要说这古代的高考科举有多难,那真是叫一个艰难。常听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用在古代科举制上再贴切不过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这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科举考试历程。杜甫、李时珍、吴承恩,三位名满天下的大家,按理说应该是天才中的天才,可他们也没能在科举上拔得头筹。你说这科举,究竟难在哪儿呢?
科举制度,源自隋朝,终至清朝,历经1200多年,给予了无数寒门子弟翻身成龙的机会,因此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出路。可问题是,这条路并非人人都能走得通。清朝300年,数亿人口,但能考上秀才的不过50万,成为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你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挤破头也想要在科举中谋个前程,能成功者少之又少,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明清时期,一个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往上爬的人,必须经历多重关卡。第一步是成为“童生”,这就好比现代的小学入学考试,难度虽然不算高,但仍然有很多人毕生努力却只能止步于此。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成了一个“童生”,却也只能混个书生身份,连秀才的门槛都摸不着。
考上童生后,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更为严峻的“院试”,通过这个考试才有资格成为“秀才”。不要小看“秀才”这个身份,在当时可是很有地位的。秀才不仅免除赋税,还可以免跪拜礼,这些特权在封建社会可是无比诱人的。因此,虽然秀才在科举的金字塔底层,但已经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了。
不过,要想更进一步,成为“举人”甚至是“进士”,难度会成倍增长。省考,也就是俗称的“秋闱”,是秀才升为举人的唯一途径。秋闱的考场条件可以说是十分苛刻,考生们一人一个小隔间,吃喝拉撒全在这小屋子里完成,一场考下来得三天,三场下来整整九天。这样的考试制度不单是对知识的考验,更是对体力和意志的极大考验。在清朝,50万秀才中最终能成为举人的不过10万,这个淘汰率,放到现代任何考试中都能称得上是令人绝望。
然而,举人也并非就此“鱼跃龙门”,他们还要参加春季的“会试”,考过了会试,才能进入最后的“殿试”,这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进士。会试的竞争更是惨烈,整个清朝,能通过会试成为“共事”的不过3万人,而参加殿试的更是人中龙凤。殿试的考场设在皇宫,试题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场气氛紧张到极点,甚至连一丝错误都可能毁掉一生的努力。通过殿试之后,按成绩高低分为状元、榜眼、探花,前三甲名震天下,成为封建社会中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科举之路艰难险阻,但成功者的荣耀却无比诱人。正如电视剧中所演,状元得中,八抬大轿、衣锦还乡,乡亲们夹道欢迎,这种场景绝非夸张。全清朝共计114名状元,比大熊猫的数量还要稀少。这种地位和荣耀,便是无数读书人穷尽一生所追求的目标。科举考试不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一场运气与毅力的双重考验。
可以说,科举制度的设置,既是封建社会人才选拔的一大创举,也是对读书人心智、体力、运气的全面考验。古代的读书人为了谋得一个进士名头,往往耗费毕生精力,历尽千辛万苦。杜甫曾感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即便这样的大文豪,也未能在科举中顺利得中,足见其中的艰难程度。
不过,纵使科举的难度巨大,却也无法阻挡无数读书人前仆后继地投入其中。为什么?因为科举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途径,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正是封建社会里,科举制度能够延续1200年的原因之一。它让每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都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希望,即便这条路无比艰辛,但它的终点却是荣华富贵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终于走到了尽头。社会的变革,新的学问和思想开始涌现,科举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尤其是在知识日益丰富和社会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单一的八股文考试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最终,清政府在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个延续了千年的考试制度画上了句号。
青州博物馆
如今的我们再谈科举,虽早已不再为此发愁,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读书人的坚韧与执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没有退路的考试制度,要么拼尽全力,要么泯然众人。然而正是这样的制度,造就了无数影响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也推动了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科举制度的终结,虽然结束了一段历史,但它的精神,却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继续前行。
这或许也是我们今天所要思考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像古代读书人那样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是科举时代,还是现代的高考,只有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