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年级下册试卷晋江卷子答案(一年级下册正规试卷2024有答案)

2024一年级下册试卷晋江卷子答案(一年级下册正规试卷2024有答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19 02:20:48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24年7月济南市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27分)
1. 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搽粉(chá) 择菜(zhái) 着落(zhuó) 噩梦 挖墙脚 不记其数
B. 口讷(nè) 旋涡(xuàn) 漫溯(shuò) 撺掇 一窝蜂 相形见绌
C. 喑哑(yǎ) 迁徙(xǐ) 偌大(ruò) 永诀 笑眯眯 纹丝不动
D. 攒射(cuán)饲养(sì) 爱憎(zēng) 奚落 打瞌睡 穿流不息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天文学界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______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2)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______,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
(3)设立朝华社的目的是绍介东欧和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______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4)对于所有这些银河系里的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______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A. 逐渐 趋向 扶植 目前 B. 逐步 趋向 扶持 目前
C. 逐渐 取向 扶植 日前 D. 逐步 取向 扶持 日前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把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让人贻笑大方的。
②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
③八角坳离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弯抹角地走小路,所以下半夜才赶到
④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
⑤《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桩婚姻悲剧,但造成悲剧的原因并非男主人公的始乱终弃,而是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⑥柔石的母亲舍不得他走,要他多住几天,我知道一个母亲对儿子的乌鸟私情,于是,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4. 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②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免进”的木牌。③阿Q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以上三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各不相同。
B. ①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②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事实,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以上两个句子中“为”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C.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种树郭橐驼传》以为人立传的形式,先论“养树”后论“养人”,运用类比写法论述了“爱民”的思想。
D. 《扬州慢》聚焦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一面描摹眼前之景,一面想象杜牧故地重游,抒发兵火劫后的沉痛之情。千岩老人以为该词有“黍离之悲”,即故国残破的悲思。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忍尤而攘诟(责骂) ②日薄西山(迫近) ③列坐其次(次序)
④寻蒙国恩(不久) ⑤汝识之乎(知道) ⑥夫人之相与(交往)
⑦尝从人事(跟从) ⑧字而幼孩(养育) ⑨异日图将好景(拿,取)
⑩朕皇考曰伯庸(我) 聊乘化以归尽(姑且) 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A. ①④⑦⑨ B. ③④⑥⑧ C. ①②⑤⑧⑩ D. ⑤⑥⑨⑩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释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始适还家门 ②处分适兄意 ③适得府君书 ④舟行适临汝
B. ①当侍东宫 ②有大石当中流 ③以当南日 ④西当太白有鸟道
C. ①鸡栖于厅 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④亦将有感于斯文
D. 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猥以微贱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字余曰灵均 ②东犬西吠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步余马于兰皋兮
⑤携幼入室 ⑥齐彭殇为妄作 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⑧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⑨垣墙周庭 ⑩群贤毕至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以区区不能废远
A. ①⑥/②⑤/③⑦/④⑧/⑨ /⑩ B. ①⑥/②⑦/③⑧/④ /⑤⑩/⑨
C. ①⑨/②⑦/③④/⑤⑩/⑥⑧/ D. ①⑨/②⑦/③⑥/④⑧/⑤⑩/
8. 下列句子按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又申之以揽茝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 ⑤急于星火 ⑥高余冠之岌岌兮
⑦引以为流觞曲水 ⑧恐年岁之不吾与 ⑨使不上漏
⑩则告诉不许 石之铿然有声者 既自以心为形役
A. ①④⑧/②③⑤/⑥ /⑦⑨/⑩ B. ①④⑧/②③⑤/⑥ /⑦ /⑨⑩
C. ①④⑧/②⑤/③⑥ /⑦⑨/⑩ D. ①④⑧/②⑤/③⑥ /⑦ /⑨⑩
9.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科举制度,凡是在县学列名学习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也俗称“文童”。
B.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楚辞》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得名,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
C. 黄昏和人定都是十二时辰之一。黄昏,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D. 古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已决,再无俗念牵挂、世俗机心。《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一句就是此意。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
