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之前写给一个学妹的 稍微改了改 总共11836字 写了5.6天 包含高三经历 学习方法 语数英物生(因为我不选化学学妹选所以没写)的经验 大概这样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写在开头 高三真的教会了我太多 一个真正让人为梦想搏一把的过程 一个让人变得更加(一点点)成熟的过程 8.10号上学 300天的高三 我估摸着我大概走了230天的弯路(当然可能有点夸大啦) 我想每个高三毕业生都有很多经历 很多故事想说 很多方法想教 不想让学弟学妹走自己走过的弯路 但是 无论去知乎,B站,还是听我讲,听各路学神讲 你都要明白一点: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 一个真正的学生 应该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 能独立思考的人 对于经验 我们不能偏听偏信 或者是想了想觉得我做不到 这方法不适合我(当然 大多时候你的判断是对的 不过有些过来人的经验是真正焦急过 绝望过 柳暗花明后才总结出来的) 所以 应该有尝试-改进-因地制宜纳入自己的学习体系中去的一个过程 还有一句话时刻铭记 不是所有人说的都是对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要相信任何人 包括我 大多数人可能只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人生的未来由自己决定
好了 咯嗦一堆废话 我回忆回忆我那煎熬的300天
大概分成一下几个部分 1.高三经历300-200-100-一模-二模-三模-适应性训练-高考 2.一个盲目方法论的败者的认识 说说应该建立怎样的学习观念 3.各科学习方法(语数英物生,化学我可能拜托一个精英班的学长分享一下) 4.附录一:2840到底值不值得相信
一、高三经历
有了整体认识 我来说说我的一轮 记得 从高三的一开始 就要培养自己听课的习惯 只要跟着老师思路走 他说的问题你顺着他的思路想下去 渐渐就不会有神了(我发神经一般会嘴上有回应 自己听得见那种 有互动才能保持专注 两年专业睡王的含泪总结) 一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有些人甚至在一轮实现了大反超(举个例子:一个常年班级40-50的舍友 一轮结束后基本上稳定在第十 可见一轮的作用) 过了一轮 我们讨论自己的弱势大多会有一句:基础不好 八说了 都是一轮碰到难点畏畏缩缩留下的泪 埋下的雷 单独的科目我们放在后面单独讲 先来说说一轮总体上要注意什么
培养专注的习惯 上课专注 考试专注 都很重要 上课专注保证你的复习真的复习到位了(有的学校讲课质量实际上还不错) 考试专注为何要培养?实际上 后期 很多人总结自己考的好或者不好的时候 永远离不开两个字:心态,心态确实重要,甚至可以说考试是五分实力 五分心态。可是实际上他们从来没找到合适的路去减少心态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怎么减少?我高考的时候每考完一科收卷的时候就感觉被榨干了一样(._."ll) 主要是我在高三上百次的划水(划掉)周测中 无形中养成了一个习惯:做一张试卷的一类题时(不是题型 仅仅是选择一类 大题一类) 专心做题 注重大局。专心做题 就是我做这道题的时候我只会关心我怎么把这道题做好 蹭到足够的分 把自己的实力发挥出来 陷入一种沉浸式的状态 而不是胡思乱想 日常考试磨磨唧唧 胡思乱想 在高考中更容易被心态影响 别人想把分数最大化 而胡思乱想的人就开始犹豫(我这题为啥写不出来啊 5分一道选择 要是错了我就落后五千人了!啊啊啊怎么办 到底选哪个)在无形中给自己平添考试压力 也浪费了考试时间。注重大局应该放在二轮说,这里暂且放下。
