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毒试卷“杜鹃花落”事件迅速发酵,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谴责文章作者公然美化日军,丑化八路军,而这种文章竟然出现在初中语文试卷上,影响恶劣,必须严查。
2024年3月25日,成都市新都区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
近日,新都区初三年级语文测试中,现代文阅读材料造成不良影响。新都区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全面调查,对相关教研员及区教科院院长予以停职,并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据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通报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是一篇文章《杜鹃花落》。这篇文章以侵华日军岗田大佐的视角,描写了在侵华期间,岗田的宝贝儿子来中国看望他,在武装护送的军车中被八路军截去。他以为他的儿子已被杀害,从而为儿子报仇追杀围剿八路军的过程。最后才发现八路军一直在奋力保护他的儿子,是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岗田一口老血吐在了儿子身上,如杜鹃泣血般凄然绽放。
文中对岗田一方从人物刻画到心理活动,描写较为细腻,而对八路军一方却只有一些简单的描述。描写日军英勇善战,不断围攻前冲,描写八路军竟是“破衣烂衫”“逃窜”的“共fei”、“仇人”。将日寇的父子亲情写得感人至深,凄美动人。把岗田指挥日军围杀炮轰八路军的行为,八路军壮烈牺牲的血腥场面却描写成所谓的“花瓣”祭礼。那些尖锐的字眼不断刺激着我的视觉神经,令人如鲠在喉,说不出的难受。
讽刺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李佳前是岳飞的故里河南省汤阴县人,是文星中学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安阳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汤阴县第三届十大名校长之一,他的办学理念是“办有担当的教育”。该文章于2023年12月发表在“教师家园”公众号上。
我不明白作者作为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名校长,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站在什么立场写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杜撰出这么一个完全背离战争历史的故事,为什么要以侵华日军大佐的视角来写?是为了表现作品的角度新奇,标新立异,体现自己写作水平的高明(文中错别字、病句频现)?即便只是单纯为了创作,也不能枉顾史实忽视民族感情吧?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样明显存在歧义的文章竟然会出现在成都新都区初三年级语文测试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到底是怎么通过层层把关、道道审核的?出现这种毒试卷,成都新都区教科院的责任是不是比作者的更大,更不可原谅?
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文章
那么多的优秀名篇不选,为什么偏偏选了这么一篇毒文章?难道那么多出题审题的老师一致认为这是一篇令人赞叹的佳作,非常适合用来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试卷上为什么要把原文中写的两处“共fei”,改为“共军”和“士兵”?这是不是说明出题者很清楚文章中的描写是不妥的。为什么明知不妥还是选用,是为了吹捧这位李校长还是他们教育系统有什么利益输送?
如果说李佳前写了一篇惹人争议的文章只是他的个人行为,只在小范围流传,但入选初中生试卷作为阅读理解题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样严重扭曲战争史实,根本不符合常理的文章,会对孩子们产生不良诱导。这种传播方式范围之广,影响之恶劣,与之前的毒教材事件如出一辙,令人不寒而栗。
我们来看看试卷上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目,根据这篇文章,学生需要完成4道题目,分值共18分。
第1题是根据文章内容填写,很简单,就此略过。
第2题:“杜鹃花”在文章中三次出现,请依次分析相关撰写在文中的作用。
提示:杜鹃花多用于游子思乡,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是的,杜鹃花可以代表游子思乡,可以代表希望和勇敢,可以代表坚韧和忠贞的情感,可以代表爱国与团结的中国精神。毛主席也曾说“用杜鹃花纪念革命”,用杜鹃花表达他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篇文章偏偏用在对我们犯下滔天大罪的侵略者身上,到底是何用意?出题者又想让我们的学生怎么回答?
第3题:文中的宝贝儿子“从来不干预军事,只为来这里看老父亲一眼”
如此遭遇,令你心生惋惜吗?请围绕该角色命运,谈谈你的看法。
文中对岗田儿子的描写是为了强调他的无辜,为他惋惜吗?当年日军侵华烧杀抢掠,恶贯满盈,那些多无辜惨死的中国老百姓,你心生惋惜了吗?那些残暴的纪实场景,你看了又有何感触?
第4题:“杜鹃啼血”形容极度悲伤,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谁?尝试分析不同人群的结局。并阐述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里的悲剧究竟是什么悲剧?谁的悲剧?是侵华日军大佐动不惜一切代价救儿子却死于自己手中的悲剧?是“无辜”的侵华大佐之子死亡的悲剧?还是八路军遇到日军的结局必然是全部惨死的悲剧?
看看这三个问题,如果想要拿高分,学生就需站在日军大佐的视角下代入其中与之共情,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所以有学生在考试后说做题的时候感觉自己是汉奸,也有学生放弃答题。
不知道出题者到底想考察学生什么,孩子们该如何理解,如何作答,这也太难为我们的孩子了吧。
也有一些人认为没必要上纲上线,这篇文章其实是“反战文学”。但是看完全文,能感受到对侵略者的痛恨吗?不能吧,文章通篇都在极力渲染对侵略者的同情与理解。这是反战吗?难道我们都缺乏文学素养,阅读理解能力有问题,看不懂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在我国,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在咱们的当代文学作品中,映山红往往都与人民军队的斗争联系在一起。映山红与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紧密相关,它的艳丽色彩被视为革命热血的象征,代表着自强不息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只有那些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才配得上杜鹃花落,只有我们英雄的儿女才配得上杜鹃啼血。
而文中却写岗田定要将这一小股“共fei”祭旗,将零星的杜鹃花飘荡在被岗田丧心病狂炸飞的八路军残肢的血色中比喻成撒向空中的花瓣祭礼。文末又引用杜鹃啼血来描写岗田一口老血吐在儿子胸膛绽放开来的凄美。
作者偏偏要以《杜鹃花落》来命题,一再以对杜鹃花的描写来渲染故事情节,衬托侵华日军大佐在异国他乡痛失爱子的悲情色彩。
这,还能说是反战吗?
李佳前笔下的杜鹃花落,到底是为谁而落?新都区教科院出题审题的老师们,你们所理解的杜鹃花落又是为谁而落呢?
《杜鹃花落》原文
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