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教育局统一河南考试卷三年级(河南2024教育局统一期末试卷4年级)

2024教育局统一河南考试卷三年级(河南2024教育局统一期末试卷4年级)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24 16:52:43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豫文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与民俗”系列宣传活动,小语同学是学校宣传组核心成员,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任务。
1、为提高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学校广播室计划播报下面一段广播稿,请你帮助小语同学解决其中的字音字形问题。(4分)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我们首以盼,共同欢度;元宵节,夜晚灯火如白昼,璀 (灿、璨)的烟花绽放云霄;清明节,我们扫墓祭祖, (湎、缅)怀先烈;端午节,我们把屈原的爱国热情镌刻心间;中秋节,我们把酒望月,祝福团圆……中国节不仅以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还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如今,中国传统节日已风全球,受到许多国家民众的青睐。
(1)语段中的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做出选择。(2分)
A.qiào qián mí B.qiáo qiǎn mǐ
C.qiào qiǎn mí D.qiáo qián mǐ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两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春节前夕,学校通过公众号发布“有文化的春节”宣传推文,在“‘春’字飞花令”版块,小语整理了如下古诗文名句,请你帮他补写完整。(8分)
春在人世间,春在诗文中。白居易用“ ”描绘出莺燕争春的美好景象(《钱塘湖春行》);陆游用“ ,衣冠简朴古风存”来展现古朴的民俗场景(《游山西村》);刘禹锡用“ ”表达了枯木也能逢春的昂扬乐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甫笔下的春天却因战争而呈现出“ ”的凄凉(《春望》);范仲淹则表明自己不会因“ ,波澜不惊”而违背先忧后乐的初衷(《岳阳楼记》)。

3、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小语搜集许多资料并进行整理,请在其整理的语段中填上恰当的内容,使语段衔接自然,表达流畅、严谨。(4分)
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特征分明,区别明显。① 。传统节日通常来源于古代神话、历史、民间故事等,现代节日通常来源于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等。二者的庆祝形式也有不同。传统节日通常以家庭为单位或者以地域为范围进行庆祝,② ;现代节日通常以个人为主体或者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庆祝,具有较强的自由度和开放性。
4、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美食面前,不可忘记健康。小语搜集了关于汤圆的一些知识卡片,请你能根据卡片内容,用通俗的语言给家人提出食用汤圆的具体建议。(4分)

5.为了解同学们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喜欢的过节方式,活动组设计了一份调查问题,请你根据小语设计的调查问题,再设计出一个调查问题。(3分)
小语的问题:根据你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可多选)
A.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B.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发扬光大
C.不应一味强调传统节日,与世界接轨也应重视西方节日
你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三爷与鹰

