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一年级下册名校真题试卷(2024一年级下册试卷带答案人教版)

2024春一年级下册名校真题试卷(2024一年级下册试卷带答案人教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19 02:33:43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说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它的影响,它的生命力不下于文气说。意境说最初只应用于诗歌,后来波及小说。废名说过:“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所谓“唐人绝句”,就是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物我同一,作者的主体意识很强。这就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小说和诗变得难解难分。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这种小说的语言也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这种语言,可以称之为诗化的小说语言——因为它毕竟和诗还不一样。所谓诗化小说的语言,即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这种语言,句与句之间的跨度较大,往往超越了逻辑,超越了合乎一般语法的句式(比如动宾结构)。比如:“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如果用逻辑严谨、合乎语法的散文写,也是可以的,但不易产生如此恬淡的意境。
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同时又充分信赖读者的感受能力,愿意和读者共同完成对某种生活的准确印象,有时作者只是罗列一些事物的表象,单摆浮搁,稍加组织,不置可否,由读者自己去完成画面,注入情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超越理智,诉诸直觉的语言,已经被现代小说广泛应用。如:“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小西门外。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线,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钓人的孩子》)这不是作者在语言上耍花招,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如果写得文从理顺,全都“成句”,就不忠实了。语言的一个标准是:诉诸直觉,忠于生活。
文言和白话的界限是不好分的。“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不觉到了济南地界。”是文言,还是白话?只要我们说的是中国话,恐怕就摆脱不了一定的文言的句子。
中国语言还有一个世界各国语言没有的格式,是对仗。对仗,就是思想上、形象上、色彩上的联属和对比。我们总得承认联属和对比是一项美学法则。这在中国语言里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今天写小说,两句之间不必,也不可能在平仄、虚实上都搞得铢两悉称,但是对比关系不该排斥。比如:“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如果不用对仗,怎样能表达时序的变易,产生需要的意境呢?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意》)
材料二: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祥随意剥离。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品质等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作家在其中究竟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就是曹雪芹在十几年时间里用超凡的才华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有生活的黏着力,更容易先声夺人。余华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体会是,先在语言技巧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至幻觉凸显。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察觉到余华运用语言的本真心智和力量。
美妙的文学语言不会凭空产生,作家要结合作品内容和语句反复琢磨、深入推敲,所以作家既要假以时间上的沉思,又要有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的巧妙运用。文学语言要求明净耐品、活色生香,如果嘈杂喧嚣了,气韵和节奏就会败坏。难怪阿来说:“语言不好,即使作品能红极一时,也不会传之久远!”
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并非高不可攀,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一个对自己作品不修改、不订正的作家,文学语言上的表达仅凭第一次出版就包打天下,总是令人惋惜的。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
