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胡适先生写的一篇传记杂文《差不多先生传》。
有些臭不要脸的人说,这是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这话说得好像现在就都认真了似的。我还记得以前的《新华字典》对“妓女”一词的解释是: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产物。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了,叫小姐姐。
中国人讲中庸,讲圆融,所以差不多先生差不多死了后,人送法号:圆通大师。
和差不多先生相反的就是今天要讲的零分法则,也叫烂瓜子效应。
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这是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提出的。
他是做产品的,但我觉得这个理论不只是在产品质量管理上有用,生活中也很常见。
比如说,在某平台上做自媒体赚收益,满100才能提现,你就算赚了99.99,还是一分钱拿不到;你去ATM取款,卡里只有99.99,还是取不了,这也算是零分法则。
凡事都可以举一反三。
100分说的是一个门槛,可以是质量标准,也可以是其它的入门条件。
但是,我们前不久刚讲了出丑效应。
说的是:精明的人无意中犯点小错误,反而更使人觉得真实,反而成为其优点,让人更加喜爱他。
我还说:我们都追求完美,但我们都不相信完美。
这和零分法则岂不是冲突了?
各种效应、定律学多了之后,发现好像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法,还互不统一。
就好像:
俗话说:礼轻情谊重;
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
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呢?
其实都对。
每个道理都有适用的范围,超出范围就不灵了。
我们不光要知道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说“礼轻情谊重”是你送不起更重的礼,说“礼多人不怪”是你不在乎多送点礼,多点礼节。
说不强求完美和“不是100分,就是0分”没有冲突。
你要做一个完美的产品,那什么才算完美?你满意了,别人未必就满意,这样的产品不存在。
而100分的产品,不是完美的产品,而是按照产品质量检测标准,达到100分的产品,两码事。
都说日本人、德国人认真。有传言说日本餐厅洗碗、洗盘子要洗7遍,也有说8遍的,这种鬼话我是不信的,就算有,也不可能家家都这样。非要这样说的话,《消费者报道》曾经评测过洗洁精。受测的13款洗洁精,全部存在残留,至少要洗12遍才干净。你以后就慢慢洗吧,记得12遍哦。
不过日本和德国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人家确实有独到之处。
记得是我的第二份工作,每次产品设计最浪费时间的就是开模,更浪费时间的是修模。经常注塑几千、几万套总要出问题。而那家公司同时也代工卡西欧的手表,从日本送来的模具做个50万套毛问题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人家这种追求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再分享一个我负责过的,最简单的,也是做得最辛苦的一个项目,可以当笑话看。
当时手机摄像头还是新概念,我们给法国一家电信公司做一款摄像头,装在可视电话上。
这个产品很简单:就是一块FPC上面贴一个sensor,外加一个电阻,一个电容,上面罩一个镜头。sensor是进口的,镜头是定制的,总共就5个零件。拿到设计图我就笑了,可是后来我差点哭了。
第一次试生产200片。第一次做嘛,过程中问题难免,但问题不大。做完后外贸部找我要50片样品给客户,测试部要50片做测试,我觉得小意思。
可是第二天送样品前再次检测就出问题了。昨天测试好好的,今天只有一半左右良品,再检测一遍,又少了一半,问题太诡异了。叫来所有工程师,开会、分析、检讨、试验、检测,还是百思不得其姐。
这产品太简单了,5个材料,组装过程也不复杂,主要是全程要在无尘室进行。研究出一个问题试做一次,试做了5次,还是老问题,好在成本不高。
IE觉得是操作员有问题,他亲自上;
PE觉得是IE有问题,他亲自上;
RD觉得是PE有问题,他亲自上;
我觉得,就这么简单,怎么可能会有问题,我亲自上......
每次进无尘室都要全副武装,那段时间,我经常莫名其妙地吐。
最后的最后,终于发现问题了。原来是FPC太软,sensor假焊。只要加厚一点就行,我们直接在后面加一块钢板,搞定。
生活上我们经常讲“难得糊涂”,过得去就行,只要念头通达就行。
但是在工作上,可就不能马虎。
水要100℃才开,要0℃才结冰。
从0分到99分只是量变,到100分才是质变。
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