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了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而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加重。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一九九零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
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二摄氏度,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
(节选自陈倩《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有删改)
材料二
碳排放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双向效应。碳排放的增加带来气候变暖、空气质量下降、海洋酸化等问题,加剧环境污染。一方面,过大的环境负荷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迫使国家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即将本用于发展科技创新及升级产业结构的资源优先转移到减污降碳,进而减缓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加剧会增强人们对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的需求,进而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科技进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和促进高新环保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倒逼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设备更新,通过成果转化提升生产效率并减少资源在开发、运输、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拓展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渠道,降低企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对碳排放的抑制。科技创新能显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通过创造新需求和构建产学研互动共享平台两种机制来带动产业升级。创新动力源于新需求的出现,新需求催生新产品和新产业部门,两者形成全新的产业链,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从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三个方面影响碳排放和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高效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和社会分工细化。一方面提高社会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从而降低产品生产的能耗,进而降低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率,利于清洁能源的推广和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抑制了碳排放。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高效化促进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进步,也带动产业向金融化方向转型。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集聚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其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资源规模大,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向金融化方向发展能开拓多样化筹集创新资金的渠道,能有效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促进创新水平的提升。
(节选自《生态经济》2024第40卷)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气碳含量本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后工业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B. 人们更容易忽视长期碳循环,是因为它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含着风化与沉积,常以百万年为尺度。
C. 《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发挥出预期的约束作用,毕竟之后全球碳排放量仍然大幅升高。
D. 全球变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目前人类只能寄希望于科学来遏制气温的上升。
11. 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下面图表①②③④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产业结构优化 倒逼 资源配置合理 环境治理成本增加
B. 产业升级 增强 资源配置合理 发展科技创新
C. 产业结构优化 增强 社会分工细化 发展科技创新
D. 产业升级 倒逼 社会分工细化 环境治理成本增加
12. “人类发展中心法则”下的工业化加剧了碳排放,导致人类走上自毁之路,这并不是人类发展想要的结果。我们对这一冲突应有怎样的认识和做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①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②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脱。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甚善。”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复脱。因大号,一虚皆惊。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节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删减)
材料二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蹲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元和中,出为柳州刺史。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③,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减)
【注】①鬣(liè):髭须。②童:儿童。区(ōu)寄:姓区名寄。③相侔(móu):相等。
13.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议论证据[A]今古[B]出入[C]经史百子[D]蹲厉风发[E]率[F]常屈[G]其[H]座人。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觊:愿,求
B. 植刃道上 植:立,这里指插(在地上)
