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我们遨游于诗歌的世界吧!(8分)
纵览所学古诗,我们能从中学到许多。从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的“ ?松柏有本性”中我们可以看出松柏傲雪凌霜和作者的志向高洁;从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的“ ,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直抒胸臆,将大无畏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 ”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惋惜;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看到了心忧天下的杜甫。古诗词也可以用与日常生活中!走在冬天的“尔滨”街头看到满树的雾凇,你会不仅吟诵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好友学习中遇到挫折,你会用李白《行路难》中的“ , ”来勉励他。
2、拈花湾的樱花季又要到了。请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A你有没有想过,千与千寻的世界,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灵山之畔( ),太湖之滨,B这座小镇从动漫里跑出来,叫做拈花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鸣禅院的雨声惹人喜欢,在那片wèi( )蓝的天空下,去看她桥上撑伞,步款款,C是谁家的少年郎,还没有来接亭下假装躲雨的姑娘。“酒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太湖里撑一艘船,希望它能把千寻送到白龙所在的琥珀川,夜晚的火树银花,拈花塔上的漫天落xiá( ),灯会上的盏盏花灯,我们像宫崎骏笔下的千寻,偶然闯进一个 的梦境。也许,拈花湾里有一个平行时空,D有一天,我们能和那个想见的人重逢……
(1)给加点字注音(1分)
灵山之畔()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wèi ()蓝 漫天落xiá ()
(3)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形同虚设 B. 海市蜃楼 C. 流光溢彩 D. 张灯结彩
(4)以上语段画线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3、关于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3分)
A. 1941年解放战争相持阶段,茅盾写下来散文《白杨礼赞》,该文用了象征手法。
B.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巨著之一。其文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C. 莫泊桑是以为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项链》、《变色龙》。
D. 《故乡》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回忆了与闰土、杨二嫂之间的过去的点点滴滴,同时记叙了此次回去时故乡人与事发生的变化,颇有批判意味。
4、有人说,青春是美好,是一去不复回的。请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7分)
【青春问题】
(1)当代不少的年轻人有“社交恐惧症”。请阅读图表,完成归纳。(2分)
我的结论:当代年轻人会回避与他人社交的原因是 、 。
【青春模样】
(2)就在短视频风云之时,有一群青年人选择沉心讲好“故事”。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请完成对话。(2分)
【歌唱青春】
(3)2024年3月,某校高三学生自发为老师准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一位同学原创了歌曲,献给自己的语文老师。歌曲洋溢着对老师的祝福与慢慢的青春味。请模仿歌词,写一段“青春之歌”的歌词。(3分)
实例: 尽管生活让我们遍体鳞伤 /碌碌无为奔忙看不到希望 /回头你依然在风中 /从未曾离场
仿写:
二、阅读与鉴赏(63分)
(一)(9分)
5、章回体小说的回目起着概括本回故事内容的作用。下列章回内容都与杨志有关,请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把各选项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只写序号)(3分)
A.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B.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C.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6、对于梁山好汉“被逼”上山的原因,一般有三种解释,一是认为他们被梁山人所“逼”,如卢俊义、秦明等,二是认为他们被官府或与官府有勾结的人所“逼”,如林冲、鲁智深等;三是认为他们代表官府攻打粱山,被俘后没有退路被情势所“逼”,如关胜、呼延灼等。请结合原著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杨志“上山”的原因。(3分)
7、如果“取经团队”遇上“梁山好汉”,你认为唐僧师徒中谁最可能“上梁山”?谁最不可能“上梁山”?请结合作品简述你的理由。(3分)
(二)(15分)
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
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太祖征张绣,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绣谓诩曰:“若此,当何归? ”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 ”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权以济事(补益) B.诩阴结绣(暗中)
C.表诩为执金吾(给皇帝上奏章) D.迁冀州牧 (贬谪)
9、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2分)
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②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11、文中的贾诩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
(三)(8分)
12、阅读下面的诗词
晨出郡舍林下 [唐]张九龄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
复见林上月,娟娟①犹未沉。
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
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②心。
【注释】①娟娟:美好的样子。②物外:世俗之外。
(1)全诗采用 的手法,借助“ ”“片云”“丛筱”等意象,抒发诗了诗人 的胸襟及 的心情。(4分)
(2)环境描写在古诗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艺术性和情感表达,还能够传递诗人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意识。请简要赏析颈联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4分)
(四)(13分)
小语和小文就热门话题“孔乙己文学”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完成。
【资料夹三时评】 “孔乙己文学”爆火,别让学历成为思想枷锁
①近日,“孔乙己文学”这一词条冲上了微博热搜。“如果我没上过大学,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之类的“孔乙己文学”引发热议。部分大学生在评论区留言表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读书学习没有意义。大学学历成了一些人身上无形的枷锁。
②“孔乙己文学”的走红有其必然性。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们逐渐褪去了天之骄子的光环,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同时在许多人眼中,国企比私企好等“职业鄙视链”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难免如“孔乙己”般进退两难。