(摘编自付秀宏《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说作为中国重要文艺理论,最初只应用于诗歌,后来又波及小说,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不亚于文气说。
B. 传统小说的纯散文语言,句与句之间跨度较大,往往逻辑不够严谨,也不合乎一般语法,比较注重营造意境。
C. 诗化小说的语言既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又充分信赖读者的感受能力,作者愿意和读者共同完成对某种生活的准确印象。
D. 美妙的文学语言,既需要作家长时间的沉思、反复琢磨推敲,又需要作家巧妙运用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化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创作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小说的语言也随之发生变化。
B. 汪曾祺和沈从文都认为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其中要融入作者个人的情感。
C. 《红楼梦》之所以被奉为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是因为曹雪芹在十几年时间里用超凡的才华倾心打造了语言。
D. 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有生活的黏着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讲究语言的技巧和形式叙述非常必要。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阿来《尘埃落定》中以一个“傻子”的视角来叙述距我们已经很遥远的土司家族的兴衰史,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B. 迟子建《烟火漫卷》里有这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笑声”的描写运用通感手法,鲜活生动。
C. 贾平凹《暂坐》写西京上空的雾霾时戏谑道:“哟,北京的雾霾也给咱飘些来了?!”“给咱”两字体现出语言的个性化。
D. 乔叶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写小时候“我”不被祖母喜欢,反复修改得来“低凹的温暖中就又有一种高凸的冷漠”这一句。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语言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材料一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更鲜明地体现了诗化小说的语言特点,使论证更具体充分。
C. 材料二在提出问题后,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问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D. 材料二举《红楼梦》和余华的例子,来论证优秀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是与众不同的。
5. 下面一段文字出自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该语段语言诗化的特点。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幸福的花儿越开越胖
秦湄毳
一缕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斜进食堂大厅来,光瀑如一条悬挂的小河,尘埃在这光的河床里,密密匝匝飞腾,一闪,一闪。
正值春日午后,一堆斑斓的花朵奔跑着,冲进矿上职工食堂。
打饭的服务员举着汤勺拎着菜铲子愣住了,那些晚了钟点升井的煤矿工人们,正站着、坐着在大嚼特嚼,比力气似的正呼噜呼噜喝着粥,“辽阔”的食堂大厅,不知从哪个角落里传来一声又一声“哼——哼——”异样的声音,吃饭的人,都停了吃喝,空气凝住了,只有顶棚上旋转着的大吊扇在吱吱旋转。所有的眼睛一眨不眨,全都盯在那只肆无忌惮地奔进食堂来的那一团滚动的花朵——一头浑身缠满迎春花的猪!
看,一颈、一背、一肚、四蹄,甚至小尾巴上,也甩着一串金黄色的迎春花。
猪——哇——哈哈——所有的人哄堂大笑,有谁还笑喷了,汤和菜洒落得哪儿都是。
“嗨,又是喂猪那娘们儿作精哩!”
“娘的,男人死了都不知道心疼!”
“过的啥日子,还有心这样做。”
这时,一个满身同样花哨的女人吆喝着,挥着一根柳树枝子,跟孙悟空追赶白骨精似的冲进来:“哟,嗬!爬回圈里去!快!滚!”
她撵着轰着赶着追着,圆乎乎的两团,分不清哪是猪,哪是花,哪是肉团,哪是花苞。这样两个“花皮球”,一高一低在食堂里热闹非凡地表演,笑的、骂的、吆喝的都有,食堂里的人像是在看戏耍。
终于,矮的那堆花,叽里咕噜滚着,蹿向食堂门上的门帘子,那团高胖的花花绿绿转回脸,扭头看一眼那些盯着她的眼珠子,大眼珠、小眼珠,双眼皮、单眼皮,眼珠里有冷,有漠、有怜、有悯、有嘲、有讽……她看不见,没感觉,脊背上“五味杂陈”,麻麻的一片,她用柳枝挑着帘子一角,侧歪着花花胖胖的身子挤出去,只一蹭,头上戴的那一圈“花红柳绿”,还摇摇摇,差点儿坠落下来,女人咧一下大嘴巴,抬手去扶住,冲着食堂里哈一下腰,怪异的表情跌满地,她追撵着那只戴满了花朵的猪而去了。
“哗——”她身后人们又笑翻了天!