C. 虚吏白州 白:报告
D. 比一岁 比:等同,相当于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亦奇矣”中的“奇”与后文“刺史颜证奇之”中“奇”的用法不同。
B. “贼易之”中的“易”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易”的词义相同。
C.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中的“下”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中“下”的用法不同。
D. “令书其佣”中的“令”与《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中“令”的词义不同。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地人寡恩薄情,当地有劫缚小孩的恶俗,而官府为一己私利放纵不管,导致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摆脱做僮仆的命运。
B. 区寄逃跑不远又被强盗抓回,以机智言辞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利弊,说服强盗免于杀身,后又烧断绑绳成功逃脱。
C. 柳宗元才华横溢,成绩斐然。时人都敬慕他,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让他做自己的门生,一致赞誉举荐他。
D. 衡山、湘江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柳宗元当作老师。那些接受过他指点的人,都认为他的文章有章法,值得欣赏。
17.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脱。
(2)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四、(17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 前两联运用“比”的写法,不露痕迹,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C. 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D. 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19.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2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两句互文见义,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朝夕可闻,体现了市井生活的和谐美好。
(2)小刚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老师说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更富韵味。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
(4)《临安春雨初霁》中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语,道出羁旅之苦、京中风尘之恶,意欲早还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五、(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自豪地叫作“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摇篮。但是在整个悠久的历史上,这里是不光有过升平盛世和文物创造,而且到两年以前得解放为止,各种矛盾的现象好像是跟随着空气普遍到每一个村庄,以至于在老革命根据地生活过十几年的干部初来的时候,不禁为这个全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的出产地那么富足又那么贫困、那么凶狠又那么可怜而大吃一惊。
1951年7月初的一天,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正踱来踱去,考虑着一个严重问题——渭河两岸的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蚜虫。光光听说在棉花生长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蚜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的工业生产侵犯的危险性。一清早,县委秘书跑来报告,深夜有两个区打电话来要求暂停征粮工作,集中力量治虫。早饭时,又有人报告,昨晚从渭北回来的农业工作站的一个人正连夜给县政府赶写报告,说那里的四个区情况已经严重到不是少数喷雾器可以解决问题的了。
“写什么报告?”朱明山不满地想着,“要是在军队里发生了紧急情况就这么搞,报告转来转去到指挥员手里,也许早给包围了。我自己到下边去。”……
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旷野里是这样令人迷恋,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时忘记内心的负担和失掉疲倦的感觉,而像一个娇儿一样接受祖国土地上自然母亲的爱抚。在你眼前,辽阔的平原迷迷蒙蒙地展开去,近处村庄淹没在炊烟里,只在炊烟上边露出房顶和树梢。
朱明山和县委副书记赵振国骑上自行车,在旷野上月牙照耀下的公路上飞奔。他们又要往渭河南岸去了。
从1949年酷热的夏天起,农民们迎接过一次比一次使他们满意的帮助他们翻身的工作队。他们给工作队烧水,做饭,腾屋;他们给工作队报告情况,商量办法;胜利以后,他们把工作队送出几里还不舍分手,要求往后还来帮助他们……
可是两年后的这天夜里,由县委书记朱明山指挥的治虫工作队的各工作组到了本县渭河两岸的产棉区,却碰到了令人气恼的冷淡。工作队的干部兴冲冲地下来,听了从睡梦中被叫醒来的当地干部一谈情况,多少人都凉了半截子,干巴巴地瞪起眼来了。
“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都说:‘咳!人还能把那虫给治了?’”
“昨天又有两个村抬万人伞祭虫王爷……”
“翻了棉花地种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
第二天早上,朱明山和很多干部出了渭阳镇,在棉花地边蹲下来,翻起棉叶下面看看:黑森森的棉蚜虫都絮满了一层;有些棉叶因为蚜虫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压得倒吊下去了;有些连棉苗的心尖儿都软了,即便在凉爽的早晨,也是有气无力地弯曲着,令人叹息。
人们顺着田间的小路过去,一段一段棉田都起了蚜虫,工作队看见的只有程度上的差别。他们遇见到地里来看棉花的群众,愁得两道眉都连起来了。可是当朱明山非常同情地试着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好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闷着头就走了。对干部们最好的态度也不过灰心丧气地应付一两句:“日头爷高了,盯一盯回去吧。你们能有啥办法哩嘛……”
朱明山漫无目标地看看土街和两旁土坯墙的瓦房,连一般零散地蹲在土台阶上吃饭的人,见他们过来也躲开了。
“好奇怪的农民,”朱明山沉重地感叹说,“光光这两年几次斗争里建立起来的感情,也不能对我们这么冷淡吧?难道这个地方几次都没有真正发动了群众吗?”
“不是,”旁边陕北青年夹杂着关中口音解释,“他们是嫌看见咱们没啥说。最近干部见了群众就说治虫,却没有效果,说得群众都烦了,所以躲着走。”
朱明山同意:“情况比我们想的更严重。‘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毛主席的话是光在开会的时候讲,还是在实际行动里头遵守?”
回到区上,他把所有留在区上的工作队干部和当地干部召集起来,提出要把县上原先布置的步骤变更一下:两天到三天里头不开群众大会,白天太阳红的时候集中力量,由区乡以上的干部亲自动手,在愿意首先治虫的村干部和群众的棉地里打喷雾器。开始多打药剂,第二天就多打烟叶水,第三天见效的话就全部打烟叶水。每天晚上在群众里活动,只许宣传大家到早上治过虫的棉地里去参观,等到大多数群众转变了态度再说……
“你们看出了没有?现在是讲话最不值钱!谁听咱那一套?那就请事实先发言吧!”
