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
- 过程评价要更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
- 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 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7.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8.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体现,反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9.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
10.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
11、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2、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
13、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
14.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
15、道德者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16.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17、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8、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19.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
20.(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判断题
1、教学评价主要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 √ )
2、道德与法治课程努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4、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x)
5、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6.《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优化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个关键概念的提出。( √ )
7.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述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 )
8.新课程标准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 × )
9.学业质量描述与“课程目标”中的“学段目标”相对应,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 )
10.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将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
三、选择题
1、道德与法治的可课程性质不包括下列( C )
A、政治性 B、思想性C、道德性 D、实践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B、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
C、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生活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
3、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性质( C )
A、针对性 B、明确性 C、客观性 D、时效性
4、道德与法治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 D )
A、人格修养 B、道德素质 C、热爱祖国 D、政治认同
5、关于责任意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 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B、有序参与。具有民主与法治意识,守规矩,重程序,能够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根据规则参与校园生活的民主实践。
C、担当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者活 动、社区服务活动,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D、家庭义务。做到爱父母,爱家庭,努力承担家庭责任,共建和谐幸福的家庭。
6、健全人格具备( B )
A、积极的人生态度 B、正确的自我认知 C、高尚的思想品质
7、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 C )相统一
A、生活实践与课程内容 B、社会能力与道德修养
C、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 D、学科逻辑与行为习惯
8、提高公民( B )和( B ),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A、 法治素养、政治思想 B、道德修养、法治素养,
C、思想政治素质、人格修养 D、道德规范、法治观念
9、( C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A、 政治课 B、思想理论课 C、思政课
10、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D )
A、重视表达性评价 B、坚持道德修养导向
C、坚持多方位评价 D、坚持以评促学
四、简答题
1、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4)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2、新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答:(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4)增强了指导性。
(5)加强了学段衔接。
3、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评价的要求?
答:1.以素养向导,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2.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
3.坚持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
4、新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要求有哪些?
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议题教学等学科实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建构道德与法治育人的“大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