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一个疑惑,既然义务教育免费了,课本也免费发放了,为什么还要让中小学买资料呢,还得统一购买?购买的钱又都到了哪里?
其实,只凭课本应付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做练习,就要买练习册,买各种考试试卷,才能应对考试。但这并不是强迫学生买资料的理由,也不是让他们“自愿购买”的理由。学校方面要和书店联系好,书店每年都向中小学校倾销练习册和其他辅导资料,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掏上200元左右的资料费。这些钱大部分到了书店手里,用于给书店员工发工资,还有其他的应用就不知道了。还有一部分钱让学校吃了回扣,到了哪里也就不知道了。因为没有明面的账目,也没有这部分回扣的记录。收钱的时候书店到学校收,发书的时候,让老师们发。看似书店直接买书,其实学校无时无刻不在参与。
学校先让学生拿着书店印发的“学生自愿征订资料通知单”到家里,和家长一起签字,交回学校,学校再把这些交给书店,书店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走进校园,对学生卖书了。虽然是“自愿征订”,但是没有哪个家长敢说不买的。即使资料陈旧,习题也不好,书店照卖不误,还要统一征订。老师就按照这些资料留作业、考试,家长们还敢不买吗?当然不敢。学校为书店买书做了大量工作,应该吃掉一部分回扣。作为书店和学校的中介教育局也要吃掉一部分书费,因为这个大项目是教育局统一布置的。至于教育局吃掉的那一部分回扣到了哪里,也就没人知道了。
初三和高三的学生都是“唐僧肉”,不仅要购买书店倾销的资料,而且学校会统一征订关于中考、高考的资料,一次征订就要学生交好几百块钱。面对升级压力,没有哪个家长“不识时务”,拒绝征订的。况且,学校跑通了政策的门路,就会在征订前仿照书店印发的“学生自愿征订资料通知单”自己印发,每个学生发一份,拿到家里签字确认。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为学生订资料了,有的学校连印发通知单的程序都省了,直接征订,蛮横收钱,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一部分钱全都不走账目,除了按照批发价买进的资料本身的价值,就是学校赚取的那些超额利润了。这一部分超额利润也不知道到了哪里,当然也不会公开。可以这样说,古代做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现在做校长是“三年好校长千万人民币”。因为校长的收入除了卖资料赚取超额利润还有就是伙房收入,借读费等各种灰色收入,有时候比古代的贪官们都赚得多。
除了校长就是负责征订资料的各级学校领导,都会捞到一点银子的,有多有少。他们都是一个集团的自己人,是企业经营者,而早就不是什么教育工作者了。
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权力寻租,学校也不例外,甚至最应该讲道德和公平的地方却成了最不道德和最不公平的肮脏之地。学生是好学生,老师也是好老师,只是领导们,呵呵,早就成了卖资料的知名企业家了,谁也心知肚明,谁也不当回事,谁也不会深究。大家都相安无事,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