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物与环境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总节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绘画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点,会根据人物动态变化想象活动内容,添加适当环境。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并掌握人物动态变化的基本特点,通过给同样的动态人物添加环境,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通过改变动态人物的方向、位置想象人物动态的变化,并添加适当的环境表现活动的内容与情节。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学生优秀作业、彩色笔、印有人物动态的作业纸。
学生:绘画用具、人物动态图片或印有人物动态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师生谈话:“上课时,同学们都坐着,而老师是站着的,这两个动作是很明显的……”接着,老师摆出一个
(拿书的)姿势,让学生说说老师这个姿势好像是做什么。变换老师手中的道具(书
→杯子→话筒→雨伞),让学生再说说老师的动作。
指出:同样的姿势,变换不同的道具,可以形成不同的动作。板书:道具
2、出示右边人物图片,让学生根据图中人物的动态特征进行讨论,说说这个人可能是做什么?学生汇报后出示幻灯片第20页,罗列这个动态可能形成的动作。
提问:怎么才会使他看起来更像在做某种动作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揭示课题:人物与环境。
二、新授
1、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展示幻灯片第1页,提问:
⑴如果这个人在抓蝌蚪,那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展示幻灯片第
2页)引导观察、欣赏。
⑵怎么让他看起来是在叠被子?(幻灯片第3页)
⑶怎么让他看起来在整理书籍?(幻灯片第4页)
小结:动态特征明显的,很容易确定是什么动作。而动态特征不明显的,相同的动态,会随着道具的变换、环境的变换而产生不一样的动作效果。
2、人物的方位、角度变化与动作的关系。出示右图,引导学生观察后分小组讨论:“这个人是在做什么?”“需要添加什么环境才能使人物的动作更明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出示幻灯片第17页)。结合课件,展示不同环境下的人物动态图。
⑴展示《踢足球》、《骑马》、《骑牛》、《跳远》等图片,感受人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⑵思维拓展:改变人物的角度、方向或位置,启发学生的想象。展示《海边休闲》、《公园休闲》、《跳高》、《蹬缸杂技》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变化。
⑶教师简要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如何动手添画环境。
3、了解服饰对人物活动的影响。
阅读课本第26、27页,投影仪展示第26页,引导学生发现:服饰的变换也可以衬托不同的动作效果。
小结:画面上的人不管以什么姿态做什么事都必须有合适的环境来搭配,这样才能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显得和谐、搭调,因为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当然,相关的道具和服饰也不能忽视。
三、学生作业
1、出示幻灯片第16页,展示5幅人物造型图片(如下图)和作业要求,让学生任选1
幅后与同桌展开描述,讲清要添加什么样的环境使画面内容更有新意更加精彩。
2、分发作业纸:把这5幅人物造型分别印在纸张上,由10位同学协助分发。
3、作业要求:根据自己所选的人物造型,发挥想象力,在上面添加适当的背景,让画面更丰富、更有新意;人物与环境搭配和谐美观,主题鲜明。
4、学生动手绘画,老师巡回指导。
四、学生作业评价与展示。
1、抽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2、鼓励学生到处走动,互相参观。
3、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争取好的画面效果。
五、课堂小结,收拾整理。
我们人类不可能离开环境单独存在。所以,在我们的绘画创作中,人物要与环境的巧妙结合,才能够丰富画面,突出主题。有了环境的衬托,人物的活动更加鲜明了,我们的家庭、大自然、学校、任何地方,都是我们身边所拥有的环境。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