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孟莉娜 罗晓杰
摘要:本文以2007—2016年江西省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题为研究对象,基于Bachman和Palmer(1996)的任务特征框架,从测试输入和测试答题两个维度对其内容效度进行历时分析。研究发现,2007—2016年江西省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题的内容效度较高,但也存在阅读语篇总长度过长、不同年份阅读速度要求不同且差异较大、语篇难易度顺序安排不合理、话题涉及不够广泛、应用文体裁考查比例偏低、阅读技能考查不够全面等不足。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笔者建议,高考命题者严格按照考纲要求,适当缩短阅读语篇总长、确保阅读速度要求统一、保证语篇易读度顺序安排的合理性、增加阅读体裁的多样性、扩大阅读技能考查的覆盖面,以提升高考阅读理解测试命题的科学性。
关键词: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测试输入;阅读技能;历时分析
一、引言
高考是我国第一大考,高考英语总分150分,江西卷中阅读理解测试占40分,足见阅读理解测试题在高考英语江西卷中的重要地位。普遍认为,测试效度是衡量测试科学性的重要方面,内容效度是测试效度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Heaton,2000)。国内学者非常重视对内容效度的评价,早在二十世纪末期,就有学者对TEM内容效度(邹申、李基安,1997)和CET内容效度(杨惠中、Weir,1998)等进行了研究。近年来,针对特定省份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命题的内容效度的历时研究逐渐增多(如陈梦梦、罗晓杰,2016),但截至目前,尚无针对江西省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内容效度的历时研究。
众所周知,对高考本身的评估与研究既能进一步完善考试,也能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后续的教与学(刘颖 等,2016)。此外,关于内容效度的研究结果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反拨作用也较大。因此,本文将主要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以2007—2016年江西省近10年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题为研究对象,使用公信度较高的评价工具,对阅读理解测试题的内容效度进行历时分析,为提高江西省及其他地区的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命题的科学性和有效发挥阅读理解测试题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拨作用提供参考。
二、测试的内容效度及其评估
效度是衡量测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内容效度又是效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凌、易莎莎,2016)。测试的内容效度是指测试的代表性和对课程目标的覆盖面程度(Heaton,2000: 160)。阅读测试的内容效度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估。国内学者主要从阅读语篇的话题、可读性、测试题型及结果彼此的实际联系分析内容效度(卢婉红,2002),或者通过分析题型、分析目标所使用的阅读策略和考试分数彼此实际的关联性评估TEM4阅读测试的内容效度(邹申、李基安,1997),或参照Bachman和Palmer(1996)的任务特征模式对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快速阅读部分进行内容效度研究(辜向东 等,2009)。本文的分析框架来源于Bachman和Palmer(1999)提出的“测试任务特征”框架,该框架包含测试任务的五个方面,具体见表2.1。
上述框架中,测试输入与测试答题作为评估内容效度科学性的重要指标,最为重要。因此,本研究针对框架中测试输入和测试答题两个维度展开探讨。
测试输入包括:(1)长度:包括各阅读语篇长度、阅读语篇均长和总长度;(2)速度:指阅读短文的速度和完成整个阅读理解的速度;(3)生词量:指高考大纲词汇要求之外的单词量;(4)难度:即语篇的易读度;(5)话题:包括社会生活与文化、个人经历与故事、教育、旅行、科普知识和现代技术、史地、人物传记;(6)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测试答题即考查技能,可分为理解主旨大意、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六类。
三、江西省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题内容效度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2007—2016年江西省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题为研究对象,共计46个阅读语篇和200个阅读理解问题。2007—2010年阅读理解测试题的命题形式和考试时间相同,每份试卷的阅读理解试题包括5个阅读语篇,每个语篇后有4个问题,共20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内容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2011—2014年每份试卷的阅读理解试题包括4个阅读语篇,每个语篇后有5个问题,共计20个问题;2015—2016年阅读理解试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4个阅读语篇,要求考生阅读短文并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共15个问题;第二部分是填空,要求考生从试题选项(有两项为多余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完成短文填空,1个阅读语篇,共5个空。两部分共20道小题。2007—2016年阅读理解部分题量总数不变,总分不变,考试时长不变。
2.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分析高考英语江西卷阅读理解测试试题的特征及内容效度,研究问题如下:
(1)2007—2016年高考英语江西卷阅读理解试题的测试输入和测试答题有何特征?
(2)2007—2016年高考英语江西卷阅读理解内容效度如何?
