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安徽高考作文试题内容如下:
关于人工智能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们能解答的问题越来越多,请问人类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
一起来看看
六安一中3位老师
交卷的作文吧
做人工智能浪潮下的舵手
六安一中 孙玉洁
揆诸当下,人工智能的潮水浩浩汤汤,席卷全球。潮水时而狂涛巨浪,冲刷着人类传统 思维和行业边界,推动着人类进入全新时代;时而静影沉璧,宁静深邃,让人感受到 AI 技 术的深不可测和无限可能!随着 AI 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难道人类问题会变少吗?答案不 言而喻。人工智能虽汹涌澎湃,而我们就是乘风破浪的舵手,以冷静的审慎思考、温润的心 灵给予这场航行方向与动能。
“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推进,其下暗礁丛生、暗流涌动,亟需我 们心怀审慎,巧思明谋,以行稳致远。当下有人利用“AI 复活”视频再次听见逝者的声音, 有人通过虚拟影像与逝者“对话”……AI 技术以“音容宛在”的方式,让缅怀有了具象表 达,让人们“接受分离”的问题看似不复存在。研精覃思之,AI 片段使亲属脱离现实感, 使其无法完成真正哀悼,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创伤!无独有偶,AI 技术道德伦理的争议屡见 报端,隐私数据保护、AI 诈骗法律风险亦无法回避。我们不难看到,人工智能在便捷生活 的同时,还存在许多模糊地带等待人们慎思明晰,很多问题亟待人们解决。因而新技术研发 需要人们在道德底线与法律红线内向善而行,人类幸福之船才不会在浪潮中倾覆。
“物物而不物于物”。破浪前行路上,人们需褒独立清醒之心,善假于物而不沉迷于物, 才能行致千里。值得肯定的是,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已赋能千行百业,造福 千家万户。我们若将 AI 技术视为洪水猛兽,踟蹰不前,定会被时代浪潮打翻在落后之岸。不过,我们若将 AI 技术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会助长惰性思维,甚至导致思考问题 能力退化。如果学生做题一味倾向于使用某 AI 搜索引擎快速获得答案,则会忽略对问题本 身的研究或批判性分析;过度依赖 AI 聊天机器人等社交媒体,真实社交减少,则可能加剧 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凉宫春日的忧郁》中有言:“真正的危机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 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因而,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便利的同时,也要学会解决人机边界的 问题,明智使用外物,才能见证“风正一帆悬”的美好景象。
“世间万物皆有情,人生有情最难得”。潮水渊面黑暗,我们还需秉温润人心、人性光 辉之炬火,照亮科技瀚海幽途。人工智能再精妙,亦不过是程序算法的仿真,只可模拟人类 情感反馈,却无法具备人类情感体验。就如 VR 能解决医生操作难题,却无法代替医者仁心 济世,呵护生命;AI 能辅助老师完成知识传授,却不可取代师者的精神感化,灵魂洗涤;无数“黑科技”提高生活效率,却无法代替我们于烟火之中,见山见海。回溯历史的雪泥鸿 爪,浸润岁月的笔墨丹青,温润人心让我们前遇古人,共觅精神“桃花源”,而今俯瞰科技 幽途,人文关怀就是照亮黑暗的红烛,支撑我们向未来无畏前行。征途漫漫,还有很多问题 等待我们去求索,而这些,AI 岂能给予?
大势所趋,未来已来。乘势扬帆,破浪前行。无数个你我,皆是人工智能浪潮下的舵手, 拿好自己的罗盘,到中流击水,试问浪遏飞舟?