吃过早饭,朱明山就和区委书记崔浩田骑车奔驰在旷野里。到蔡家庄去!那里是渭阳区的重点,有一个植棉能手。
……
“以前的办法不对,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
崔浩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檐的阴影蹲了一圈。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他,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一句陕北口音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际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把嘴里噙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刚才不满地走开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对面的墙根大声说:“开头这么办就畅了!”
注:作者柳青,该小说创作于1953年,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1期,选编有删改。
2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故事发生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陕西渭河平原某县,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
B. 群众对工作队的态度热情到冷淡,这引发了朱明山的深刻反思并促使其及时调整工作,体现了他务实的工作作风。
C. 只为深入了解灾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朱明山先后与领导干部崔浩田、赵振国骑车奔向灾区,彰显了勤政为民的公仆本色。
D. 文章结尾“开头这么办就畅了”,既照应前期人们对治虫工作队工作的不满,又写出了朱明山变更工作步骤后成效初显。
2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带领干部群众治理虫灾这一核心事件展开情节,在他与形式主义和各种复杂关系的博弈中,塑造其典型形象。
B. 小说对陕西方言的适量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如文中穿插使用“光光”“一疙瘩一疙瘩”“日头爷”等俚语,使作品富有乡土气息。
C.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画波浪线的句子转换为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与《风景谈》中变换第二人称的艺术效果相同。
D. 小说灵活运用修辞增强表现力,如画横线句子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受灾群众的愁之深重,运用比喻手法描摹人物情态,生动传神。
23. 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说:“柳青要在自己的这部长篇小说里,塑造一个精神发光的人物。”
请简析本文是如何塑造这样“一个精神发光的人物”的。
24. 作为柳青小说佚作,原手稿没有书名。“柳青小说”读书小组拟定了两个题目,甲组是“县委书记”,乙组是“在旷野里”。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阐述拟题的理由。
六、作文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推动我们向前的力量,常常来自不自量力。——哈萨克谚语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24年7月济南市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27分)
1. 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搽粉(chá) 择菜(zhái) 着落(zhuó) 噩梦 挖墙脚 不记其数
B. 口讷(nè) 旋涡(xuàn) 漫溯(shuò) 撺掇 一窝蜂 相形见绌
C. 喑哑(yǎ) 迁徙(xǐ) 偌大(ruò) 永诀 笑眯眯 纹丝不动
D. 攒射(cuán)饲养(sì) 爱憎(zēng) 奚落 打瞌睡 穿流不息
【答案】C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______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2)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______,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
(3)设立朝华社的目的是绍介东欧和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______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4)对于所有这些银河系里的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______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A. 逐渐 趋向 扶植 目前 B. 逐步 趋向 扶持 目前
C. 逐渐 取向 扶植 日前 D. 逐步 取向 扶持 日前
【答案】A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把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让人贻笑大方的。
②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
③八角坳离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弯抹角地走小路,所以下半夜才赶到。
④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
⑤《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桩婚姻悲剧,但造成悲剧的原因并非男主人公的始乱终弃,而是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⑥柔石的母亲舍不得他走,要他多住几天,我知道一个母亲对儿子的乌鸟私情,于是,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答案】D
4. 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②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免进”的木牌。③阿Q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以上三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各不相同。
B. ①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②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事实,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以上两个句子中“为”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C.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种树郭橐驼传》以为人立传的形式,先论“养树”后论“养人”,运用类比写法论述了“爱民”的思想。
D. 《扬州慢》聚焦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一面描摹眼前之景,一面想象杜牧故地重游,抒发兵火劫后的沉痛之情。千岩老人以为该词有“黍离之悲”,即故国残破的悲思。
【答案】B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忍尤而攘诟(责骂) ②日薄西山(迫近) ③列坐其次(次序)
④寻蒙国恩(不久) ⑤汝识之乎(知道) ⑥夫人之相与(交往)
⑦尝从人事(跟从) ⑧字而幼孩(养育) ⑨异日图将好景(拿,取)
⑩朕皇考曰伯庸(我) 聊乘化以归尽(姑且) 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A. ①④⑦⑨ B. ③④⑥⑧ C. ①②⑤⑧⑩ D. ⑤⑥⑨⑩
【答案】C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始适还家门 ②处分适兄意 ③适得府君书 ④舟行适临汝
B. ①当侍东宫 ②有大石当中流 ③以当南日 ④西当太白有鸟道
