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下午高三年级召开甘、青、宁诊断考试考情学情分析会,各学科备课组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对试题内容、考试成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冲刺阶段的教学计划、考试计划进行了科学的调整。现将语文分析报告整理如下:
语文组
一、试题分析
总体来说,这套语文试卷,试题难度适中,设题形式灵活,侧重常见题型的考查。与上次考试相比整体成绩有了一些提高,但仍暴露出很多问题。
1.难度适中:文理科及格人数明显增多,平均成绩也有一定程度提升。
2.试题灵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第1题和第3题考查到递进关系和强加因果,第2题考查了类比和对比的区别。诗歌鉴赏第15题仅考查后十二句的思想感情。作文以梁晓声先生谈创作缘由及读书的感触为材料。
3.考查题型比较常见:非连续性文本第6题考查了三则材料侧重点有何不同。小说主观题8题考查人物形象特征,9题考查了小说的细节(文中石云彪军服的描写)。语言文字主观题18题、19题仍是补写句子和压缩语段。
4.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现代文板块:一般论述类文章和非连续性文本选择题(1---5题)好些同学不寻找原文对应区间,不进行比对分析,喜欢凭印象主观臆断做出选择。第6小题考查三则材料报道的不同侧重点,有些学生筛选概括不出要点,还有一些同学则不能一一说明而是混作一团,以文段形式作答。小说部分第8题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有些同学仍不知要依照分值分层分点作答,好些作答不规范,没有按照先总说后分析的模式,而且普遍存在词不达意,用词不够准确形象的问题。第9小题考查“石云彪军服”的细节描写,学生对知识点感到陌生,将老师曾讲过的思考角度早已忘记或记忆模糊,因而作答不能涉及要点。
(2)古诗文板块:文言文总体难度不大,但此次考查的句子比较有难度,加上学生平时对文言实词,常见词和句型积累不够,导致失分严重。诗歌鉴赏题考查后十二句的思想感情,好些同学审题不清,从全诗内容入手作答,因而答案偏离了题干要求,此外见到诗歌学生就将其视为极为头疼的题型,要么抄袭选择题的分析,要么在没有理解全诗意思的情况下想当然的作答,因而几乎不能得分。名言警句默写近年以创设情景形式出现,增加了默写难度,学生一方面背诵不多,记忆不深,再加上审题不清,因而作答往往似是而非甚至空置不填。
(3)语言文字板块:近两年高考题型较为稳定,综合性语段的客观题(17--19)考查更细致化,而选项的干扰性也更大。词语和病句的微妙辨析,语句复位的巧妙选取,以及高频考点补写语句,还有强势回归的压缩语段,都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但通过近一段时间的专题训练和分析讲解,这一部分客观题的正确率明显提升,补写和压缩语段的作答也较以前有了些眉目头绪。
(4)作文板块:面对仅两个月的高考,有些同学仍然达不到文题要求的字数,且字迹不工整,文面显凌乱,甚至还有小部分遗忘标题的现象。此外,作文大面积存在材料分析不到位,进而审题不清,立意模糊的情况,还有大部分同学存在“就事论事”现象,没有跳出材料本身,因而角度不新,行文缺乏深度。好多学生作文中全是一己之言 ,随性而写,既无引用也无素材 。
二、学情分析
1.语文成绩,文理各班之间差异较大,且班内学生差异也颇大,大部分集中在70-80分,但也有五六十分的,分数差距悬殊。学习态度、兴趣、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2.积淀薄弱,试卷中考的古诗词默写一共占6分,学生平均得分2-3分,有些偏低。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及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文言文中文化常识的客观选择题全凭感觉 。 诗词赏析困难较大,学生翻译都是问题,更不要谈情感分析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因而得分十分不易。
3.鉴赏能力不强,分析概括能力不强,现代文阅读中主观表述题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亟待加强训练。
4.学习态度不积极,不肯下功夫背诵,背诵时也是敷衍塞责,对语文学习总的投入时间不多。
5.作文书写字迹潦草,文面凌乱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整体表达能力不高。作文的结构意识不强,议论文写作能力急待提高。写作时感到材料匮乏,词汇贫乏,语言缺乏表现力,立意不深,更缺少创新。
6.学生答题表述欠规范,欠准确,欠简洁,欠连贯,有时心里也许理解明白可表述不当。
7.经过假期的放飞自我,有些同学回校后不能进入学习状态,面对高强度的复习,甚至有一部分已从心理上放弃了自我。上课困倦、瞌睡、想心事、发呆、作业拖拉或不交、早读晚休无所事事。
8、体验到高考的压力和艰辛,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这主要体现在绝大部分同学身上。
三.应对措施:
1.让学生重视语文。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语文,才会保障语文的学习时间。语文考试再也不可能临阵磨枪了,它早已经改变了考基础、考技巧、考套路的情况,转而考能力、考素质、考思考了。这需要我们老师多下功夫,比如引导监督学生,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更系统更全面的备考资料及策略,强化专题复习,考点精讲专练,全面备考(讲些平时没讲过的,如标点符号、对联、时事评析、名著人物赏析等),同时有的放矢,重视作文(任务驱动型、时评、新材料、特殊文题)。
2.引导学生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让学生做到“三有”。(1)有方法,课堂上认真听老师总结的方法和思路,养成随时做笔记的习惯;(2)有积累, 自习课完全可以作为时评等素材的积累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时事新闻,丰富学生的见闻,开拓学生的思路;(3)有巩固,早读不能只专注默写,要全面开花,既要巩固背诵,也要多积累实词,古文化常识,作文精彩片段,时评素材等。
3.帮学生做好心理疏导
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心态,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朝目标迈进,帮助他们克服日常学习中浮躁,失落的情绪,特别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鼓励多激励,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打胜高考这场战役。
高考还有两月,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共创佳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