说实话 一轮大家刚开始都是鸡血涌上头 一阵子就放松了 200天倒计时再来一波鸡血 然后继续放松 这也是大多数人一轮过了会说自己“基础不扎实”的原因 说真的 一轮复习你完全可以轻松一点 但轻松不意味着究极划水形态 把(复习知识点-记下不牢固知识点(落在笔上)-搞懂错题-培养做题习惯)这几个步骤做好来 一轮复习不应焦虑时光 而是好好平整土地 做到放松而不是放弃或者是傲慢 就已经超过一大部分人了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我的一轮之所以坑坑洼洼这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高三生活刚开始的时候,多数试卷还是按照复习到哪儿,知识点出到哪儿来的,但是有些联考卷,复习书的练习题(因为有些知识点的关联性比较强)会出到你们还没复习到的知识点。这个时候,大部分 真的几乎就是所有人都会一句话“还妹复习到”来跳过这个错题 哥哥姐姐们啊 问题就出在这儿。老师这么说,学生这么想,一轮复习的大厦也因此摇摇欲坠了。实际上,一轮的复习速度是由慢到快 有时甚至会出现2周就只复习一个专题的情况,到了后面,老师他急了,基本上所有老师或多或少都有赶进度的安排,前面你花2周透彻玩明白了这个知识点,而那个没复习到的知识点却反复出现在你面前,你不会想到,老师为了赶进度,可能这个专题咱只用两节课就过了T_T。到了二轮,你会发现这个专题你还是老是错,又花时间再透彻来一遍,我选称之为“人间惨剧”。
所以,怎么办!那我们只能用最直白的办法:干他!桌子上常备那种概括性的教辅(知识清单之类的,不要选学霸笔记!好是好,可是对于高三,知识点覆盖的不全面,漫画就成了图一乐)但遇到不熟的知识点时,看看教辅、(生物的话课本也行),把核心的,必备的知识点大概复习一遍,比如我还在学力学它扔给我一道磁场题 那我至少要复习一些核心公式 比如qvB之类的,同时过一遍后尽量搞明白错题错在哪,如果太难了咱可以先放下。
还有 遇到大家说的难题 如果想要高考中真正有优势 那一轮的时候就开始练是必不可少的 而想上中大 搞个985 211 双一流 这些题也是拉开差距的地方。因此如果有这个志向,就不要为难。很多难题实际上题型变化不多,而往往因为大家都说(包括老师)太难不写(或者说老师在一轮就说的时候就放弃这种题) 一轮你最大 不要管他们的 对于这种压轴题 量要练够 熟练了拿分不是难事。本人生动的例子因为大家都说导数、圆锥曲线大题第二问难,而我考试也没时间做,我一轮大概率直接放弃两个大题第二问,甚至觉得我看不懂干脆啥也不看,答案不去理解,老师讲课也习惯性觉得听不懂,想起来好累还不如睡觉之类的。终于上面的心里让我高三冲刺时留下悔恨的泪水(写的太少了 当时太傻了 别人都写了 就我人傻了)看着数学物理高分的大神望而却步。所以不要学我!(´;︵;`) 下面列几点难度大的知识点 数学 圆锥曲线大题第二问(逃不出定值定点,面积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量大,但是你硬搞他把题型见熟了练多了就会了 导数第二问(练多了才会有数学思想 放缩法 构造法 都是需要练出来的) 物理 电学 力学大题(这个也是计算量大 思考过程复杂 一个字 练) 生物 遗传大题 你真正写过了才能明白不难 设计实验都是有套路的 等你们复习完遗传了就找我 我把实验设计万精油给你总结下 (PS:后期看了评论 有小伙伴提出还是基础更重要 我想了想发现我这个建议确实有不妥之处 因为我在广东一个小有名气的学校的尖子班 周围人数学都比较好 所以 我的真切建议是:对于高三刚开始的各种数学考试周测能稳定110的同学 你这么搞可以一试(但依然要保证基础分稳定!不能舍本逐末)对于数学常年100以下的同学 还是先稳定基础 追求对基础题题型的感悟 从量变到质变 冲上稳定110了咱再搞难题)
一轮,暂且是这些(还妹想到别的)