C. ①鸡栖于厅 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④亦将有感于斯文
D. 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猥以微贱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答案】A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字余曰灵均 ②东犬西吠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步余马于兰皋兮
⑤携幼入室 ⑥齐彭殇为妄作 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⑧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⑨垣墙周庭 ⑩群贤毕至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 ①⑥/②⑤/③⑦/④⑧/⑨ /⑩ B. ①⑥/②⑦/③⑧/④ /⑤⑩/⑨
C. ①⑨/②⑦/③④/⑤⑩/⑥⑧/ D. ①⑨/②⑦/③⑥/④⑧/⑤⑩/
【答案】D
8. 下列句子按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又申之以揽茝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 ⑤急于星火 ⑥高余冠之岌岌兮
⑦引以为流觞曲水 ⑧恐年岁之不吾与 ⑨使不上漏
⑩则告诉不许 石之铿然有声者 既自以心为形役
A. ①④⑧/②③⑤/⑥ /⑦⑨/⑩ B. ①④⑧/②③⑤/⑥ /⑦ /⑨⑩
C. ①④⑧/②⑤/③⑥ /⑦⑨/⑩ D. ①④⑧/②⑤/③⑥ /⑦ /⑨⑩
【答案】A
9.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科举制度,凡是在县学列名学习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也俗称“文童”。
B.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楚辞》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得名,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
C. 黄昏和人定都是十二时辰之一。黄昏,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D. 古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已决,再无俗念牵挂、世俗机心。《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一句就是此意。
【答案】B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
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了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而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加重。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一九九零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
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二摄氏度,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
(节选自陈倩《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有删改)
材料二
碳排放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双向效应。碳排放的增加带来气候变暖、空气质量下降、海洋酸化等问题,加剧环境污染。一方面,过大的环境负荷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迫使国家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即将本用于发展科技创新及升级产业结构的资源优先转移到减污降碳,进而减缓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加剧会增强人们对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的需求,进而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科技进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和促进高新环保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倒逼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设备更新,通过成果转化提升生产效率并减少资源在开发、运输、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拓展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渠道,降低企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对碳排放的抑制。科技创新能显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通过创造新需求和构建产学研互动共享平台两种机制来带动产业升级。创新动力源于新需求的出现,新需求催生新产品和新产业部门,两者形成全新的产业链,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从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三个方面影响碳排放和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高效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和社会分工细化。一方面提高社会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从而降低产品生产的能耗,进而降低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率,利于清洁能源的推广和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抑制了碳排放。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高效化促进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进步,也带动产业向金融化方向转型。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集聚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其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资源规模大,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向金融化方向发展能开拓多样化筹集创新资金的渠道,能有效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促进创新水平的提升。
(节选自《生态经济》2024第40卷)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气碳含量本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后工业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B. 人们更容易忽视长期碳循环,是因为它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含着风化与沉积,常以百万年为尺度。
C. 《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发挥出预期的约束作用,毕竟之后全球碳排放量仍然大幅升高。
D. 全球变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目前人类只能寄希望于科学来遏制气温的上升。
11. 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下面图表①②③④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产业结构优化 倒逼 资源配置合理 环境治理成本增加
B. 产业升级 增强 资源配置合理 发展科技创新
C. 产业结构优化 增强 社会分工细化 发展科技创新