三爷老了,不愿意种地了,于是守着河滩,窝在泥铺子里熬鹰。他熬鹰的时候狠歹歹的,对鹰没有一丝的感情。
三爷常常拿两根红布条子,分别将自己新增的两只雏鹰(一只灰鹰和一只白鹰)的脖子扎起来,不给鹰东西吃,等鹰饿得嗷嗷叫唤了,三爷才变戏法似的,从床铺底下端出一个盛满鲜鱼的盘子。
鹰扑过去,吞了鱼,喉咙处就鼓出一个疙瘩结。鹰叼了鱼吞不进肚里,又舍不得吐出,憋得咕咕叫着。少顷,三爷慢慢走过来,攥着鹰的脖子将它拎起来,另一只手紧捏鹰的双腿,鹰头朝下,一抖,用巴掌狠拍鹰的后背,鹰嘴里的鱼就吐出来了。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熬着,三爷累得喘喘的,眼睛里充满莫名的兴奋,笑着说:“都是块儿逮鱼的好料子。”
可后来三爷熬鹰的时候,对待灰鹰和白鹰有很大不同,变化源于一场龙卷风。
龙卷风到来之前并没有一点儿先兆,记得傍晚时炊烟还是直直摇上去的,到后半夜龙卷风就凶猛地袭来了,还夹杂着大雨,风大到三爷想象不到的地步。
三爷住的泥铺子被龙卷风摇塌了,等三爷明白过来的时候,泥铺子已经哗啦一声倒塌了,他被重重地压在废墟里,好在没被砸坏筋骨。灰鹰和白鹰抖落掉身上的泥土,钻出废墟,惊惶地鸣叫着。
灰鹰如得了大赦似的,不顾老人就飞到一棵大树上躲避风雨。可白鹰没走,它知道主人还压在废墟里,围着废墟转了好几圈。
狂风里,白鹰的叫声是凄凉的,三爷被压在泥铺子里面,喉咙口塞着一块儿泥团子,喊不出话来,只能用身子拱。白鹰终于瞧见老人的动静了,一个俯冲飞落下来,立在破席片上,呼扇着湿漉漉的翅膀,刮着浮土。
天快亮了,三爷渐渐看到了外面铜钱大的光亮。他借由白鹰刮出的小洞,呼吸到了河滩上打鼻子的鲜气。
灰鹰还在树上待着。还是白鹰把起早种地的村人吸引过来,七手八脚地把三爷救了出来。三爷将白鹰拢在怀里,瘦脸上泛着明亮的泪光,感激地说:“白鹰,我的心肝宝贝儿哩!”
过了好半天,灰鹰见老人活了,才慢慢飞回来。
三爷的泥铺子重新搭了起来。三爷说,白鹰和灰鹰都还好,还得熬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三爷再次板起脸来熬鹰。
三爷本来还要依照过去的熬法,不知怎的他对白鹰就下不去手了。白鹰救过他的命啊。他看见白鹰饿得不行了,心就软了,心疼地抚摸着白鹰,故意让白鹰把喉咙里的小鱼咽进去。
白鹰不再挣扎,叫声也清亮悦耳了。三爷拍着白鹰亲昵地说:“宝贝儿,委屈你啦。”再看灰鹰,三爷依旧照着过去的熬法,有时比过去还狠。
灰鹰也想吞吃一条小鱼,被三爷看见了。三爷猛抓起灰鹰,一只手顺着它的脖子迅速朝下撸,灰鹰“哇”的一声,像吐出五脏六腑似的,把小鱼连同喉管里的黏液一股脑儿流了出来
白鹰幸灾乐祸地看着灰鹰。
半年过去,鹰熬成了。
熬鹰千日,用鹰一时。
一天,三爷神气地划着一条旧船出征了。到了老河口,白鹰孤傲地跳到最高的木撑上,灰鹰有些懊恼,也跟着跳上去,却被白鹰挤了下来。白鹰还用嘴巴啄灰鹰的脑袋,灰鹰反抗,竟然被三爷打了一下。
可是到了真正逮鱼的时刻,白鹰蔫儿了,灰鹰却行了,不断逮上鱼来。后来,我见到三爷的时候,三爷嘴里开始夸奖灰鹰。
一次,灰鹰眼睛毒绿,它按照三爷呼的哨,勇敢地扎进水里,很快就叼上鱼来,喜得三爷扭歪了脸相。
白鹰却很难逮上鱼来,只是围绕三爷扑脸地抓挠,三爷很生气地挥手将白鹰拨到一边去。
灰鹰也开始嘲弄起白鹰来,三爷慢慢地对白鹰淡了,甚至是嫌弃。连白鹰自己的饭食也靠灰鹰挣得,灰鹰在三爷面前占据了原来白鹰的位置。
不久,白鹰实在受不住了,在三爷脸色十分难看的时候,独自飞离了泥铺子。白鹰要自己生存。三爷惊讶了,发动几个孩子帮助他寻找白鹰。
从黄昏到黑夜,大家寻找着白鹰,三爷招魂的口哨声起起伏伏,可是依然没有找到白鹰。
这时,三爷的胸膛里像是塞了一块儿东西堵得慌。他说:“白鹰,这个冤家,它不会打野食儿啊。”
一天黄昏,还是灰鹰帮助三爷找到了白鹰的尸体,白鹰饿死在一片苇帐子里,身上的羽毛几乎秃光了,肚里的东西被蚂蚁们掏空了。三爷捧起白鹰的骨架,默默地很伤感,抖抖地落下老泪。
此时,灰鹰正雄壮地飞在我们的头顶。