接着开始说二轮 二轮的时候试卷上的题你都是认得的了,。那我们写试卷是为了什么?查漏补缺 考试技巧 查漏补缺 就是在大量练题下发现错题之后马上去对这错题所属的整个专题再过一遍,补上这个专题的缺漏点薄弱点。这个时候你一轮写的练习册的错题、课本都是好帮手 长路浦区就是给你一轮一些没听懂的知识点一个补救的机会 不要让他一拖再拖拖到高考 在这个时候依然感觉薄弱知识点要重视起来,加强突击他,突突他 因为你们后面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紧,这个时候是补漏最好的机会。我二轮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就是 数学物理生物。每科准备一个小本子,仅这个学科专用的,然后用它来记录那些我不会的或者是说我遗忘较多的一些知识点,用最简短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我考前可以看,排队可以看,很方便。还能保证我在大考前能快速突击一遍我那些特别弱的知识点。
同时有一些学科,你是需要通过刷选择题之类的去保持一下手感,我生物不好的时候就是天天刷一刷生物的选择题,保持一下手感,在刷选择题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查缺补漏的过程(选择题写的快,每天抽一点时间就可以)然后生物成绩也就慢慢上来了。
我们再接着一轮没说完的考试技巧 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有两个方面,适当跳过 适当放弃。先说适当跳过,一张卷子,如果出卷人出出来,小范围测试一下,发现平均分较高怎么办?正常人想到的是换题,加难度。实际上,最合理的做法是:换题目顺序。想一想就能明白:大部分人做卷子都是从头做到尾 如果把难题提前 很多人就会在平常难度较低的那个题的位置卡壳 甚至有些人会越做越急 心想:艸 我这道题都做不出来 这张试卷好难 怎么办怎么办又要不及格......考生心态一乱 降平均分简直立竿见影 所以 我们应对的策略是 刚开始做到较难的题 适当跳过 放到后面来做 我们做一张卷子时 刚开始保持平稳的节奏才能带领我们进入最佳状态 就算这题再难 我们也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耗费过多的时间而拿不到分 反而抱住了我们的基本分 发挥了我们应有的实力。沿着这个思路 我们不妨再延伸 对于理科试卷 在试卷刚发下来时 我们先浏览一遍全卷 把题目都大概读一遍估计他的难度 把感觉起来难度较大的题圈一下 从而得到一张自己排序的试卷(即先做没圈的 再去攻克圈了的) 这个办法能够保住我们的节奏 当然不同人方法不太一样(我有些同学只划分数学选填 选填用这个方法 做完选填后大题再划分一遍再做,有的人一开始就直接划分全卷),找到适合你的就好。然后说适当放弃 高考卷子实际上是一个把人分类的卷子 能上清北的划一波 985211划一波 一本划一波 所以 不同层次的人能做出来的题是不同的 这道题你做不出来 与你排名上下的几千名考生也做不出来 而你更应该关注如何把能力最大化 才能让分数最大化 高考的目标把实力发挥出来而不是把题做完 所以面对一些特别难的压轴题 不妨放弃 因为你做不出来 大家都做不出来~ 别人在死磕 你放弃这道题 反倒给后面的题留了时间 自然分数比别人高。
二轮大概是这样。