那一缕从高高的窗户斜进食堂大厅来的阳光,在声浪里摇荡,光瀑闪断,悬挂在空中的小河坍泄了,又默默聚集起来,尘埃一飘一飘地飞……
她是谁呢?唉,就是矿上猪场喂猪那女的呗。
这个给猪挂花挂草的女人,如今已经退休了,可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她为养猪的女人,或者称她是“给猪戴花那女的”“喂猪那娘们儿”,也有街坊邻里的女人会对着孩子说“给猪戴花的那个婶”,还有叫她诨号“猪戴花”或者“香破天”……几十年了,鲜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而她也早就习惯了这乱七八糟的称呼,也习惯了人前人后那些关于她的议论与诉说。她过她的日子,尘埃想飞扬就飞扬。
她的男人曾是矿上的挖煤工,几十年前出事故死了。那时,她才二十出头,拖着高高低低的三个孩子来到矿上,接受事故科的后事处理。形貌拙笨,男人死了还不知道哭,打量她粗憨的模样,事故科的人议论:“这女人来了能干啥,除非去喂猪。”
就这样,她拖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转户口来到煤矿,顶替了死去男人的班。矿领导还真的安排她去了矿上的猪场喂猪去。她便格外卖力气地养猪圈里那一栏一栏的猪。冬天的雪、秋天的雨、夏天的蚊蝇,她都耐受,抗得住腥臭,抵得了寒暑,她还咧着大嘴巴嚷,城里比乡下总是舒坦,这活儿再苦再累,也没有乡下农活损耗人!她快乐得像她喂养的猪,吃饱喝好,舒服舒心——不想那死鬼,他都不管俺娘儿几个了,不想他,喂猪、喂孩子、喂自己,过日子。
春天,春天,来吧,来啊——喂猪的女人喂猪的时候,总是这么打着敲着猪食盆喊,像是一只叫春的猫,她一年有三季都在等待春天,都在盼望春天。
她叫着“春天”,满圈欢蹦乱跳,“春天”来了。
猪场周围疯长着成滩成片的草,草堆里生出枝枝串串的花儿,各色的都有。粉的、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莹莹的、水灵灵的、清嫩嫩的、新鲜鲜的,扯来,串成串,编成花辫,结成花环,给猪们戴脖子上,系尾巴上,扎大耳朵上,她自顾自在春风里笑,对着猪们笑,猪也快乐地冲她乱拱乱哼哼,花、猪、人,都在春里,花花的,香香的,鲜艳着,热闹起来,猪场里的光线,也瞬时芳香起来,明亮起来了。
(摘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4期)
文本二:
我写了她。我也没有意识到我写了她。那个给猪戴花的女人,她存在于我的生活里,如空气一般在。给猪戴花的女人,她就和我生活在一起,在小城,在煤矿,在我日日行走的街道上,在浩浩荡荡的人群里,在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中。我不记得它们,可它们已长成我生命里的日月山河。
她是她,她也是茫茫人海里的很多个“她”;她在这个空间里,她也在那个空间里,她在不同的空间里;她在此时此地,也在彼年彼岸,众生本是一人。
“请放心吧,那些虚构的名字背后确有其人,但是他们无足轻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祝福这个时代、这个季节,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摘选自《小说选刊》“秦湄毳创作谈”)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的开端,未见其人先写其猪,见其猪犹见其人,在设置悬念中,引领读者展开对人物的探寻。
B. 通过“给猪戴花那女的”“猪戴花”等称呼或诨号可以看出,养猪的女人平凡且卑微,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C. 小说情节本身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 小说语言鲜活灵动,善于运用铺排描写。如“粉的……新鲜鲜的,扯来,串成串,编成花辫,结成花环”即是例证。
7. 下列有关作者创作小说的态度和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给猪戴花的养猪的女人,是来源于身边的现实生活,是作者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产物。
B. “她也是茫茫人海里的很多个‘她’”,既可看出“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体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C. 小说虚构那些确有其人的名字,是因为作者认为他们对于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来说已经无足轻重。
D. “祝福这个时代……人间皆安”,表明作者对社会环境美好期许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8. 文本一有很多隐喻、象征的表述,请结合文中画线处三个加点词语进行分析。
9. 文本二说“她在此时此地,也在彼年彼岸”,有评论说,养猪女身上有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影子,但又看到了一个获得新生的祥林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粟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桓公B下C匹夫D之士E将欲F忧齐国G而小臣H不行I见小臣J之忘民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意为“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乱易整”的“易”,意思不相同。
B. 使,意为“假使”,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使”,意思相同。
C. 固,意为“本来”,与《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固”的意思相同。
D. 举,意为“列举”,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
B. 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C. 以礼相待士人,士人才会归附,进而天下的人就会跟着归附。这件事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没有完成,直到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
