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15道题,满分30分)
1.(2分)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我们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
A.化石 B.传说 C.文献资料 D.文学作品
2.(2分)历史老师利用右图原始人类头部复原像讲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火,过着群居的生活”,老师讲到的原始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3.(2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是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2分)从右图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
①河姆渡居民种植栽培稻 ②河姆渡居民掌握了磨制技术
③河姆渡居民的工具比北京人有了进步 ④河姆渡人已懂得审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分)“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小麦和粟 D.水稻和玉米
6.(2分)黄帝陵位子队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到这里祭拜。这是因为黄帝( )
A.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B.联合炎帝打败了蚩尤
C.实行禅让制
D.建立了夏朝
7.(2分)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8.(2分)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9.(2分)《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10.(2分)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经济发展 D.新经济秩序确立
11.(2分)小王去四川旅游回来,用图照片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参观的著名景点时说: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他介绍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京杭大运河 D.会通河
12.(2分)有人评价商鞅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编制户籍 D.奖励军功
13.(2分)故宫里有一块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墨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法家学说
14.(2分)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
15.(2分)观察右边的“讲经图”,这反映了( )
- 百家争鸣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 D.明朝八股取士
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满分70分)
16.简答题:(20分)
(1)周口店北京人的地位
(2)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3)甲骨文的地位
(4)商鞅变法的意义
17.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18.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篇》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有度》
- 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一思想学派?请依据材料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上述材料中多位思想家研讨学术,著书立说的局面出现在什么时期?
(3)上述材料反映的文化繁荣局面在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