接着说三轮,三轮基本上就是老师让你课上学卷子晚修写卷子,然后有时候上课讲卷子,有时候晚修讲卷子这样子。这个时候你就要重视你的短板科目,对于那些有优势的科目,要利用那些自习呀,写优势科目卷子的时间去补你的短板科目。可能你会想,唉,不写老师布置作业不会被骂之类的吗?但是一个真正的学生需要有自主意识的,其实大部分老师更多是针对班里面平均水平班里面普遍薄弱的点去给你们布置作业布置卷子之类的。老师可能出于业绩 出于职责之类的 会让你要注意啊这科好好学 干嘛干嘛的。但我要提高的是我总体的高考成绩,所以我要针对自己薄弱的科目薄弱点去加大力度,而不是在优势科目提升空间更小的情况下去死干。比如说我的物理,在二轮的时候死干,成绩上来了,而我三轮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英语,因为我其他科其实都还好,但是英语在班里面是倒三倒四的水平,我三轮那段时间就拼命的背单词,把高考英语真题里面不会的单词都要记下来。当我真正把我英语这个短板补齐之后。我的英语从倒数到了中上的水平。高考如果你想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你不应该有倒数或者是特别劣势的科目 就像人们所说的木桶效应,你可以有相对弱一点的科目,但是不能有弱势的科目 高考是总分的游戏,所以要把目光放在总分上面。
然后过了三轮就是学校的适应性训练了,适应性训练期间他会有很多很多很多的自习课,你要把握好这些自习课,就大概是你高中拥有最多自习课的几天 用好这些自习课继续去补短板,即使在最后的几天你也会有提升的,相信我。这个我们放在学习观念那个专题去说。
好了,高三的流程大概就是这样,接下来我们开二讲学习观念。
二、一个盲目方法论的败者的认识 说说应该建立怎样的学习观念
说实话,我相对我们班很多人,在高三的前半段时间更像是一个理论学习怪,因为我逛知乎之类的平台逛的特别多,所以就很喜欢搞那些学习方法呀之类的东西,也不是说没有用,就是说你看多了,你反倒会沉迷于方法论,而忽略了实践这个东西,一切理论都要轮到实际上才知道有没有效果,方法论只会让人浸泡在幻想之中,他只会想,我学会了这个超级无敌好的方法,黑马就是我了!后果是什么?盲目 不听老师的而自大自满 这也是我高三走了230天下坡路的原因(从高二期末的12名 到21名 29名 39名 41名) 所以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学习观念? 1.高考的本质是做题家 不管是哪一科 题目类型在这高考的漫漫历史中 七十二变都变得差不多了 即使新高考 可能会有些题会比较新 但这算个例 所谓“我新人也新” 面对新题你看不懂 大部分人也看不懂 这时候 跳过/放弃 迅速下决定 (犹豫只会影响我拔刀的速度.jpg)而面对这么多的题型 实际上 大量的卷子 会给你们足够的训练 所以 哪一天你看到一道似曾相识的题型却错了 不妨把那种题型记在笔记本上 用自己的语言给它构建一个答题的思路模型 对于简单题 练出肌肉记忆来 对于中档题、难题 把模型思路建构起来 只有在你见过 想过 做过足够多的题之后 高考上的那些题目不过是似曾相识的老友。 2.高三应该怎样处理人际关系? 真的 对于高三 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学习 其实 生活是高三的五线谱 而学习是音符 人际关系 重要议题 对你的高三心态简直是100%影响好不好 但在高三 我们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答案与它的地位相反:忽略人际关系 做个孤儿(也不是)。高三的各位真的看重成绩 面对阴阳师 一个心态:我的事关你屁事 你的事关我屁事。真的 人际关系的琐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理 不要理别人的 不要理别人说自己的 杂七杂八的事情除了能让你心烦意乱 考试爆炸 内心狂怒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有时候气到自己 反而高兴了别人 高三咯 三五好友就足够 自动忽略 自我屏蔽。 3.不到最后 谁说是定局 说到这个我就来劲了 高三过了一模后 你的班主任/朋友/同学 各路人士都有时会开始讲:大局已定 估计高考大家的水平大概是这样(还有老师强调一模重要性会说一模成绩跟高考差不了多少) 我呸!想想就来气╰_╯ 我就是站在了他们说的话的对立面。