(四望梅川河整理)
6、在三爷与鹰的相处过程中,三爷对白鹰的感情不断发生变化,请根据示例补充完整。(4分)
开始熬鹰,没有情感 → 龙卷风后, → → 饿死苇帐,

7、文章的语言冷峻而细腻,极富表现力,请结合下面句子进行分析。(4分)
三爷猛抓起灰鹰,一只手顺着它的脖子迅速朝下撸,灰鹰“哇”的一声,像吐出五脏六腑似的,把小鱼连同喉管里的黏液一股脑儿流了出来。
8、文章多处运用对比,在塑造人物、情节推进、表现主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请举出一例并至少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4分)
9、有人说,文章表面写三爷熬鹰,实际上揭示的是关于教育的道理。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与其内耗自己,不如适度“发疯”
①“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与其委屈自己,不如为难别人。”不知从何时,年轻人中开始流行晒出自己的“发疯文学”:
“我会用期末成绩证明,我这个学期玩的有多开心”
“为什么不回我消息?回好别人了吗?轮也该轮到我了吧?”
“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我不想听,请你放下助人情节,不然你长结节。”
②“发疯文学”并不是一种文学形式,而是部分当代年轻人在与他人交流时,剥去小心翼翼的外壳,主动选择用“狂放”的表达、“抽象”的表情包进行纯粹的情绪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共鸣与支持,进而获得情绪的释放。
③“发疯文学”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④“发疯文学”能成为精神内耗的解药吗?
⑤这是一种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年轻人在使用“发疯文学”时,并没有沉溺于悲观的负面情绪宣泄,而是把泪眼愁肠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自我心理的调节。
⑥这是一种人际沟通的情绪策略。正如在催发货情况下的“发疯文学”。“明天!又是明天!我这一辈子永远到不了的明天!”看似自贬悲观,但其实,一来以幽默的形式表达了内在情绪,二来在事实上达到了催促商家发货的现实目标,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情绪策略。
⑦这是一种潜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幽默,是“发疯文学”的内核。“伤心”被比喻成“我的心像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一样冰冷”;心酸和悲伤被书写为“眼泪如黄果树瀑布般飞流直下,打湿了我的拖鞋,脚丫子都变得酸涩。”
⑧幽默可以节省情感能量,帮助年轻人重新看待当前的负面事件,打开认知评价的另一种视角。从这点上来看,“发疯文学”文学也许是年轻人用行动去反抗焦虑和压抑,并从中得到些许对生活的掌控感。
⑨“发疯文学”的走红,其实是年轻人不再内耗自己,开始拿回话语权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对单一的表达标准、统一的人生模板的反抗,本质仍然是年轻一代对情绪表达、情感交流的强烈需求。
⑩“发疯文学”让年轻人把不敢发泄的不满,压抑心底的苦楚,借着半真半假的“发疯”全都倾泻而出。
⑪现实中,经常有人教育年轻人要情绪稳定,却没人同他们说,情绪稳定的背后或许需要承受一些委屈甚至是做出一定的自我牺牲,也少有人告知该如何释放和对抗那些无助、失落的情绪。
⑫真正的情绪稳定,并不是通过压抑情绪得来。换个角度来看,“发疯”何尝不是促成情绪稳定的方式。
⑬像余华老师说的那样:“发疯”,只是负面情绪不受自我控制的放大,不要觉得好像已经走投无路,其实你可能只是情绪走入死胡同,而不是人生。
⑭所以,下次当你再看到还有什么看似奇怪的“文学”,不必质疑这届年轻人怎么这么离谱,也不要觉得这届年轻人为何如此有个性,这就是他们。
⑮适度“发疯”,也能不失体面人生。不妨多一分理解和包容,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去表达自我。
【文本二】
①随着双十一预售开启,一些消费者催客服发货的言语迅速出圈、引发热议,被称之为“发疯文学”。所谓“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其效果令人发疯抓狂。
②事实上,“发疯文学”此前也曾小范围流行,只是这一次有了更具体的应用场景,催发货:“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又是为什么要我等,为什么”……有商家甚至看到了商机,借助网络平台推出贴纸、手机壳等“发疯文学”周边产品,销量不俗。
③“发疯文学”的出圈,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反思。有人认为,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语言,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不过,我对此倒没有过分担心。
