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高考试卷样张(1979年高考语文试卷完整版)

1979年高考试卷样张(1979年高考语文试卷完整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20 06:44:17

潘军峰与陈堃銶教授合影。

1月15日,巨鹿县教育局职工潘军峰应中国国家博物馆邀请,参加了“陈堃銶教授捐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科研实物入藏仪式”并获颁收藏证书。这标志着潘军峰捐赠的我国第一张用自主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底片和排印出的第一本汉字图书样书《伍豪之剑》底片等7件套藏品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缘起

手中藏品竟是“新中国的第一”

潘军峰业余爱好集报,闲暇经常关注旧书报交易网站。有一次,他在“孔夫子旧书网”看到有人正在拍卖几张胶片,其中两张是《汉字信息处理》,标注着“报版样张 1979年7月1日”字样。

“看到‘报版样张’的信息,我感觉这肯定像报纸创刊号一样有一定的意义,就有心买下。但是,当时起拍价较高,我感觉有点贵,就和拍主联系,问能否便宜些出售。拍主说正在拍卖期间不能处理,如果没有人出价,可以考虑给我。后来,我一直关注着拍卖进展,心想如果有人加价,我就跟上。结果该胶片没人出价,流拍了。随后,我和拍主联系,以优惠价格购得。到手后,我发现大小胶片共有7张。”潘军峰回忆。

2019年9月2日,潘军峰看到央视《新闻联播》播放特别节目“新中国的第一”,对“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汉字激光照排”进行了报道。潘军峰非常激动,原来自己手里珍藏的几张胶片竟然是我国用自主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第一张报纸样张的底片和第一本汉字图书样书的底片,是汉字印刷革命划时代的证物,很有历史意义。为了让手中的珍贵资料得到有效保护,发挥其更大价值,他决定把底片无偿捐献给国家。

潘军峰(右)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合影。

经历

珍贵底片藏品捐到哪里

可是这珍贵的底片藏品又该捐到哪里呢?

因为这是“新中国的第一”的见证物,潘军峰首先想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并于次日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文物藏品征集”通道,填写了捐赠登记信息,但过去好几天也没收到反馈信息。

“难道中国国家博物馆不需要?于是我又把藏品信息发给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很快,中国印刷博物馆给了回音,打算到巨鹿看看藏品。也就在那时,我收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反馈信息。”潘军峰说,由于最先向中国国家博物馆表示捐赠意向,所以他最后决定捐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9年10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与鉴定部两位工作人员来到巨鹿县,找到潘军峰并对他的底片藏品进行拍照,还进一步落实了捐赠事宜。同年11月13日,潘军峰携藏品,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主任成小林等一行四人,到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对底片藏品进行鉴定。

潘军峰获颁收藏证书。

往事

藏品与“当代毕昇”的故事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教授、两院院士王选的夫人陈堃銶亲自为藏品进行鉴定。看着自己当年设计的报版样张,陈教授激动地为在场人员讲述了这些底片藏品背后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我国的计算机还主要用于科学运算和国防尖端工程,系统里没有精密汉字。书刊、报纸、教科书等出版印刷行业,还主要靠铅制的活字印刷术,手工挑字、人工排版,效率很低。为此,新中国在1974年8月设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48工程”,研发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最难的一步,就是让精密汉字进入计算机。

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王选及其夫人陈堃銶参与了这项工程的研究。1975年,王选用“参数表示规则笔画,轮廓表示不规则笔画”这种独一无二的方法,把几千兆的汉字字形信息大大压缩后,存进只有几兆存储量的计算机,这是新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把精密汉字存入计算机。

1979年7月27日,我国第一张用自主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底片在北大未名湖畔诞生了。1980年9月15日上午,王选团队又用自主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成功排印出第一本汉字图书的样书——《伍豪之剑》。这标志着由中国人发明的活字排版印刷术从此告别铅与火的年代,进入电子排版的新时期。王选也由此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当代毕昇”,先后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授予“改革先锋”“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潘军峰的底片藏品鉴定结束后,陈堃銶教授表示,她也将选一些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科研实物捐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感喟

无偿捐赠,图的是心安

在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在王选院士生前秘书丛中笑女士的带领下,潘军峰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参观了王选纪念陈列室和王选生前的办公室。

潘军峰说,他参观了王选教授的遗嘱手稿全文,王选设计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案手稿,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备课笔记和讲义、上个世纪90年代抄录的格言、捐献钱物的收据、用过的旧衣物、往来书信、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版印刷的第一张报纸样张、第一本样书等丰富珍贵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

“通过这次捐赠藏品,我也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了王选院士的事迹,深深感受到王选院士一生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潘军峰说,王选院士说过的一段话让他感触很深:“我赞成季羡林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我觉得这一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2006年2月14日,陈堃銶教授深情地写下‘半生苦累,一生心安’来总结和评价王选院士的一生。陈堃銶教授说:‘好人未必一生平安,但一定会一生心安。’”

潘军峰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藏品后,有很多朋友问:“国家博物馆给了你多少钱?”

“还真没给钱,就是给来回的路费报销了。”潘军峰笑着说,“把珍贵资料捐给国家,我图的不是钱,是心安。”

据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潘军峰此次捐赠的珍贵底片藏品,丰富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反映当代科学研究和工业技术发展历程的系统性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对潘军峰无偿捐赠藏品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并向他颁发收藏证书。当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和陈堃銶教授与潘军峰合影留念。

潘军峰是一名集报爱好者,二十多年来花费数万元收藏了近万份报纸等藏品。其中,很大一部分藏品是有关雷锋的图片、报纸、杂志、书籍、电话卡、宣传画等,如雷锋生前第一次登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民兵之友》的报纸和杂志,有刊有毛主席题词的《中国青年》雷锋专辑等。近两年,他还多次到当地各中小学校办展,将雷锋精神送进校园,先后有3万余名师生、家长观展,在当地中小学掀起学雷锋的热潮。他先后被评为“河北好人”“河北向上向善好青年”“巨鹿县岗位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燕都融媒体记者张会武 通讯员郅凤霞)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