想想我们寒假前的东莞统考改成了八省联考 我又在八省联考中爆炸 拿了个4万的水平......说起来挺心酸的,然而现在回头看那些笑我的人自己反成了笑话…所以,对于那些说:“一模决定高考” “二模决定高考”的人 你这么想:“那我是不是一模后就可以去度假了???” 想想,我一模的时候全班四十几,三模的时候 英语倒数第四(总体成绩不大清楚 三模不全科排名 应该不咋地),到了高考,应该有个班排十几名 英语从倒数走到中上。所以,所有的模拟考只应做一件事:忘掉分数,基础错误。月考怎么好没点屁用,高考考好才有用。 4.刷题不如错题 到了二轮,三轮的时候 除了有些科要保持手感以外,老师布置的题做好,额外的题应该少做,多多复习错题。因为当你复习错题时,也相当于把题目又做了一遍,而且是大概率你不会做的,这是我们班后期爆发的第一教给我的(顺便说说他的学习方法:一个本子一面记录下一天中遇到的任何科目的不会的内容 可能是语文文言文实词,文化常识,英语单词词组,数学题型,结论,然后晚修放学跑到走廊上把当天的内容背下来,二轮三轮的时候基本不做题 用心搞错题)还有,我个人认为,错题不是很有必要抄错题到错题本上,把试卷整理好(风琴包),练习册放好,在第一次订正错题时用红笔记下解题思路,用蓝笔补充模型思想就好了,抄错题这件事有的人坚持的下来,我做不到(ー_ー) 5.不带手机 带手机 大家有千百个理由,不带手机,我也有千百个反驳的理由。我身边带手机的同学,很喜欢用(拿手机看新闻了解时事热点/追星/适当放松)之类的理由来说服自己,然而,带了手机之后,他们往往做不到自己所说的只用来干那一件事,而陷入刷b站/看直播/看小说/熬夜的死循环中,不是说这些事情不好,只是,它费时啊!因为玩手机,你只能在宿舍偷偷玩,熬夜玩,睡不好第二天昏昏沉沉然后继续玩,真的,我没见过几个自制力能让人把手机放宿舍却不怎么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断网,没有手机就没有瘾,手机并不害人,6月后天天痛快熬夜想刷多久刷多久,所以,别带手机呗,它有益处,可是对高三来说,它的负作用甩开益处十万八千里了。 6.没有天才 只有习惯霸权 这个东西,是我在一个文章里读到的,说实话,这是我在互联网读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文章之一,让我真正意识到学神和普通人的区别,链接在这儿,你一定要看一看。 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 知乎
7.心情不好 你需要一个窗口 高三前总会有郁闷的一个晚修,或者一段时间,这时候不要憋着,跟朋友倾诉,跟爸妈聊聊,都是很好的办法,如果真的影响学习生活,不妨找老师,真的,大部分老师实际上都愿意做一个倾听者,即使是凶神恶煞的那种,遇见心情不好来倾诉的学生也会把那张司马脸放下。有时候,我们往往需要一个情绪的窗口,憋在心里只会憋出病来。我高三的时候,一有不爽就打电话给张泽豪(这家伙24h抱着手机),什么都可以说,不满的,搞笑的,离谱的,心情自然好些。 人总有烦躁的时候,烦躁的起因真的数不过来,有时候是一节晚修老师布置四面你绞尽脑汁才做了一面的练习册,有时候是一道复杂恼人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的大题,有时候是再次倒数的数学周测......不妨放下它,庆幸这不是高考,第二天找找老师,问问同学,真正去解决他,理解他,有句话叫:“当我明白难过没有用的时候,我就不再难过了”,当然如果一直焦躁郁闷,真的需要发泄一下,用我们班主任的话来说,“当你发现你的负面情绪影响你超过一天半以上的时候,请来找我”别让情绪牵跑了你的正常生活。 8.老师 问老师,是我高三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周围同学的水平参差不齐,问他他还得看一看题,问老师就不一样了,我有时候花上点时间到办公室去,解决问题的效率却更高了,有些老师甚至还能指出你这是哪个专题比较薄弱 这也利于查漏补缺,总之,找老师问问题,不要害羞,凶巴巴的老师也不会抗拒诚心问题的学生。 9.总结 学习就靠总结 说了很多,实际上,什么做题啊,模型啊,思想啊,都是总结,总结一道题,一类题,一场考试,记住经验与教训,高三,做题-总结-内化要形成循环,把总结记在心里,考试才能落在笔上。