④盘点互联网曾经流行过的那些“文学表达”:凡尔赛文学是对“什么都要拿出来秀一下”的回应和嘲讽;废话文学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废话讽刺和回击另一种废话;而时下正热的“发疯文学”,则是对网购等现实场景无可奈何的不满和吐槽。“发疯文学”终究只是一场易逝的狂欢,它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也走不远的。
⑤网络另类文学泛滥的背后,潜藏着网友隐秘的心理表达。尽管“发疯”的语言充斥着极度夸张、无厘头、歇斯底里等风格,似乎并不怎么理智,却并非全然无用。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人们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而以“发疯文学”为代表的网络用语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内心需求、调节大众的情绪和心态,不失为一种宣泄方式。
⑥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的职场环境,让许多人变得谨言慎行,总觉得“会说话”是一项技术活,需要修炼极高的情商。网络文学的流行,或许为人际交流的困境找到了某种破局之法。网络用语娱乐性、可复制性强,易于被大众接受和使用,并且对具体语境依赖程度较低,适用于各种语境下的人际交流,也利于传播。
⑦更重要的是,“发疯”的语言有利于化解尴尬,还能让年轻人在交流中获得内容创作的体验与乐趣。在这种默契下,网友实现了调侃式、圈层化表达,既表明了态度,也收获了快乐,对于缓解社交恐惧症或有一定帮助。
⑧不可否认,网络另类文学固定的框架风格,会影响人们对内容本身的重视,还可能对文学创作、观点表达产生副作用,不利于网络语言生态环境的构建。但是我们依然要相信语言和文化的自净能力,要相信时间可以沉淀经典,也可以淘洗糟粕。
⑨社交媒体时代,没有哪种所谓的网络文学能够持久流行,我们甚至可以预见,用于双十一催发货的“发疯文学”,也将很快成为明日黄花,被新的某种文学取代。所以,大可不必高估它的社会危害性。
⑩“烟花易冷”,一场狂欢之后,只会遗留满地碎屑。对“发疯文学”,凑个热闹、过一过嘴瘾可以,但大可不必陷入其中,在网络亚文化的潮起潮落中迷失本心。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第一段列举发疯文学的现象,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从文本一可知,发疯文学对情绪、人际交往、心理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C.文本二第四段把发疯文学和互联网流行过的其他文学形式放在一起,意在论证“发疯文学”终究只是一场易逝的狂欢。
D.两个文本都摆事实讲道理,都表现出对“发疯文学”的接纳。
11、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论述“发疯文学”,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4分)
12、小语最近迷恋上了“发疯文学”,张口必发疯,其母亲对此很担忧,作为小语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对小语的母亲进行劝慰。(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②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④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⑤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⑥,如王四国⑦,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⑧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进:进展,本文指换新曲。②数:拍节之数。指演奏技巧。③有间:一会儿,不久,过了一段时间。④志:心意,志向。本文指乐曲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⑤得其为人:乐曲所表现的人物形象。⑥望羊:同“望洋”,远望的样子。⑦如王四国:如同统有四方诸侯的帝王。⑧辟席:同“避席”,离开席位,表示尊敬。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媵人持沃灌

词语推断法:赴汤蹈火

(2)又无硕师名人以游

查阅词典法:①忧虑,担心。②祸害,灾难。③疾病。④弊病。⑤害(病)。⑥忌讳。

(3)可以

语境推测法: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甲】文中作者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有什么用意?(2分)
16、结合【甲】【乙】两个语段的内容,概括宋濂和孔子为了求得高深的学问,各自采用了什么方法。(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