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子和馒头有什么区别?(卷子和馒头哪个营养)

卷子和馒头有什么区别?(卷子和馒头哪个营养)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0-13 22:56:27

桃儿与卷子

我小的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个叫“柳斗”的提篮,是柳条编的,方形,是各家媳妇回娘家的标准装备。

我的几个姑妈回娘家来,都提个柳斗,里面装的,总是一篮子白面桃儿,大概是8个还是10个,称做一付。我的母亲回娘家,完全一样,也是提一付白面桃儿。姑妈回去时,柳斗要带走,总不能空着吧,奶奶总是在柳斗里放四个白面卷子,母亲从外奶家回来时,也是柳斗里放着四个白面卷子。

这个现象重复了多年,我这个小孩都已经习惯了,从来没觉得它有什么奇怪。在我眼里和心里,桃儿和卷子都只是馍馍,从没想过它们还有其它意义。

有一次,一个姑妈回娘家来的时候,刚好我的母亲也回娘家去了。姑妈来了,奶奶发面蒸卷子。我和庄子上一群小孩一起,跟姑妈的儿子正玩得热火朝天,奶奶喊我去拉风匣,我都气哭了,埋怨奶奶:“家里有妈妈没拿完的桃儿,还有姑妈拿来的桃儿,这么多馍馍了,为啥还要蒸?”奶奶说,姑妈回去的时候,柳斗不能空着,要丢卷子。(“丢”,是张掖话,大概是“留”或“回馈”的意思,普通话里找不到意思完全一样的词,也不知道咋写,我只好用其音写成“丢”。) 我就问,“为啥不丢桃儿?反正姑妈拿来的和我们家里的又不一样”。奶奶说,“那不行,丫头回娘家要拿桃儿,丢柳斗要撂卷子。”我问,“为啥?”奶奶说,“就是这么个遗留”。

就是这么个遗留!遗留就是传统。奶奶不识字,但她知道这些传统,她不知道这些遗留的来龙去脉,但是却坚守着。与奶奶同时代的人民,都坚守着。

可能是文革时期破“四旧”的原因吧,这种祖上传下来的习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逐渐消亡,再加82年包产到户后白面不再稀罕,很多人回娘家时不再提柳斗送自己亲手蒸的白面桃儿了,开始流行从商店里买来的点心和玻璃瓶装的水果罐头。

1984年我大学毕业,母亲要回娘家去瞧外奶。母亲制作桃儿的时候,我说“这都啥年代了,谁还送桃儿?”母亲的回答是“这就是个遗留”。

母亲的这句话一下唤起了我的记忆,想起了奶奶的那句“就是这么个遗留”。从此,我把这个“遗留”记在心里,也许是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作为一个疑问,便始终不曾忘记。直到母亲去世后的周年,我跪在父母的坟前,泪眼模糊,朦胧中看到那极似母亲乳房的桃儿,突然顿悟,一下子明白了,我们供奉于坟前的桃儿,不是给去世的亲人吃的馍馍,而是我们自己吮吸过的母亲的乳房。也只有这形似母亲乳房的馍馍,才能恰当地表达我们的感恩和怀念。

渐渐地,我也明后了,出嫁的丫头回娘家,为什么要拿桃儿。那是表示女儿想念娘母子的妞妞了,母亲的乳房最能表达哺育之恩。

桃儿表达养育之恩,母亲给姑娘丢柳斗时,当然不能放桃儿了,这个道理就通了。丢柳斗放卷子,想来也是有以形表意的寓意的。卷子是缠绕的,有缠绵不断之意,放四个,“四”与“思”同音,表示父母对女儿的思念缠绵不断,理不顺,乱成团。

我的奶奶和母亲都不识字,可是她们也有文化,她们知道祖辈传下来的一些极具文化元素的传统。虽然她们不懂其中的道理,但她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将这种文化传递给了我们。

现在,没有人再提着白面桃儿回娘家了,但在坟园里供奉桃儿的传统仍在传承,传统还在,只是已没人知道其含义。在感叹先人文化智慧的同时,我开始担心这种文化传统还能传承多久。于是,我突然有了使命感,写出此文,希望让祖先的智慧和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为了传承,欢迎

传播。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