好的,接下来我们来说科目。
三、各科 语文 经历大大小小的语文周测后 你会发现 语文是同学之间分差拉的最小的科目 第一名与最后一名大概分差在20-30分左右(不像数学 第一140 最后就70都有..) 说实话 高三我是没怎么搞语文的 因为语文成绩从小到大一直都还可以(后果:高考语文选择爆炸) 语文这个学科 你可以靠素养 但你也可以练出来 对于论述类文本 离不开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这几个点 小说 情感 内容 结构 人物形象 读者 主观题离不开这几个方面 对于文言文 断句靠积累靠感觉,文化常识主要靠积累 对于文章内容的那个选择题,我们通常可以用这个选择的选项去代入文本,甚至可以用这个选项来带动我们开始读文章,大多数选项错误都是偷换概念 对于文言文翻译主要还是积累和多练 而文章内容的那一道主观题。实际上也是另一种翻译,但是同时要求你概括文章某一段的意思。 对于古诗词的话也是内容情感方面的 古代诗歌的题材不算丰富,他的问法也有很多,我到时候找一找我们那本语文秘籍,看能不能找到给你吧 然后就是语言文字应用,题型很多 主要还是靠练,练了后才不会对某一类题型有生疏之类的感觉,语言文字应用更多是考一个人基本的语言能力。 最后道作文。额,对于一个作文能力实际上不是特别强的人 我觉得作文想要上去,首先要做到的是审题,很多人只能拿到一个平均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审对题或者是没审全题,比方说一个。任务驱动型的作文,他材料中给了你三个任务要你完成,但有些人只完成两个任务,所以他可能只能拿个平均分45分这样的,而那些完成了任务,虽然文采不出色的人,高考甚至可以拿50分。所以说,审题还有完成任务很重要。 下面说一说作文的积累,实际上有些学校会给很多很多的作文素材,但是你需要积累哪些?积累一些你认为与时事热点有关的,思辨性强的,比较优美,而且是你在考场上能想得到用得出来的那种句子。还有就是对于一篇优秀范文,我们更多应该关注它的关联词 逻辑词 而不是关注他华丽的辞藻,文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但我们可以学习他句式,你会发现很多优秀范文,它的句式结构有些都很朗朗上口啊之类的,你去研究一下,然后把这个句式化用到你自己作文中,最终要用到笔头上,这样的作文素材才是真正能在考场上写得出来的。 作文实际上是有逻辑结构模板的,开头就是引入论题,然后展开论述,同时要包括一些必要的文章格式之类的,然后论述的话你可以是层进式,可以是递进式,可以是what why how那种结构,也可以是正面论证加反面论证,最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构 然后结尾就总要升华到今年该怎么做,国家该怎么做,人们该怎么做之类的 体现出你作为一个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在一个论述段内,其实也是也有结构的。开头直接摆出你的核心论点,最好几个论述段的开头能够对仗一下。然后你就要开始举例子,这也涉及到一个作文素材积累问题,你要积累够全面的人物素材,保证你在面对不同的问题的时候有话可说。如果缺乏了举例论证的议论文,只会显得非常空洞 会让人感觉总是在泛泛而谈。然后结尾你再重新再说一遍你这一段的中心论点,有时候还可以与下一段形成一下呼应。