③“孔乙己文学”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内心的就业焦虑,而这种焦虑,放不下身段,社会上仍普遍将大学教育和精英教育画等号,父母们也有着“上了大学就有高收入工作”的传统观念,且许多服务类职业社会认同缺位,被认为“不体面”“没前途”,许多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变化,自身除一纸学历外一无所长,摆脱不了世俗定义的成功失败。
④大学生不应该是科举制下的“孔乙己”。大学教育教会学生职业技能,但它绝非单纯的职业教育。读大学的意义,绝不在于求得一份铁饭碗,而在于完善我们自身,塑造健全的人格,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成功与失败,也并非职业和薪资所能够定义的。“211大学毕业5年存款5000”的视频在先前走红网络,但她们够努力,有目标,而不是成为思想上的“孔乙己”。
⑤如何帮大学生卸下思想枷锁?首先要营造一个足够宽松的就业氛围,推动社会公众更好地共情和理解大学生,不因推迟就业而指责“啃老”,让“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观念被更多人接受。同时,高校需要制定更加贴合时代需求的培养计划,并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转变观念,勇敢地发出新时代青年的声音,用拼搏面对困难,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独特的步伐。(选自《红网》,有删改)
13、【概念界定】小文对“孔乙己文学”比较陌生,你结合【资料夹一】中图片信息,就“孔乙己文学”的名字由来、涉及群体及其表现向小文进行了简单介绍。(3分)
14、【参与讨论】阅读完【资料夹二】后,两人对在哪个评论下点赞有了分歧。请你综合分析三个评价后,选择一处评论点赞,并向小语小文解说理由。(3分)
15、【展现口才】小语的姐姐大学毕业后进国企做了两年技术员,后因压力大、工作时间长,辞职开了奶茶店,我这是放低身价追求生活的自由”,顶得妈妈说不出话来。小语请你帮忙驳斥姐姐的观点?(4分)
16、【理解探究】下列对【资料夹三】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乙己文学”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就业环境发生变化,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B.读大学的意义不仅是谋求一份高薪的工作,更在于完善自我,提升能力。
C.第④自然段写“211大学毕业5年存款5000”的两位女主人公的经历意在表明“高学历”也不等于“高收入”,她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D.帮助大学生卸下学历的思想枷锁需要社会营造宽松的就业氛围,需要高校制定贴合时代需求的培养计划,更需要大学生转变传统观念。
(五)(18分)
生机 汪曾祺
芋头
①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墙壁多半没有粉刷过。住客是开机帆船的水手,跑澳门做鱿鱼、蠔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身份的角色。这里吃住都是很便宜的。住,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哪里都能躺一夜。每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我倒爱吃,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想去谋一个职业,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买了船票,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到皇后道、德辅道去瞎逛,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②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堆着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④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做“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回去。就掀开路旁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333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⑤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秦老九到田头去干活,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⑥“咦!”
⑦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⑧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四人帮”横行时期,沿东湖岸边拦了铁丝网。附近的老居民把铁丝网叫做铁蒺藜。铁丝网就缠在湖边的柳树干上,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有成群的野鸭凫游,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但是最好不要停留太长,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马上走过来一个解放军,很严肃地说:“不许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钓鱼台看两眼,心里想:那里头现在在干什么呢?
⑨“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湖里有了游船,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⑩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⑪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⑫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⑬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
17、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5分,④点2分,其他各1分)
事物 | 环境 | 生长状态 | 共同特点 |
芋头 | 煤块里 | 仅靠一点雨水,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 | ③ |
豆芽 | 石头下 | ② | |
柳树 | ① | 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 |
“我”发现作者把文章命名为“生机”的原因是:④ |
18、读好重音可以传情达意。小语和小文对文中划线句的朗读重音进行了探讨,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交流对话。(4分)
小语:我认为划线句重音可以放在“瞪、趴”上,因为这两个动词 ① 。
小文:是的,也可以放在② ”“③ ”两个词上,因为这两个词生动体现了豆芽力量大、生机勃勃。
19、“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请你谈谈这句话的寓意。(4分)
20、2020年第十四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用“汪曾祺 人间烟火”做封面,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封面中“汪曾祺 人间烟火”的理解(可以从取材、语言、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6分)
【链接材料】“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21、按要求作文
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灵动的有生命之物,还有许许多多的“静默者”,它们虽沉默无言,却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它们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唐诗宋词,琴棋书画;它们是令华夏儿女赞叹自豪的名山大川,层峦叠翠;它们是令人怀念的胡同里巷,店铺建筑;它们是体现民风民俗的春联灯谜,月饼粽子;它们甚至是家里的一个小器物、学校的一处小景观……
请你完成半命题作文: 静默而有“声”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