3. 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文采用语篇分析法,依据Bachman和Palmer(1996)的任务特征模式,对2007—2016年江西省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题的内容效度进行历时分析,比较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研究过程主要从测试输入和测试答题两大维度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角度包括语篇长度、阅读速度、生词量、难度、话题、体裁和阅读技能。2007—2014年江西省高考英语卷为自主命题,2015—2016年高考英语科采用全国I卷,不再自主命题。故本文结合《2007—2014年江西省高考英语考试说明》、《课标(实验)》及《高考全国卷英语学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这三份指导性文件的要求,对阅读理解部分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本文从测试输入这一维度,即语篇长度、阅读速度、生词量、难度、话题、体裁六个方面,对2007—2016年阅读理解测试题的46个阅读语篇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话题划分主要依据《课标(实验)》规定的24个话题。
接着,本文从测试答题的角度对2007—2016年阅读理解测试题的200道试题所考查的阅读技能进行统计与分析。2007—2016年考试说明所要求的阅读技能没有发生变化。该测试题的考试形式属于选择性产出的预期回答。
最后,结合《考试说明》和《课标(实验)》的要求,得出2007—2016年江西省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题的内容效度的相关结论,通过历时分析比较差异。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部分将从测试输入和测试答题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测试输入
本研究中测试输入主要从阅读语篇的长度、速度、生词量、难度、话题和体裁六个方面对高考英语江西卷阅读理解进行分析和讨论。
(1)长度
2007—2010年阅读理解试题要求考生阅读短文后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阅读理解材料共5篇,《考试说明》规定5个阅读语篇的总长度不少于1200个词,即平均每篇不少于240词。2011—2014年阅读理解材料共4篇,《考试说明》规定4个阅读语篇的总长度不少于1400个词,即每个语篇不少于350词。2015—2016年采用全国I卷,阅读理解分为两节。第一节共4个阅读语篇,第二节1个阅读语篇,《考试说明》规定两节内容的阅读语篇总长度不少于1200个词,即平均每个阅读语篇不少于240词。10年来高考英语江西卷阅读理解部分阅读语篇长度统计结果见表3.2.1.1.1。
由表3.2.1.1.1可知,就总长度而言,2007—2010年江西省高考英语5个阅读语篇的总长度在2148—2338词之间,远远高于《考试说明》不少于1200词的要求;2011—2014年4个阅读语篇的总长度在2093—2567词之间,超出考试说明不少于1400词的要求;2015—2016年5个阅读语篇的总长度分别为1722词和1914词,符合《考试说明》规定的不少于1200词的要求。2007—2016年试题总长最大值为2567词(2013年),最小值为1722词(2015年),试题总长的极差达到了845个词,在阅读时间相同的情况下,2013年卷无疑比2015年卷要求更高。自2013年以来,试题总长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在2016年又有所上升。总体而言,2007—2016年高考英语江西卷阅读语篇总长度均超出了《考试说明》的规定,对考生的要求较高。
Alderson(2000)提出阅读语篇长度在150—350词之间较为合理。刘润清、韩宝成(2007:107)认为,作为阅读理解的材料应控制在200字至500字左右。由表3.2.1.1.1得知,2007—2016年的语篇均长最少为244.4词。
(2)速度
阅读速度是衡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阅读试题命制一般要求阅读短文与回答问题所需时间比例应为1:0.75(杨惠中、Weir,1998)。《考试大纲》规定阅读理解部分答题时间为35分钟,根据这个比例得出阅读短文需要20分钟,回答问题需要15分钟。假设阅读速度和读题速度相同,则读题时间=试题总长/阅读速度,思考时间=答题时间-读题时间,2007—2016年江西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的阅读速度统计结果见表3.2.1.2.1。
由表3.2.1.2.1可知,由于阅读语篇长度不同,相同的考试时间内,不同年份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要求不同,其中2013年对学生阅读速度要求最高,为每分钟92个词,2015年对学生阅读速度要求最低,为每分钟61个词,极差为每分钟31个词。2007—2016年的平均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3个词,除2013年和2015年外,其他年份阅读速度的要求与平均值相差不大。但读题时间变化较大,最大值为12分钟(2011年),最小值为8分钟(2013—2015年),有四年均为10分钟。思考时间也具有较大波动,最小值为3分钟(2011年),最大值为7分钟(2013—2015年)。
(3)生词量
词汇是阅读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Alderson(2000)认为,阅读中的词汇会直接影响考生在阅读时的答题情况。《考试大纲》规定,一个阅读语篇中的生词量应不超过全文词汇量的3%。生词是指不在《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范围内的单词。词根、词缀要求掌握的复合词和派生词不作生词计算。本文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详细计算了各年份阅读理解部分的生词量。生词量所占百分比见图3.2.1.3.1。
由图3.2.1.3.1可知,除2008年B篇以外,2007—2016年各个阅读语篇的生词量都在3%以下,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总体而言,生词量所占比例较低。
2007—2016年语篇生词量比例有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最大值为3.4%(2008年),最小值为0.3%(2011年),2013年后又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份间生词量的变化幅度较大。不同语篇的生词量所占比例差异较大。2008年的B篇,2015年的C篇生词量偏多。这些语篇的内容是关于文学与艺术、历史与地理的,此类话题多涉及专业术语。
(4)难度
研究语篇难度的一个重要度量方法就是研究它的易读度(胡兵、魏江山,2016)。易读度(指语言材料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程度)是一项比较理想的评估指标。许多学者致力于评估文章的易读度,并制定出若干计算易读度的公式,如SMOG Index, Fry Readability Formula和the Flesh Index。当前广泛使用的易读度公式是the Flesh Index。根据Flesh易读度数值参考量表,阅读语篇易读度在0—30之间为非常难,30—50为难,50—60为较难,60—70为标准,70—80为较容易,80—90为容易,90—100为非常容易(Flesh, 1948)。2007—2016年江西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易读度统计结果见表3.2.1.4.1。
