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靴子已经落地。
去年8月份,湖南省人民政府提出:
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长沙的初中教育版图将发生新的变化。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统一派位,小升初的培优、择校热势必降温。
这是一件好事。
我的朋友曾经这么批判长沙小升初考试:
几十年前,每个区统一小升初的试卷,统一考试范围,按分数和排名考名校。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其实就是考纲公开,考试公开。考纲公开,意味着学业负担被限制,只要你在学校好好读书,就有可能考上名校。
现在长沙小升初的民办择校考试之所以必须改革,原因如下。
不设考试大纲,意味着考试难度和范围无穷被扩展,初中内容和竞赛数学不断纳入考试,小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加重。
2016年的政策叫做“公办不择校,择校去民办”,长沙实施全国最严的公办不择校政策,从各个端口实施公办择校一刀切,导致民办择优成风;2017年口号改成“公办不择校,民办不择优”,然而这句口号却牢牢停留在口号上,民办择优疯狂而公开。2018-2019年,中雅、长培择优考试的试题难度不断加大......为了加大考试难度,某校甚至拿信息组老师给小升初的数学命题。
不设考纲,逼得小学生疯狂外培。
在长沙,无论孩子在学校期终考试的成绩有多好,只要不参加外培,百分之百是通过不了优质民办招生考试的。既然考试的范围和内容谁都不知道,谁都不晓得初中学校命题超纲到什么程度,唯一的方法就是外培。四年级的孩子基本上都参与了一个数学班,五年级以后很多学生在两个以上机构外培;五年级暑假后很多家长甚至给孩子报了数个机构,以探知考纲范围。
不透明的考试机制严重影响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
由于这种不透明、见不得光的考试机制,考查的重点是家长的信息能力和家长的外培支付能力,而非孩子对于一定知识结构里面的学习能力,校内的优生和考上的学生不划等号。于是,缺乏信息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家长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名校只会在家埋怨自家孩子,而孩子本身考不起又和家长能力挂钩,拼命学也未必能考上家长期望中的初中,于是恶性循环开始-----家长不断听信不同机构的说辞报班,孩子不断在各个培训机构磨课,到2019年五六年级学生课外文化班大于6个班的大有人在,恶性循环的多数结果还是考不上,家长因为投资巨大埋怨子女,而未成年人在不断的外培和择校考中既疲惫又失意,反而在小学阶段就形成了厌学情绪和自卑情绪。对于家庭,对于孩子,受害终生!
他认为“但凡是单纯刷题类型的培训,只怕对初中学习都没太多好处。比如说语文学科,小升初的答题要求和初中语文不在一个纬度,小升初刷多了题,初中答题思维还会受拘束;比如数学,现在很多机构强调公式,见什么题来什么公式套,这种解题方法对于初中数学也没有任何益处;比如英语,刷题经常可以刷到不知道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刷出来的选择题题感对于初中英语学习也有负面作用。
如果培训的目的是为了给初中学习打个好底子,让初中学习更轻松一点,家长必须忽略小升初的局限性考试。比如语文,务必大量阅读,让孩子爱上阅读,即便参加培训也要尽量选择那些把文史地放在一起的大语文项目,而非刷题班;数学的学习务必形成系统性,目标是小学中学数学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与拓展,培训应尽量选择不以小升初考试为单一目标的机构,他们的教程体系相对成熟,强化数学思维,不会只重答案而放弃过程;英语务必强化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培养,有时间的去搞搞新概念或者其他原版教材,多在英语阅读方面下功夫,千万别把六年级当成高三一样去刷题。总之,培训的目的不是磨灭孩子健康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
让好的学生匹配好的教育资源也一定是必然。
但长沙初升高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
2018年长沙城区初三毕业生达到3.7万人,2019年长沙城区初三毕业生达到4.0万人,而2018年长沙城区初中新生分班考试人数达4.59万人,2019年长沙城区初中新生分班考试已经达到了5.1万人。
再过几年,长沙小学毕业生人数又将逐年增长。
以下是长沙市小学各区班数的增长的柱状图。
未来,长沙城区中考人数突破6万指日可待。
而长沙城区2019年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是多少呢?
2019年长沙城区公办普高计划为18480人,即使算上一定程度的超计划录取,最多就是2万出头。而以目前长沙普高建设和扩招速度,未来长沙城区中考招生竞争激烈程度只会进一步加剧。
随着长沙小升初政策的剧变,对于各个初中学校又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教学管理体系成熟、教育风格有特点、自身师资力量雄厚的初中学校将拥有更大优势。而那些依靠生源取胜,而不重视教学管理和教研体系的学校,将陷入新的危机。
另一方面,初升高的课外培训,也将迎来新的契机,但不注重自己的师资队伍建设,仅仅依赖过度训练取得成绩的培训学校也将被市场所检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