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转眼又到尾声,这些天家长们一定又在为孩子的学习复习以及期末成绩操心了吧。
也不知道这次期末孩子给家长带回来的试卷会是“惊喜”还是“惊吓”~
别说,小竞刚看到一系列小学生“奇葩试卷”走红网络,叫人看了之后捧腹大笑,网友直呼童言无忌。
比如这样:
再比如这样:
这名小学生,真是硬生生将加减法的考试,给忽略了,直接变成了看图说话。从试卷上大叉来看,就可以看出老师有多么的气愤,不知道家长看见这张试卷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个表现。
不过比起这些,下面的“奇葩试卷”在好笑之余,也让小竞看到背后反映出的当代小学生最大的2个学习问题!
01
学习问题一:沉迷游戏,缺乏自控力
关于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电视这个话题,可以说屡见不鲜。
尤其是都快考试了,孩子还是控制不住想玩、玩起来每个节制!
比如前两天有一位妈妈留言诉苦:
我孩子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周六我上班之前和他一起制定了学习时间表,他也答应会按时学习的。
结果我下班回到家,发现他不但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还打了几个小时的游戏,我真的忍不住对他发火。
孩子这样不求上进,贪玩儿,不想学习,用玩游戏的方式来逃避学习可怎么办?我该怎么帮助孩子改变?
游戏的世界一般以图形化为主,色彩丰富、剧情生动,容易吸引注意力,也更方便理解。
而学习以文字或抽象信息为主,大脑不能像游戏一般立刻接受,是需要更为深入的动脑过程(接受信息-处理加工决策执行)的过程的,这就对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有家长感慨:孩子看书写字,要是能像玩游戏看电视一样专注认真就好了!那我们就不妨学一学游戏吸引孩子的机制,让孩子也能够这样去适应学习!
由松到紧,对游戏时间定量
比如不少家长对于控制孩子玩游戏容易出现这几点问题:
01 平时看到孩子玩,虽然会唠叨几句但没有实质性的管理;
02 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考试后、孩子不听话顶嘴)时大发雷霆:“手机没收!遥控器没收!一分钟都不许玩!”
这种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以及较为激进的阻止手段,往往是孩子内心无法接受的,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说他们明知道自己成绩下降是受了游戏影响,可被父母这么一说就羞于承认、找借口否认。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沉迷游戏情况已经比较严重时,可以慢慢压缩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比如说:快要期末考了,你玩游戏的时间要每天减少5分钟。
采取折中的方式,相信孩子一定更容易接受一些,并且也很容易执行,毕竟每天少个5分钟时间是没有太大感觉的,但积累下来一周也有30分钟了,逐步让孩子适应下来。
及时反馈,赋予成就感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游戏,休闲也好即时对战也好,都能及时给到孩子反馈,比如种地5分钟可以收获一批白菜、十几分钟打一次比赛可以获得胜利、攒了8个钻石就能兑换一件新款装饰衣服......
这样的奖励和反馈,给了孩子不断继续下去的动力,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始终可以看到回报,非常有成就感。
奖励并非只有物质上的,很多时候精神上的鼓励和奖赏,比物质更值得人追求和坚持。
02
学习问题二:不愿意写作业,家长怎么催促都没用!
小蝌蚪看到青蛙妈妈问:“作业写完了吗?”竟然说:“走吧!她不是妈妈!”
学生们的脑洞大开,看来这名学生在家也是没少被问作业啊!
为什么越是提醒,孩子的作业积极性越差了?很多时候家长的提醒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的问题,时间一久反而会让爸妈陷入习惯性的“唠叨、催促”之中。
“好了,吃完饭了,赶紧去写作业去吧。”
“认真写,好好写......”
“写不完今天就别吃饭。”
当你用上面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时,他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被命令、被控制。当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时候,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行动”。
所以说,当你命令孩子写作业时,他已经本能在抵抗了。更何况,大脑杏仁核长期接收紧张焦虑的情绪,并不利于前额叶的发展和决策。
● 沟通时,尽量把祈使句换成疑问句
"吃完饭了,赶紧去写作业。”换成“我们现在吃完饭了,接下来该做什么?”
"先去写语文,写完语文再写数学。”换成:“你想先写什么?”
"快点写啊,别磨蹭。” “认真点啊。”换成“写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思考,让大脑输出更多积极主动的信号。
● 给予孩子充分思考以上问题的时间,并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答
将简单的一句话分成三五句来讲,这样转换说话方式,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很累,可能会认为等待孩子自己回答比你直接告诉他答案要节省时间。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经过自己思考,从嘴巴里说出来的话,要比听到的话有用的多。
“你要努力”和“我一定要努力!”哪个更能激励你?对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只有当他从心底认同自己是完成作业这项任务的一份子,并且是最重要的主体时,他的大脑才会输出积极主动的信号。
换句话说,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意识去主动完成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