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余姚中学2024届
录取清北学子
向广大学子分享“独门秘笈”
陈昌战
在高中就读期间,曾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中学生数学、生物学竞赛浙江赛区二等奖,录取于 北京大学 。
理科学习经验分享:
数学:学习方面注意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平时归纳整理,扫除盲点。应考方面注意审题,特别是易错信息、较长题干、复杂逻辑关系、连续全称量词,合理的时间规划与严谨的答题结构也十分重要。
物理:学习方面注意掌握基础知识点及细节,并且多加限时训练,平时注意整理易错点。应考方面,选择题要争取全对,实验题要清楚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方法,最重要的是知道每一步的动机,创新类题一定要根据最基本的原理思考,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对于大题目,只要能想象出运动的全过程,则可轻松化解。
化学:稳扎稳打,把握物质性质与联系,反应特点与环境,实验步骤与原理,基本有机反应即可。基于首考高考经验,备考时可特别关注课本细碎知识点、动力学热力学区分、计算、实验步骤目的、方程式配平与同分异构体书写。
生物:平时掌握书上及老师补充的知识点。考试时请以语文现代文阅读I的标准读每道题,谨防逻辑陷阱,注意答题规范,对于一些一时难以下手的题,可以先搁置后返回分析,其答案一般源于平时储备与题干,若否,则需合理推测猜出答案。
包元恺
在高中就读期间,曾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竞赛浙江赛区二等奖,录取于 北京大学 。
理科学习经验分享:
要将学习提升到新的高度,需要学得“深”而“广”。
“深”,指学更高级的理论,研究更本质的结论。高中的题目碍于高中所学知识范围,只提供一种浅层(且往往较复杂)的解答,而将更高级且更本质的出题背景略去不谈。所以,如果我们有时间能去掌握这些更本质的理论,就有可能实现“降维打击”,不但压缩了解题时间,还能从出题者视角俯瞰全题。这样,解题犹如庖丁解牛,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此外,学习高级理论使我们能解题、评题以至编题,境界立刻高出不少。(当然,常规题还需常规做,切勿过度依赖高级结论,化简为繁!)
举例:数学圆锥曲线(极点极线,二次曲线系,定比点差),物理微积分,化学有机常见但非课内的反应(酯缩合,Perkin反应,半缩醛酮反应)。
“广”,指博览各种学习资源。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也会有不同的讲法。学完一个知识点感觉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的时候,不妨听另一个老师讲/看另一本书,在重复强化记忆的同时又能各取所长,最终形成自己的看法。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大量接收、知识内化然后再输出的过程。
当然,学得“广”的前提是拥有足够丰富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老师、网课、公众号、报刊杂志、辅导书,这些资源都需要自己去发现、甄别并利用。
以上两点都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习并非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求索。毕竟,秉求知之初心,方能臻大道于山巅。
沈楠奇
在高中就读期间,曾获全国中学生物理、化学竞赛浙江赛区二等奖,录取于 北京大学 。
文科学习经验分享:
在学习中,我虽然是一个理科生,但在文科上也有不小优势,也正是因此才有着不错的综合实力。文科的学习离不开的就是日积月累。平时老师发的系统性资料,复习书中的细致总结,以及自己在做题时所整理补充的内容,都应该扎扎实实的记忆,一以贯之,才能打下一个坚实的文科功底。同时,在素材方面,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觑——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优质公众号的下水作文都可以为文科的学习添砖加瓦。如语文“陌上风尘”公众号中不乏思想深刻的优秀作文,“超然客”“浙考神墙〞公众号中有着海量的试卷练习,“下水作文”公众号中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创试题;而英语中IAI公众号更是一个全能的“宝藏”……在这些干货满满的公众号加持下,配合学校内的一轮二轮复习课程,文科的积累绝对不再是个问题。
然而,文科的根基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理解和领悟。阅读选择不是照搬原文与咬文嚼字,作文也绝非夸饰与堆砌词藻。只有将人文内核理解,才能获得对文科真正的感悟,这不仅是文科学习的进阶,更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最后,希望学子们能在积累中感悟,于厚积中薄发,奋余烈,展鸿猷!
曹立
在高中就读期间,曾获2023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保送 清华大学 。
学习经验分享:
我从小学开始接触编程,六年级起学习信息学竞赛,初高中期间,我在竞赛之路上披荆斩棘:从一开始的省赛一等奖、清华营一等约,到后来的省队,最终进入国家集训队。我的每一次进步背后不仅是自己的汗水,更包含着家人和姚中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以及诚享平台的训练与支持。在信息学训练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不仅掌握了许多数学、算法知识,也积累了不少学习与比赛经验,成为一名优秀的竞赛生。同时这些经验在我的文化课学习中也受用不尽,我想分享给大家。
首先,掌握自学的技能使人受益良多。自学不单单意味着有能力独立学习一本书的内容,还包括自己寻找、挑选资料,根据自身情况规划时间与学习侧重点,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认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理解概念的能力。自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与习惯,在未来的大学学习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更敏感地捕捉前沿信息,更新认知与理念,抓住最新的机会。
其次,面对困难与挫折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我在竞赛中也经历过重大失误,尽管当时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回首看,正是那些失败的教训,它们促使我认识并克服了自我的弱点,改变了我对竞赛的认识。若一路都是一帆风顺,我就没有成长的契机,不会变得成熟稳重。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寻找下一次能改进的地方,在过程中使意志变得更加坚韧,相信发生的一切都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所做的事保持热爱,不断追求,终身学习,无限进步。
王天
在高中就读期间,曾获2022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2023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金牌,四次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录取于 清华大学 。
学习经验分享:
转眼间,算法已伴我走过九个春秋。于这充满挑战和收获的信息学竞赛之路,我想与大家分享三点感悟。
首先,热爱是我前进的源动力。小学四年级首次接触编程时,那种在清晨独自解题、为屏幕上弹出的“答案正确”而喜悦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在学习各种复杂而神奇的算法时发现了新世界,在五六个小时苦思冥想后体验到灵光乍现的快感,在深夜敲击键盘寻找比赛的刺激与挑战。我常自问:是什么让我九年如一日坚持在算法之路上?答案很简单——热爱。热爱激发了我的潜能推我向理想迈进。
其次,我们须拥有坚定的内心,不畏失败,勇往直前。我的竞赛之路十分坎坷:有初一获NOIP一等奖的意外之喜,也有NOI赛场上简单题失误的痛苦。在一次次面对零分的失望后,我学会正视自己,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我明白失败乃竞赛常态,我们应将失败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以发现认知、意志、心态、策略和习惯上的不足;携“千磨万击还坚劲”之精神从困难中一次次站起,为理想持续奋斗。
第三,自主学习与利用资源学习的平衡至关重要。我的竞赛时光大多于诚享度过,诚享为我的学习情况制作了千万张表格,见证着我的成长;我以停课自主学习的方式走进信息学的宝库,翻阅754页的《算法导论》至书页泛黄。自主学习有利于增强学习能力;学校资源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远地眺望;二者的结合为我在追梦道路上提供了更多支持和力量。
最后,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找到兴趣所在,勇敢面对失败,唱响属于自己的青春旋律。愿我们都能以热爱为舟以坚韧作桨,一路前行,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