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试卷测试卷全套浙江版答案(一年级试卷测试卷全套2024答案)

一年级试卷测试卷全套浙江版答案(一年级试卷测试卷全套2024答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19 02:44:34

初中语文测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确凿(záo) 倜傥(tǎng) 贮蓄(chǔ) 咄咄逼人(duō)
    B. 静谧(mì) 粗犷(guǎng) 匿笑(nì) 花团锦簇(cù)
    C. 憔悴(cuì) 絮叨(xù) 分歧(qí) 混为一谈(hǔn)
    D. 徘徊(huái) 莅临(wèi) 棱镜(léng) 恍然大悟(huǎng)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 分)
    A. 嘹亮 云霄 翻来复去 各得其所
    B. 干涩 荫蔽 人声鼎沸 波光粼粼
    C. 诀别 烂漫 喜出望外 不求深解
    D. 分岐 取决 小心翼翼 油然而生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 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C. 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B.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D. 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两倍。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D. 《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6. 古诗文默写。(8 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2)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古诗词阅读(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7 - 8 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并以“观”字统领全篇。
    B.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繁茂的景象。
    C.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的想象,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象。
    D.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2. 请简要赏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5 分)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 12 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吴起守信》)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相委而去( )
    (3)恐其自食其言也( )
    (4)方与之食(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 【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吴起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 分)
  4. 读了这两篇短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 分)

(三)现代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 16 题。
《老海棠树》(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 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 分)
  2.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 分)
    (1)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2)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3. 文章多次提到老海棠树,有什么作用?(6 分)
  4. 从全文看,“我”为什么会永生痛悔?(4 分)

三、作文(40 分)

  1.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
    (1)选材真实,情感真挚。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以下是答案部分:

一、积累与运用答案

  1. B
  2. B
  3. D
  4. C
  5.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6. (1)影入平羌江水流
    (2)不知何处吹芦管
    (3)枯藤老树昏鸦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阅读理解答案

(一)古诗词阅读答案
7. C(“拟人”手法错误,应为“夸张和想象”手法)
8.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步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两句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也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伏笔。

(二)文言文阅读答案
9. (1)约定
(2)舍弃
(3)担心
(4)才
10. (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2)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
11. 元方和吴起都很守信。元方在父亲友人失约并对子骂父的情况下,据理驳斥,维护父亲尊严,体现了他的知礼守信;吴起严格遵守与老友的约定,即使老友不来,依然坚持等待并最终和老友一起吃饭,体现了他的守信。
12. 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只有诚信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遵守承诺,言出必行。

(三)现代文阅读答案
13. ①奶奶在树下喊“我”下来及“我”在树上的活动;②春天奶奶在树下糊纸袋;③夏天奶奶在树下补花、洗菜并因“我”洗菜糊弄而生气;④秋天奶奶坚持扫院子、扫街;⑤冬天奶奶在灯下学习并向“我”请教问题。
14. (1)“海底捞月”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树上接碗筷时动作的灵活、调皮,体现了“我”在树上活动的自如以及当时愉快的心情。
(2)“半天半天”突出了奶奶看报纸被“我”打击后的失落、伤心以及长时间沉浸在这种情绪中的状态,表现了奶奶的难过和“我”话语对奶奶的伤害之深。
15. ①老海棠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老海棠树组织材料,展开情节;②老海棠树象征着奶奶,它的四季变化与奶奶的经历和活动相映衬,如春天奶奶糊纸袋、夏天补花等,老海棠树见证了奶奶的勤劳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③老海棠树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蕴含着作者对奶奶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16. ①“我”曾在奶奶向“我”请教问题时,不耐烦地说了伤害奶奶的话,虽然后来后悔但已无法弥补;②“我”明白了奶奶的心思和追求,懂得了奶奶的迷茫与空荒,却没能在她生前给予理解和帮助,所以“我”会永生痛悔。

三、作文评分标准(略)

一、立意与内容(40 分)

一类文(36 - 40 分)

  1. 立意深刻,紧扣“那一刻”和“长大”,能准确挖掘出“长大”的深层内涵,如懂得责任、学会感恩、理解他人等,不流于表面。
  2. 内容具体、充实,能选取独特而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主题。“那一刻”描写细腻、生动,有具体的情节和细节,能很好地展现“长大”的过程和转变。
  3. 情感真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类文(30 - 35 分)

  1. 立意较明确,能围绕“那一刻”与“长大”展开,但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2. 内容较具体,事例能较好地支撑主题,但“那一刻”的描写不够细致,“长大”的体现稍显平淡。
  3. 情感真实,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类文(24 - 29 分)

  1. 立意基本清晰,对“那一刻”和“长大”有一定的理解,但存在偏差或不够准确。
  2. 内容相对简单,事例较为普通,对“那一刻”和“长大”的表现不够充分。
  3. 情感表达一般,缺乏深度。

四类文(18 - 23 分)

  1. 立意不明确,对“那一刻”和“长大”的理解模糊不清。
  2. 内容空洞,缺乏具体事例,或事例与主题关联不大。
  3. 情感虚假或平淡。

五类文(18 分以下)

  1. 立意错误,完全偏离“那一刻,我长大了”的主题。
  2. 内容杂乱无章,无法理解。
  3. 没有情感表达。

二、结构与表达(30 分)

一类文(26 - 30 分)

  1.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开头能巧妙引出主题,中间叙述流畅,结尾有力地收束全文并升华主题。
  2. 语言流畅、生动,词汇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能准确、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类文(21 - 25 分)

  1. 结构较合理,有一定的层次。开头、中间、结尾较完整,但过渡不够自然。
  2. 语言通顺,能正确表达意思,有一些较好的语句,但整体文采稍欠。

三类文(16 - 20 分)

  1. 结构基本完整,但层次不够分明。开头和结尾比较简单,中间叙述稍显混乱。
  2.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词汇和句式较单一,表达较平淡。

四类文(11 - 15 分)

  1. 结构不完整,段落划分不合理。开头和结尾缺失或与主题不相关,中间内容混乱。
  2. 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影响理解,表达生硬。

五类文(11 分以下)

  1. 结构混乱,无法分辨层次。
  2. 语言极不通顺,错别字多,词不达意。

三、书写与卷面(30 分)

一类文(26 - 30 分)

  1. 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字体清晰,笔画流畅。
  2. 卷面整洁,无涂改痕迹或涂改较少且不影响整体美观。

二类文(21 - 25 分)

  1. 书写较规范、工整,字体端正,笔画较清晰。
  2. 卷面较整洁,有少量涂改但不明显。

三类文(16 - 20 分)

  1. 书写基本规范,字迹能辨认,但不够工整。
  2. 卷面有一定涂改,整体较干净。

四类文(11 - 15 分)

  1. 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2. 卷面较脏乱,涂改较多。

五类文(11 分以下)

  1. 书写极不规范,无法辨认。
  2. 卷面非常脏乱,影响阅读。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