答案有界,问题无限
六安一中 陈珊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个世界问题的回答。”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我们 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匙;在人工智能的照耀下,答案的轮廓愈发清晰。然而,正如古人云:“学无止境。”答案有界,问题却无限。
筚路蓝缕启山林,人类文明的跨越源于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哥白尼以日心 说解释世界,张衡用地动仪预测地裂,神农尝遍百草,从《九章算术》到《天工开物》,人类历史的辉煌成就令人瞩目。对宇宙的不懈探求使我们摆脱了天圆地方的 桎梏;对大地的竭力追问使我们走出了神灵之力的束缚;对自然的潜心摸索使我们 理解了天地之间的万物。我们的祖先以一颗对未知的求索之心,从自然的混沌中提 炼出有序的知识,在无限的问题中思考答案。
以问为梯看世界,人类认知在追问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从深海到太空,从 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人类认知的突破与超越离不开善思勤学之人对已知答案的 不懈追问。新冠疫苗的研发,是对病毒肆虐的追问,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终得破疫 之钥,守护了亿万生命。嫦娥五号奔月,是对月球未知的探寻,探测器携回月壤, 解开了月球神秘面纱的一角,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当今社会,互联网与 人工智能如羽翼般助力我们翱翔人类知识之海,轻易触及各领域之智慧。然而,只 有心怀对未知的敏锐与好奇,不断追问,才能推动知识的巨轮破浪前行。
踵事增华向未来,答案边界或将清晰,问题之海永远澎湃。正如古希腊哲学家 芝诺的比喻: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知道的越多,圆圈就会越大,但同时圆的周长也会越长,于是,与未知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多。环境危机、能源问题、生命起源……这些悬而未决的难题仍等待我们去探寻答案。倘若人类知识有圆心,那各领域已知的知识便是半径,只有当我们在各自领域持续 耕耘、久久为功时,才能以无限的问题去拓宽答案之圆有限的边界。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屈子 对浩渺苍穹的追问至今犹在耳畔。时空回音常盘,真理征途漫漫,有心人将一直寻找问题与答案。
在答案中追问,于问题里前行
六安一中 查凌
问题如浩渺沧海,答案似一叶扁舟。
——题记
在这个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交相辉映的时代,世界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互联网如同桥梁,将世界紧密相连;人工智能则似钥匙,开启了知识的宝库。我们身处信息海洋,既享受着答案触手可得的便利,又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如何应对?我认为,我们应当在答案中追问,于问题里前行。
(一)深问寻根
在答案中深入探寻,追寻知识的根源。我们应秉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信念。
互联网的普及使知识的传播如疾风迅雷,然而,如果我们仅满足于表面的答案,就如同在知识的大厦中徘徊于底层。正如朱熹所言,我们要不断追问知识的源头活水究竟在何处。回首往昔,张衡不满足于对天地现象的常规认知,不断追问探索,最终发明了地动仪;放眼世界,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对排水量的追问,发现了浮力原理;审视当下,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突破。正是因为他们善于从各种已知答案中不断深问求索,我们才能够触及知识的更深处,开拓新的认知领域。
在答案中追问,于问题里前行。深问寻根,岂不妙哉?
(二)细问拓界
在答案中仔细追问,拓展思维的边界。我们需具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智慧。
面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来的多元答案,我们应如苏轼观庐山般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和判断。倘若我们缺乏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给出答案的追问和细究,就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境地。回首过往,祖冲之计算圆周率,他不满足于前人的成果,而是不断细问探索新的方法,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纵观世界,瓦特不断细问如何提高蒸汽机的效率,最终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聚焦当下,“嫦娥六号”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月球奥秘。他们都在已有的数据和答案中,不断追问细究,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在答案中追问,于问题里前行。细问拓界,岂不美哉?
(三)前行不止
在问题中砥砺前行,谱写人生的华章。我们当有“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的坚持。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许多问题迅速得到答案。我们是否会因机器代劳思考而习惯,是否会丧失提问能力?表面问题看似减少,深层问题是否却更严重了呢?我们应效仿李忱所言,如瀑布归海般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要有屈原的求索精神,勇敢地在问题中前行。回顾历史,王子敬不得书法要领,写尽十八缸水后,终成一代书法大家;放眼世界,居里夫妇在艰苦的实验条件下,不断探索放射性物质的奥秘;审视当下,“福建号”下海、“北斗”组网、“大湾村”脱贫。他们都在问题的荆棘中奋勇前行,为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
在答案中追问,于问题里前行。前行不息,岂不壮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中,人生就如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在答案中追问,于问题里前行,便是我们的导航仪。让我们勇敢地面对问题,积极地探索答案,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来源:六安一中
编辑/陈媛媛 监制/兰天 终审/台运俊 王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