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试卷的意见或建议(对试卷的意见和建议怎么提)

对科学试卷的意见或建议(对试卷的意见和建议怎么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22 10:21:21

院士讲,专家讲,老师讲,厂家讲,网红也讲,现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充满了“科普”。那么,究竟应该听谁的呢?

我个人认为,谁都有资格做科普,包括厂家。在推广自己产品的时候,用规范的方式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而不是一味忽悠消费者买单,这其实是值得点赞的。

然而,现实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科普变味了。相信很多人对此是深有体会。就这个问题,我想结合案例,说一说我的三个建议。

01 | 不论身份,多论专业。

在涉及营养建议的很多科普内容中,比如收视率不错的健康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并不是营养学专业的专家,包括院士、主任专家甚至主委,以及不少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大家,在大讲营养。很遗憾的是,他们往往具有亮眼的身份,可是所讲内容却充满不专业的个人经验和对营养学的粗浅理解,甚至还有似是而非的错误或误导信息。

在肠道健康领域,我就更容易看出很多“专家”的不专业了。比如,讲益生菌益生元的作用,很多是在乱讲。

对于这种现状,我的建议是首选专业,次论身份,希望看到更多“真专业的人讲真专业的事”。

02 | 重循证,论循证。

现在有不少科普,尤其是一些大牌专家的科普,有很多“我认为”“我觉得”等个人经验的表达。不可否认的是,专家的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很重要,但在循证等级中,专家经验是最低的一档。如果能在输出内容的时候,更多地基于被同行评议和认可的数据而非个人经验,并且处处讲究证据,那就堪称完美的科普了!

保障科普内容权威性的根本方法,确实是循证——每个观点,每个推荐,都有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循证不意味着一定对,老证据也可能被推翻,但重视循证,是彰显价值观、方法论,也彰显真实力的。

03 | 平台有所作为。

在健康领域,现在大部分平台的管理存在两头极端化。一方面是只论身份,乱讲不管,比如一些MCN机构包装出来的没有什么循证精神的“小专家”成为了网红,很多内容套路很深,经不起推敲。另一方面是一刀切,没有身份,你讲得再靠谱再循证,也不给流量,甚至封禁了事。

如果将来出现要求必须单独附带循证证据的健康内容平台,我第一个报名开账号。或者说我非常希望,未来能有哪个平台,对健康内容不再一刀切,比如可以用人工智能做好把关,评估循证水平高低,以此来实现精准管理。

期待循证成为健康科普领域最受推崇的方法,所有科普者的内容都能言之有据,从而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利益冲突声明

Conflict of Interest Statement

热心肠先生热衷于科普事业,是iMeta期刊联合创办人和执行主编,在全国性学会等专业机构担任职务,并担任高校讲座教授。

然而,需要提醒读者的是,他创办及主要所在的单位——北京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盈利性的商业化机构,他也因此在这家公司及多家关联公司担任董事长、董事等要职。

此外,他还是上海医药、健合集团、蒙牛集团等企业正式聘任的咨询或顾问专家,并为其他众多企业提供战略、产品等顾问服务。

热心肠先生通过持股、薪酬、分红和顾问费等方式从上述盈利性机构中获利,尽管在撰写文章时,其始终希望秉承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态度,但仍因上述原因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利益冲突:

为避免和减少利益冲突带来的不客观性,热心肠先生将采取以下措施: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热心肠先生的文章时,请注意了解其商业背景,并保持理性判断和批判性思维。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