D. 世人多认为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是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私居品行好,又能切实遵循获取人才的原则,恐怕不止称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14. 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①。一团团、逐对成逑②。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速: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5. 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词“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透露出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完全契合黛玉的形象,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
B. 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将苏轼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翻出新意,把苏词中表达的情感作以逆转。
C. 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四处飘飞、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 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16. 同是写柳絮,但两词却各有特色,请任选其一并结合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分析薛宝钗或林黛玉在境遇、性格方面的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大雅·荡》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相近。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人们没有长远打算,“___________”一句则表明盘庚不会因外部原因改变自己的计划。
(3)“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杜牧《阿房宫赋》以“___________”批评了后代统治者错误做法,苏洵《六国论》则以泱泱大国“___________”表达对重蹈覆辙的忧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是元代一位 A 的戏剧作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有“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臧懋循《<元画选>序二》)的实际演出经验。他的所有剧作都是为剧团生存、为舞台演出而写。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超过60部,留存至今的有18部。他挥动如椽巨笔,不但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全景,而且也表现出对宇宙人生的不懈追问和对复杂多变的人性深入骨髓的挖掘。他称自己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确实 B 。
他的戏剧语言,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对于不同的人物,关汉卿根据身份、教养、地位等,让其语言当俗则俗,宜雅则雅,完全体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望江亭》的白士中是个温文尔雅的士子,他在称赞谭记儿时说:“我这夫人十分美貌。不消说了;更兼聪明智慧,事事精道,端的是佳人领袖。美女班头,世上无双。人间罕比。”辞藻文雅,音韵和谐,不失文采风流。而《窦娥冤》中的张驴儿,俗不可耐,言语令人作呕。他对蔡婆婆说:“你教窦娥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她。”这虽是三言两语,却把他馋猫式的欲望和一副恶棍无赖的嘴脸刻画得 C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便”与文中加点的“便”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只要依靠群众,便是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B. 没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任务便无法完成。
C. 你得便来一趟,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商量。
D. 公园里增设了不少游乐设施,游客无不称便。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辞藻文雅,音韵和谐,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①由于涉及较深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物理知识,②老师教学时往往不解释,③然而解释的也多有误会,④说应该是“白烟”,⑤李白可能因为欣赏瀑布太久眼花而看成紫色造成的。
A ,得先从光的传播说起。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波长不一的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当它进入大气层后,会跟空气分子、尘埃、气溶胶等介质相撞,从而产生散射。 B :红光波长最长,蓝光次之,紫光最短;紫光散射强度最大,蓝光次之,红光最小。秋高气爽或雨过天晴,大气中的尘埃和气溶胶较少,阳光在大气分子强烈的散射下,蓝光和紫光散射到四周甚至布满天空,而人眼对蓝色更加敏感,对紫色感觉次之,所以天空看起来呈蔚蓝色。
有人会问, C ,李白为何不写成“生蓝烟”呢?