纵向来看,2007—2016年阅读语篇的平均易读度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化较小。其中除2012年、2013年、2016年的易读度在70以上,属于较容易外,其他各年份的易读度都在60至70之间,属于标准范畴。
横向来看,每年不同阅读语篇的易读度都存在差异,波动较大,规律性不明显,其中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和2016年的标准差都超过了10,尤其是2007年阅读语篇易读度的标准差已经达到了17.21。可见,这六年各个阅读语篇的易读度差距较大。
阅读语篇由易到难安排较为符合学生心理,但高考英语江西卷的阅读语篇顺序安排并非如此。以2016年五篇阅读语篇的易读度为例,分别为72.2、61.4、83.5、58.8、77.2,对应的标准描述分别为较容易、标准、容易、较难、较容易。这五个阅读语篇的易读度没有呈现递减的趋势,不是按照由易到难分布,易读度从高到低为C篇、E篇、A篇、B篇、D篇。
(5)话题
《课标(实验)》中八级目标对话题的要求是:第一,熟悉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第二,熟悉有关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话题;第三,熟悉有关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例如:职业、节日、风俗和社交礼仪;第四,了解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教育部, 2003:16)。并进一步将这些话题细分为:个人情况;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日常活动;学校生活;兴趣与爱好;个人情感;人际关系;计划与愿望;节假日活动;购物;饮食;健康;天气;文娱与体育;旅游与交通;语言学习;自然;世界与环境;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热点话题;历史与地理;社会;文学与艺术,共24个话题(教育部,2003:71-78)。根据《课标(实验)》对话题的描述,笔者对2007—2016年高考英语江西卷中阅读语篇的话题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2.1.5.1。
由表3.2.1.5.1可知,2007—2016年阅读语篇的话题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广泛性。46个阅读语篇共涉及14个话题,涵盖了《课标(实验)》规定的24个话题的58%,包括日常活动(8篇)、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5篇)、社会(7篇)、文学与艺术(2篇)、节假日活动(2篇)、学校生活(3篇)、人际关系(3篇)、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6篇)、历史与地理(4篇)、周围的环境(2篇)、热点话题(1篇)、旅游与交通(1篇)、个人情感(1篇)、世界与环境(1篇),话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也体现了《考试说明》中“一般性话题”的要求,但还有待加强。另外,除了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出现过话题重复,其他年份各阅读语篇的话题各不相同,说明话题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根据《课标(实验)》八级目标这14个话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四大类,其中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有17篇,占37%;有关日常活动、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有19篇,占43.2%;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有9篇,占19.6%;有关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有1篇,占2.3%。这些话题主要集中在前两类话题,具有集中性,体现了生活性,反映了《课标(实验)》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但个别话题,如文娱与体育和语言学习等话题没有涉及。
(6)体裁
传统体裁的划分主要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丁往道(1994)提出纯粹的描写文很少,描写文通常和记叙文一起使用。《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读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籍、报纸、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此类短文大多属于应用文体。因此,本文主要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四方面分析阅读语篇的体裁。2007—2016年46篇阅读语篇体裁统计见表3.2.1.6.1。
如表3.2.1.6.1所示,2007—2016年阅读语篇中议论文所占比例最高,为28.9%,其次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分别占23.3%和22.2%,应用文比例最低,占17.8%。每年不同体裁的语篇比例有所差异,2009—2012年及2015年每种体裁的语篇均有涉及。在10年里,除2008年和2015年外,A篇均为记叙文。2013—2016年出现了明显的体裁侧重,2013—2015年侧重议论文的考查,2016年侧重说明文的考查。总体来看,议论文比例最高,说明文和记叙文其次,应用文较少。2007—2016年阅读理解测试对议论文的考查较多说明其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对记叙文考查较多说明高考有意识地考查学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 2007—2016年阅读理解测试中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三种不同体裁语篇的比例较为合理,应用文比例偏低,但总体上还是反映了《课标(实验)》对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2. 测试答题
本文对测试答题进行的分析主要涉及对阅读技能的考查。《考试大纲》对阅读技能作了以下描述:阅读技能可分为理解主旨大意、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六项技能。相应的阅读理解试题可分为: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断词义题、简单判断和推理题、文章结构题、作者态度题。
根据表3.2.2.1和图3.2.2.1,六种阅读技能的考查比例不均。细节理解题在十年的阅读测试中占比最多,为50.5%;其次是简单判断和推理题(30%)与主旨大意题(11.5%);再次是推断词义题(4.5%)和文章结构题(2%),作者态度题考查最少,仅占1.5%。可见,2007—2016年江西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没有平均分配对这六种阅读技能的考查,而是有所侧重,尤其重视细节理解与简单推理和判断这两种阅读技能的考查。而具体到每一年,不同年份对这六种阅读技能的考查也有所侧重,六种阅读技能并非都有考查,特别是2015年只考查了细节理解与简单推理和判断这两种技能。由此可见,阅读技能的考查没有完全反映《考试说明》和《课标(实验)》的要求。