二、数学 数学可能是很多人噩梦,但是他在高考中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高考天下六分靠数学,剩下四分是其他科去分的,在选科改为赋分制的情况下,大家选科差距也不大,而广东卷的物理难度也比较小,所以物理的差距又不大。所以广东这边高考更多是看语数英怎么样,而数学又是人与人之间最能拉开差距的一个科目,所以说只有数学成绩上去,你的总体成绩才能上去。 该怎么学习数学这个东西,首先你要把数学卷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简单题,就是说班里面可能正确率能达到80%,90%的题。这种题你要练成肌肉记忆,就是说可能不需要用多少脑子就能写出来,比如说集合啊虚数啊这些题一定要形成肌肉记忆,高考不仅是比谁分数高更多,是比谁在这一道题在这一类题上面耗费的时间更少,相应的你耗费时间更少,你做难题的时间就更多,你可能拿到分就更高。所以首先要把握你一张试卷的基础题要全部能做出来,能拿到分。然后就是一些中档题和难题 有一些技巧对于这些题是很好用的,比如说向量的时候用坐标法,有一些题可以用特值法,这样能大大提高解题速度,但最终还是更多看素养,所谓素养实际上也算一个噱头,练的多了才有所谓数学素养这种东西。所以数学更多还是靠练练力薄弱方面的题,再保证一张试卷基本分能拿到的情况下,把一些中档题和难题的第一问给写出来,这样你已经能超越大部分人了。
三、英语 英语这个东西我这个常年倒数的都不太好意思讲,我就只能说说我英语提分的感受,关键作用还是在于词汇,但是如果你死记硬背的话会很容易遗忘。所以我们这时候就要用一些有谐音的能助记的词汇书或者是一些APP,我用的就是一个背单词的APP,他这个APP就反复让这个单词在我面前重复重复重复,然后它的谐音做的也很好。在我词汇量上来之后,你文章才能读得懂。读懂文章。就可能只比做中文阅读题难一点点而已。对于小作文和读书续写这个东西,你要积累一些万金油式的模板,不要说每一个音的类型去记忆一些,可能这个是有用,但是到后期我觉得是有一点浪费时间的。前期你可以这么做,但是后面你不要这么做。对于读后续写关键是内容,还有一些很高级的词汇表达,把原来大家都用wrong啊什么之类的很low的单词,你突然用一个高级词汇老师就会眼前一亮,还有一些高级句式,比如说主语从句之类的,这样能让你读后续写表现很亮眼,当然不会去写,跟语文作文一样,要审好题,把握好基调,方向没有错的话,大作文能保证个及格分也就15 16分的样子。
四、物理 物理应该是高中学习中最需要模型的一个学科,你去网上搜各种怎么学物理之类的问题,大家都会告诉你一个答案,就是构建物理的模型。力的分析怎么解?整体法?隔离法?看到。一个知识点的题,你就要马上想到它对应的物理模型,这个东西教辅上可能会有,老师讲题的时候可能会教你要做好积累。我高三上学期期末的时候,物理就一直不好下定决心去搞物理,把我当时整个学期周测的某一个知识点的题,就每张试卷只看那一个知识点那个题,然后全部做一遍,这个题就可以掌握的八九不离十了。广东的物理相较于全国卷是很简单的,所以学好物理并不难,而物理分数和别人拉开差距的地方就在于第二道大题,有时候18分的大题,大部分人只能拿8分,所以,在一轮的时候复习完这个专题了,要多多去尝试这种压轴难度,就算是看答案然后自己再做一遍,也是一种提升。
五、生物 背!生物背了才能判断选择混淆不清的概念,才能写大题 不背=放弃生物 因为高中生物是十分简单而基础的生物学知识 它受考纲的限制出不了太难,知识点是多而杂的,但是高三的复习可以应对这个问题,那出题人要怎么考你?答案是把设误点放在细节上。而如果你只记个大概 靠反复错去加深印象而不去背的话,很容易就掉坑里了。所以 生物只有用心去背,分数才能有保障。 生物 高三一年 离不开两个字:课本 真的 生物课本是所有科目中最有用的课本,生物这几年的模拟题喜欢出课外的知识,其实不然,高考生物不可能超纲,而你对这个知识点为什么会有一种没学过的感觉?答案是:它在课本的小字部分!坑不坑,坑死人。可惜他这不算超纲,所以,生物课本上每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即使是课本的小字拓展内容,即使是没有加粗的普通字体。生物搞好了课本,高考不在话下。