一是很可能李白观看瀑布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香炉峰上气流分子的直径和紫光的波长差不多,所以散射光中紫光最强,散射最多,很容易被人看到。二是相对天空而言,香炉峰距离观察者更近,更容易看到紫光。
21.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根据图文信息,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有言“大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而《鸿门宴》中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为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
以上材料对青年自身的认识和发展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4. D
5. (1)物我同一,突出作者主体意识。这段描写用水果表示一年光景变化,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使语言富有诗的意境美。
(2)超越逻辑,不强调合乎语法。句与句之间跨度较大,从“立春前后”到“端午前后”“夏天”“七八月”,跳跃性强,没有固定的句式,不讲究语法。
(3)诉诸直觉,忠于生活。青萝卜、杏子、桃子、樱桃等,只是罗列一些事物,稍加组织,由读者自己去完成画面,注入情感,不求文从理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小说中的诸多意象具有隐喻、象征功能,表达出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用“阳光”隐喻女人的形象,用“尘埃”隐喻喧嚣扰攘的社会舆论,凸显了女人的隐忍、乐观和坚强;用“春天”象征美好幸福的生活。
9. ①“彼年彼岸”里有祥林嫂的影子:同样面对充满恶意的看客和调侃,同样面对丈夫去世的人生困局,同样的隐忍,同样的勤劳。
②“此时此地”是新生祥林嫂:面对调侃和嘲笑,她不屑一顾,爱美爱花,活出个性张扬的自己;面对死去的丈夫,她称之为“死鬼”,没有拘于“夫权”的精神枷锁;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乐观坚强,勇挑重担,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自我”。(意思符合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EGI
11. D 12. A
13. (1)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
(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
14. 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
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示例(1)林词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意境灵动,充满了理想主义。这与黛玉的性格是相符的。林词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示例(2)薛词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意境浑厚,充满了现实主义。这与薛宝钗的性格是相符的。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凭借风力,飞上云霄。这表现了薛宝钗积极入世、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有善始者实繁 ②. 能克终者盖寡 ③.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④.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大名鼎鼎 名副其实 淋漓尽致
19. B 20. (1)“不消说”“端的是”使用文言语汇,语言简洁、雅致;
(2)“佳人领袖,美女班头,世上无双,人间罕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③(即使)解释的也多有误会;⑤李白可能因为欣赏瀑布太久眼花而看成紫色。
22. A.要把“生紫烟”现象说清楚 B.散射强度与波长成反比 C.既然人眼更易感受到蓝光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扬“细行”之帆,行致远大道
《尚书》曾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可《史记》又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二者关于“小”“大”之辨,看似矛盾,实则是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不同呈现。无细行,无以成大德,扬“细行”之帆,方能行致远大道。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重细行,终究会损害大德。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把“大德”比喻成一座高楼大厦,“矜细行”好比承重墙上的一块块砖,承重墙的砖头若出现松动,那么整栋楼或许会“摇摇欲坠”而成为“危房”。
“矜细行”是为人处世、完成工作的必要“法宝”。向长辈问好,友善待人便是注重细行的具体体现,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纽带。在工作中,只有注意每个细节,细心雕琢,方能将其做到完美。出租车司机面带笑容,给乘客带来美好的心情;朋友寄来的明信片上那一句最简单的思念,拉近了朋友间的心灵的距离;回到家中,母亲递上一杯温暖的牛奶, 可以洗去一天的疲惫……可见,细行无处不在,注重细行,总能给人以温暖和动力,从而在致远大道上阔步前行。
“矜细行”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剂。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无不是在细行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如果袁隆平不注意细节,那么“天然雄性不育株”就不会被发现,各式杂交水稻和“海水稻”就不会插上翅膀迅速传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如果“神舟”系列工作人员不注重零件研发、组装, 不注重各个细节的精密预算,我国的空间站就不会有如今的繁荣景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建立“细行”的基础之上。“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但人人都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唯有注重细行,才能助推国家行致远大道, 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唱响时代的最强音。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无法在所有的事情中做到“矜细行”,也不必所有的事都“矜细行”。大事面前,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如果处处计较,反而会患得患失,变得畏首畏尾。倘若刘邦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顾虑辞谢方面的“细行”,恐怕会错失逃脱的良机。刘邦文不如张良、萧何, 武不如韩信,但是他却能统领此三杰,让他们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为何? 因为他懂得放手的道理,让自己的文臣武将“人尽其才”。他的不拘小节让他从虎口逃脱,东山再起;他的“不顾细行”,成就了他的大汉伟业。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之言诚不我欺。 只有在平时的细节中注重打磨,注重积累细行,才能积累大德。唯有扬“细行”之帆,方能行致远之大道。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