四、研究结论与命题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2007—2016年江西省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题的内容效度分析,从测试输入和测试答题两个维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是测试输入角度。第一,从语篇长度来看,2007—2016年阅读语篇长度没有保持稳定,波动下降,阅读语篇总长度在2009—2011年较为稳定,但2011年之后出现了较大波动,先上升后下降。每年阅读语篇的长度及布局无明显规律。第二,不同年份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在3—7分钟不等。第三,不同年份阅读语篇的易读度波动较小,但同一年份不同阅读语篇的易读度差异较大,顺序安排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第四,阅读语篇内容共涉及14个话题,占《课标(实验)》24个话题的58%。第五,阅读语篇的体裁较为均衡,以议论文为主,记叙文和说明文为辅,应用文考查较少。
从测试答题即阅读技能角度分析结果看,在过去十年,高考英语江西卷阅读理解测试题对六种阅读技能的考查都有涉及,符合《考试大纲》要求。2014年考查了6项技能,其余各年只考查了其中的4项或5项技能,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态度题的考查较少。其次,各项阅读技能考查不均衡。对细节理解题和简单判断和推理题的考查占80.5%,对推断词义题的考查占4.5%,而对作者态度题和文章结构题的考查仅占3.5%,作者态度题仅2010年和2014年考查过。
王晓雪(2016)指出,2011—2015年高考英语全国 I 卷的阅读理解测试文章篇幅以及出题模式基本相近且稳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不变。而江西卷在2007—2014年的阅读语篇选择上长度变化差异较大,存在不稳定性,造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差异也较大。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性考试,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这或许是自2015年起,江西省高考英语不再自主命题而选择采用全国I卷的原因。
2007—2016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题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标(实验)》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内容效度较高等优点。但在语篇长度、易读度、体裁、阅读技能的考查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二)命题建议
基于以上发现,本文针对高考英语江西卷阅读理解测试题内容方面提出以下五点命题建议。
1. 适当缩短阅读语篇总长
2007—2016年高考英语江西卷阅读语篇总长度均远超出《考试说明》的规定,在考试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阅读语篇总长度过长无疑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尤其是2007—2010年江西省高考英语5篇阅读语篇的总长度在2148—2338词之间,是《考试说明》规定的不少于1200词的将近两倍。2015—2016年的5篇阅读总长度分别为1722词和1914词,符合《考试说明》规定的不少于1200词的要求,与前几年相比语篇总长度有所降低,但仍超出了《考试说明》的要求。总体而言,语篇总长对考生的要求过高,说明命题缺乏合理性。因此,本文建议适当缩短阅读语篇总长。
而对于研究所发现的同一年份不同阅读语篇长度差异较大的现象,本研究认为阅读语篇的布局应更趋合理,由短到长安排,这样更能适合学生的认知状态与考试时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考生发挥其真实水平。
2. 确保阅读速度要求的统一性
不同年份的阅读理解测试题应对学生阅读速度提出一致的要求,并在《考试说明》中明确说明。针对不同年份阅读理解测试题对于阅读速度的要求差异过大及现有的《考试说明》没有明确规定对阅读速度的要求的现状,本文认为考试说明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考的测试目的对阅读速度进行量化规定,并保证不同年份阅读速度要求一致。苏建红(2002)指出我国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阅读速度过慢的情况,这一问题制约了学生阅读量、阅读面的扩大, 直接影响了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考试说明》中对阅读速度制定合理的标准,能够给教师平时的教学带来标杆,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考生的阅读测试现状,提升阅读理解内容效度。
3. 保证文章易读度顺序安排的合理性
阅读理解部分各短文的顺序安排应当更为合理。一般而言,阅读短文的布局往往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如果第一篇短文过长,会增加考生精神上的紧张程度,不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短文布局应该由易到难。将易读度较高的阅读语篇放在前面,易读度较低的语篇放在后面,使阅读语篇的易读度既有梯级层次性,又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答题思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发挥出真实水平。
4. 增加阅读体裁的多样性
阅读语篇内容所选用体裁应更具多样性、全面性。纵观江西卷10年的阅读理解,除了记叙文这一体裁是每年都有涉及外,其他三种体裁的文章每年考查的频率不一,尤其是应用文出现频率最低。Alderson(2000)提出,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考虑尽可能多的体裁,以测试受试对不同类型材料的理解程度。选材时尽量使体裁多样化,更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提高测试的效度。因此,本文认为在今后的试卷命制中,体裁考查应尽量全面。
5. 扩大阅读技能考查的覆盖面
扩大阅读技能考查的覆盖面,所考查技能在分布上应更加合理,更具全面性和层次性。《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考生需要掌握的六种阅读技能,在题目的命制过程中应尽可能都有所涉及。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10年来,江西卷对细节理解题和简单的推理判断这两种技能的考查比较多,是考查技能中的重中之重,但文章内容结构题和作者态度题的考查非常少,有不少年份甚至没有进行考查。因此,应扩大阅读技能考查的覆盖面,加强阅读技能考查的全面性。《课标(实验)》中明确指出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2003:6)。因此,命题需要在全面考查各项技能的基础上凸显层次性。
五、结语
2007—2016年江西省高考英语卷阅读测试题从测试输入和测试答题角度来看,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但仍存在阅读语篇总长度过长、不同年份阅读速度要求不同且差异较大、语篇难易度顺序安排不合理、话题涉及不够广泛、应用文体裁考查比例偏低、阅读技能考查不够全面等不足。
