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5月19日19:30,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日报社承办、四川省教育基金会协办的“说句‘心理’话”——四川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第二期视听节目《问道苏东坡》全网上线。
截至当天20:00,第二期节目《问道苏东坡》四川日报全平台、四川教育发布全平台观看量30.3万余人次。5月15日至今,微博话题#和四川1061万中小学生说句心理话#阅读量7252万人次,#在四川用爱描绘孩子一生发展的底色#阅读量6202万人次,均登上微博热搜。
网友评论截图
在这期节目,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物部主任、文博研究馆员徐丽带领学生走进三苏祠,追寻苏东坡的成长故事。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张皓和成都市育才中学副校长叶德元,通过问道苏东坡深入剖析优良的家风家教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并解读“乐观”“仁爱”“和谐”“创造”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意义。
专家们的“心理”话深深打动了屏幕前的观众们。节目播出后,川观新闻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多位师生及家长,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理”话。
学生:很有共鸣,要学习苏轼的乐观为自己解压
当晚,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9班学生张沛然和妈妈一起收看了节目。他是一位爱听故事的学生,所以这期节目里让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苏东坡的几则成长小故事,“老师们不是讲大道理,而是给我们讲真实故事和事例,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情景,让我们去感受、去思考,让我觉得有人真正懂得我们的小心思。”
在学习之余,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汇源校区初三3班学生曾馨捷也看了这期节目。初三学习压力较大,所以曾馨捷对节目中徐丽说到的“快乐源自于‘苦中有甘味’”颇有共鸣,“苏东坡能坦然面对自己不同境遇的困难,在学习的苦中寻找乐趣,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初二8班学生银诗蕊也非常赞同。进入中学后,她总是担心考试失败,一旦考试失利,挫折感油然而生。“原来苏东坡那样的学霸也有学习的烦恼,所以我为学习焦虑也是正常的。我们也要像苏轼一样,学会放下,养成乐观的心态,才能不畏前路风霜雨雪。”银诗蕊说。
“只有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钻研的品质和永不放弃的决心,风雨过后才会是绚丽的彩虹。”在眉山市东坡区苏洵中学初二9班王艺涵看来,本期节目让她感悟到了生命的坚强,每个人都会遇到阴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等到灿烂的明天。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书院分校学生刘晋鹏也谈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应该学习苏东坡的心境,面对压力可以通过倾诉、写作和体育锻炼来调节。
家长:受益匪浅,让我们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张扬帆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女儿小满背的第一首古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她也经常给孩子们讲三苏的故事。这期节目让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家风家教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说要培养情绪稳定但又不乏进取心、包容心和柔韧性的孩子,因为孩子的未来就是家长给他打基础、兜底的。知识可以从书本、网络中学来,但好的性格、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父母充分的爱和正确的引导。”
“确实如此,乐观来自榜样的力量。”银诗蕊的妈妈李然(化名)在观看节目后,受益匪浅,“我们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在她看来,爱需要从家长做起,用心去爱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融洽的亲子关系。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书院分校学生家长刘建久也十分赞同,“对于孩子的培养,从小耳濡目染的浸润教育特别重要。同时,也要培养孩子有偶像有目标,为了自己的目标奋勇向前。”
在节目直播结束后,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华兴分校学生家长洪利又看了一遍回放。他认为,这样寓教于典故的心理课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成长,这样才能够明白孩子的想法,有共同的话题。”
老师:深受启发,心理健康教育要打破学科、时空界限
对于老师来讲,《问道苏东坡》更是一堂心理健康教育的示范课,让他们深受启发。
“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上好心理课、组织好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打破学科壁垒、打破时空界限,家校携手营造和谐、互动、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在成都树德中学心理老师王璐看来,这期节目在真实的场景中展现了苏东坡的生平、家庭教育及人生观,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心理的力量,既凸显了乐观、仁爱、和谐的积极心理品质养成,又培育了青少年的家国情怀,非常值得学习。
巴中中学心理老师熊玲皎计划将《问道苏东坡》下载下来,给高三的学生们播放一次。“这期节目有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可以给即将高考的他们解解压。”熊玲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已有十年,在她看来,“说句‘心理’话”视听节目开辟了学科融合的一个新角度,“比如这期,从苏东坡的成长去谈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品质,通俗易懂,不仅可以给学生看,家长也可以一起学习。”
作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华兴分校一位年轻的班主任,王立威从本期节目中看到了培养学生的方向,“就像苏东坡,他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文采,更是他在诗词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乐观,这是他于沉浮中笑看人生的真正法宝。因此,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应当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饱精神之腹。”
点击回放链接可回看节目>>回放链接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