四、附录一 2840值不值得相信 首先 什么是2840?他是一个网络上很火的数学老师朱昊鲲把几十年的数学真题试卷按难度和知识点分类整合在一起写的书 即《基础2000题》 《决胜800题》《疾风40卷》这三本书。这东西火遍了我们那一届高三 不是我们学校 是全国的高三 我作为一个也写了2840的人 估计着你们这一届可能也会对这套书有所耳闻 那么 该不该写 或者说 这套书值不值得相信呢?先说结论:我觉得不值得 朱昊鲲的书 有一种迷之洗脑 看他的公众号 你有一种见到明星微博评论的感觉(清一色的感谢和狂热)真的 朱昊鲲的粉丝给了我一种邪教的感觉 虽然他的书真的影响到了很多人 也帮助一些人大大提高了数学成绩 但我仍然认为做这套书是不值得的 我也不知道你的数学水平 我是那种从小数学比较好的人 但是高中也干不过那群魔鬼 平常在班里面搞个十几二十名 然后看着第十名一百一十几的时候第一名有一百三(是的 人与人之间数学差距很大) 当我遇到2840时 我被书中的各种鸡汤冲昏了头脑 开始了漫漫刷题路 从10月到3月 我用间隙的时间(中途有停下来搞物理)把基础2000题全部写完了……实际效果如何?事实上基本没什么作用…(个人认为)因为2000题的难度太低了 而我又在书中的鼓励下陷入刷简单题大量对的快感之中 简单题更适合数学常年6070徘徊的人 而且就算是60 70徘徊的人 写2000也并不值得 因为它的题量实在太大 还不如去用用天星天利的十年真题分类卷子 也是专题 题量更小(数学是量上去了成绩才能上去没有错 可是如果是天天写一些远远低于自身水平的题 量上去了也无济于事) 然后就是800题 这个书我没那么反对了 因为确实是难题的集合 可以一写 但是他的缺点在于 题太老了 把九几年的题也放上来 作者面对这个问题常以几道多年前考过现在还在考的题做反驳 而事实上这只是个例 然而这个800题难度还是够的 写可以一写 但你如果真要写这本书 记得不要被书中的各种言论洗脑了(实际上 他说的是对的 但他过度鼓吹他这三本书的作用 让一个又一个高三生陷入不断无效刷题的泥沼中 这也是我300天走了230天弯路的故事) 最后说疾风40卷 他实际上是教给你一种美名其曰“疾风术”的考试技巧 可以采纳 我也在上面说过类似的 但书没必要写 把这个方法在数学周测中反复练就好 好了 最后的最后 说说疾风术这个东西 作者的疾风术 是把125(5发卷看试卷 120考试)的数学考试时间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五分钟看试卷 把试卷按难度化成三个难度等级的题 接下来每40分钟做一个难度的题 最后难题的40分钟可以10分钟做完倒数两题的第一问然后去补前面的 刚开始我是直接践行这个方法 但真正实践后 觉得没必要严格分成3个40分钟 按着简单题-中档题-难题的顺序就好 同时学会灵活应变 适当放弃 你可以试一试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当然这个方法其他理科也是适用的 优点就是保住了我们的基本分 基本水平 对于知道这个方法前数学周测纯靠心态动不动就爆炸的我来说 给了我一个方法保住分数的下限而努力去够分数的上限 值得一试~
好了 这篇文章停停写写搞了5.6天 总算写完了 全是对我高三生活的一个总结 一个回忆 一个教训 你也可以把这个给你的同学们看看 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菜鸟的经验总结 但能让你们的高三少走点弯路 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是我起笔的目的 高考加油!他是一个持久战 笑到最后才是笑的最好 祝 高考金榜题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