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子批不快
期末考试结束,批改卷子时进展缓慢,本来感觉一晚上就可以批改完成的内容,竟然批改了两天多。批卷子咋这样慢呢?其原因:一是每道题都仔细判过,能给的分数尽量多给;二是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感到震惊,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不少同学掌握得一塌糊涂,甚至写出来的语言也漏洞百出;三是对学生平时之表现及自己之教育发人深省,这是怎么了,学生平时的学风,有些同学上课还在疯玩手机,上课时只拿一块手机而很少写写画画;上课拣教室座位最后边坐,从不问老师问题,也不跟他人交流,这样下去怎么能行?!
学生学习,切忌好高骛远。基本的概念和定义,必须掌握熟练而准确,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稀里糊涂。基本的概念是学问的基础,基本概念与理论如果漏洞百出,则越往后学习困难越大,困惑越多,以至于感到寸步难行。对基本定义、概念的学习,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记不住,便多写几遍,切莫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不明白,则一定要弄懂整会。对于基本概念与定义记不住,记不对,主要是工夫没用到,或瞧不起那些似乎一眼便可看懂的东西,对基本定义或概念,不屑一顾。殊不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味贪多求快,对基础理论却掌握不好,则后边学习必会有若干迷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对迷惑还不去请教他人,往往就是迷惑了,自己不主动,谁人也帮不了你。
学习要勤奋,把学习当成正事干。以前上学时都带一个提包,里边有书、本子,还有尺规、所用笔或纸。现在手机功能强大,也许这些东西都可以替代应用。但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依赖于手机,该动手写的,画的,尽量动手练一下。而且手工尺规作图,还有利于提升个人构图的素质,达芬奇是世界著名的画家,但他也是一名工程师,有很出色的准确作图经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曾让某位同学写个字,那同学竟告诉我,他好久没写字了。我很震惊:学生怎么能不写字呢?整天把时间耗在手机上,整个心思都没用于学习,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一个不学习的,可以带动好几个人不学习,又会形成怎样的学风呢?!
从卷面情况来看,好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都愉懒了,该干的事情没干,或很少干。那些定义和基本概念,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与不学。从未背过,从未记住,只凭相当然未必不会出错,而且往往会导致这儿出问题,那儿出问题,漏洞百出。有不少同学没敢在题目上留下标记,这绝对不是时间不够的问题,因为监考当时我在场,大多数同学还是提前交卷了。可见,所列的题目,学生并不熟悉,也不会分析解决,倒有些像“老虎吞天——无处下口”的感觉。以前讲课,常提到一个“情节”意识,现在看来,他们是没有这种意识的,所以,稀里糊涂地学,稀里糊涂地考,只记得上课自己怎样精明地玩手机了。
学习要学会交流。学习的本质在于交流,而且我认为最有效、最直接的学习方式便是面对面交流。老师放下书本,离开幻灯片,直接与学生讨论相关的问题与理论,对个体成长的作用才是最大的。有问题要问,不可不懂又不问,也不可不懂装懂,不会装会。把问题讨论清楚了,问题便不再是问题,而如果遮遮掩掩,只做表面文章,好像是自己会了,其实自己什么都不会,长此以往,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学习是学生应该干好的正事,学生不学习,感觉家里条件丰厚,趾高气昂,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老师的话也被当成了耳旁风,对老师的要求置之不理,这哪里是跟老师学习,倒像在看别人的笑场,哪里知道自己也甚是可笑。
学习要脚踏实地,紧密联系生产、生活。道理来自于特定的情景、情节,只有熟悉这些情景、情节,参与过有关的劳动锻练,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所学的理论才容易找到知识附着点,也才有情节意识,才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理论。对于专业知识,尤其是初学者,一定要靠得上,多看专业书,多到生产现场观察并接受锻练,只有知晓了,熟悉了,那些理论才不是生硬的理论,而是有生气、有情景、有情节的东西,是可以观察,可以认识,可以理解,可以记住的。专业上能达到对各情景的熟悉,有“情节”意识,专业理论便可以融会贯通,也便好理解与记忆了。
学习要讲究方法,但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是手机不可替代的。有同学上课只带手机,不用纸笔,其实是没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官能学习。懒于动手的结果,会造成眼高手低。看似简单明了,而自己做却做不来,甚至长此以往,自己的官能受限,有些东西都难以正常学习,此所谓“用进废退”。多动手,也是多动脑,平时不动手,脑也闲下来,心灵手巧,想得好,再做出来,一方面检验了自己,同时也锻练了自己。要学习理论,要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变换视角认识,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闲人,懒人,是难以学有所成的,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