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外国生活的文章太多了,最近竟然连美化侵华日军的文章都出现了。
成都新都区的一次考试中,语文试卷竟然出现了疑似美化侵华日军的文章。
笔者仔细阅读了该文章,发现该文章的作者不是蠢就是坏。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是故意写成这样的,那真的是不可饶恕了,也很怀疑这个人是不是真的中国人。
如果不是故意的,那笔者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写作水平了。
因为我看出文章隐含的意图是想利用战争中对家庭、人类的伤害来反映战争的残酷,从而唤起人们的同情心。
但很显然,对象用错了,侵略者在被侵略者面前是不能谈自己的难处的,这就好像杀人犯说自己是迫于无奈一样可笑,因为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二战期间,反战作品非常多,特别是在战争的后期及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
这些反战作品的特点都是首先抹去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身份,他们不再是对立的双方,不再代表自己所处的阵型。
也有通过描写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来说明和平共处的可能的现实,以此呼吁大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走向和平。
例如2011年有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五月的四天》就讲述了苏联红军和NC德国并肩作战的过程。
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反战电影,它是在模糊了敌我双方的界限之后,对人物、人性进行塑造和讨论,从而引出反战的主题。
而那些反战的进步人士,大多从战争的日常去记录,不添加任何主观的视角,从中立的角度去叙述战争的残酷,例如战场的残酷、人民生活的艰苦等等。
而成都毒试卷上的文章明显违反了价值中立的原则,加入了主观的价值判断在里面。
在描写上更是将八路军塑造为一个施暴者的角色,而日军是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完全是颠倒黑白,给人一种同情日军的感觉。
很难评价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审核试卷的人是蠢还是坏。
但作为出卷人和审卷人,语文理解能力应该没这么差吧,什么东西应该同情,什么故事才是真正的反战故事,他们应该分得清。
只是他们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