本研究认为,对阅读理解测试题的研究不应只在测试之后,命题者在测试过程中就应对其内容效度进行评估,并做出适当调整。此外,英语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细节理解与推理判断能力。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文章语篇结构的把握和作者态度的体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技能和答题技巧方面的指导,如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学会用构词法推测词义,处理好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的关系,能够掌握精确定位的方法等。
参考文献
[1] Alderson, J. Assessing Read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Bachman, L. F. &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6.
[3]Flesh, R. F. A new readability yardstick[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48 (32): 221-233.
[4] Heaton, J. B.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 Weir, C. J. Communicatio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6]陈梦梦,罗晓杰. 浙江省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测试题内容效度的历时研究(2011—2016)[J]. 基础外语教育,2016(6).
[7]丁往道. 英语写作手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辜向东,李志芳,张书奎.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快速阅读部分内容效度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9]胡兵,魏江山. 湖北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内容效度与难易度研究[J]. 海外英语(上),2016(8).
[10]刘凌,易莎莎. TEM-8阅读测试内容效度分析[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6).
[11]刘润清,韩宝成.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2]刘颖,王文琴,许立新. 江苏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的历时研究(2009~2015)[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6(2).
[13]卢婉红. 阅读理解测试的变量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14]苏建红. 我国学生英语阅读速度过慢成因分析[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1).
[15]王晓雪. 浅谈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内容效度与启示——以2011—2015年度全国I卷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
[16]杨惠中,Weir, C.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0]邹申,李基安. TEM考试效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Chron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ontent Valid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Jiangxi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2007—2016)Meng Lina Luo Xiaojie
Abstract: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est task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by Bachman & Palmer (1996),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ontent valid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Jiangxi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NMET) between 2007 and 2016 in term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put and the expected respons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has a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validity but there are some disadvantages: the text is too long; the requirements for reading speed have a larg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years; the arrangement of text difficulty order is not reasonable enough; the topic is not wide enough; the test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writing is too small; and not all reading skills required are test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exts should be shortened, the requirements for reading speed need to be consistent, the arrangement of text difficulty order should be reasonable enough, to increase the divers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reading text genre, emphasis on test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reading skills, and more reading skills need to be tested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Key word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content validity; test input; reading skill; chronological analysis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