D. 产业升级 倒逼 社会分工细化 环境治理成本增加
12. “人类发展中心法则”下的工业化加剧了碳排放,导致人类走上自毁之路,这并不是人类发展想要的结果。我们对这一冲突应有怎样的认识和做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0. B 11. A
12 认识:
人类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和地球生态为代价,“人类发展中心法则”下的工业化虽带来短期利益,但加剧碳排放,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未来。
碳排放的增加不仅带来环境问题,也阻碍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做法:
加强对碳科学的研究和理解,减少学术分裂,制定更有效的气候解决方案。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分工细化,促进产业向绿色、高效、创新方向转型。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履行气候协议,严格控制碳排放,保护地球生态。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①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②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脱。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甚善。”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复脱。因大号,一虚皆惊。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节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删减)
材料二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蹲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元和中,出为柳州刺史。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③,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减)
【注】①鬣(liè):髭须。②童:儿童。区(ōu)寄:姓区名寄。③相侔(móu):相等。
13.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议论证据[A]今古[B]出入[C]经史百子[D]蹲厉风发[E]率[F]常屈[G]其[H]座人。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觊:愿,求
B. 植刃道上 植:立,这里指插(在地上)
C. 虚吏白州 白:报告
D. 比一岁 比:等同,相当于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亦奇矣”中的“奇”与后文“刺史颜证奇之”中“奇”的用法不同。
B. “贼易之”中的“易”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易”的词义相同。
C.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中的“下”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中“下”的用法不同。
D. “令书其佣”中的“令”与《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中“令”的词义不同。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地人寡恩薄情,当地有劫缚小孩的恶俗,而官府为一己私利放纵不管,导致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摆脱做僮仆的命运。
B. 区寄逃跑不远又被强盗抓回,以机智言辞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利弊,说服强盗免于杀身,后又烧断绑绳成功逃脱。
C. 柳宗元才华横溢,成绩斐然。时人都敬慕他,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让他做自己的门生,一致赞誉举荐他。
D. 衡山、湘江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柳宗元当作老师。那些接受过他指点的人,都认为他的文章有章法,值得欣赏。
17.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脱。
(2)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答案】13. BDE
14. D 15. B
16. D 17. (1)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于是得以逃脱。
(2)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
四、(17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 前两联运用“比”的写法,不露痕迹,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C. 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D. 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19.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8. D 19. ①乐观豁达,尽管经历了苦雨终风,但诗人看到云散月明,认为天容海色本就澄清,体现出他积极乐观的心态。
②心怀高远,诗人虽身处困境,仍有鲁叟乘桴之意,表明他心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③坦然超脱,即使被贬南荒九死一生,诗人也不悔恨,反而认为此次游历奇绝,展现出他的坦然超脱。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2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两句互文见义,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朝夕可闻,体现了市井生活的和谐美好。
(2)小刚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老师说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更富韵味。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
(4)《临安春雨初霁》中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语,道出羁旅之苦、京中风尘之恶,意欲早还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羌管弄晴 ②. 菱歌泛夜 ③. 云无心以出岫 ④. 鸟倦飞而知还 ⑤. 映阶碧草自春色 ⑥. 隔叶黄鹂空好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⑦. 素衣莫起风尘叹 ⑧. 犹及清明可到家
五、(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自豪地叫作“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摇篮。但是在整个悠久的历史上,这里是不光有过升平盛世和文物创造,而且到两年以前得解放为止,各种矛盾的现象好像是跟随着空气普遍到每一个村庄,以至于在老革命根据地生活过十几年的干部初来的时候,不禁为这个全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的出产地那么富足又那么贫困、那么凶狠又那么可怜而大吃一惊。
1951年7月初的一天,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正踱来踱去,考虑着一个严重问题——渭河两岸的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蚜虫。光光听说在棉花生长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蚜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的工业生产侵犯的危险性。一清早,县委秘书跑来报告,深夜有两个区打电话来要求暂停征粮工作,集中力量治虫。早饭时,又有人报告,昨晚从渭北回来的农业工作站的一个人正连夜给县政府赶写报告,说那里的四个区情况已经严重到不是少数喷雾器可以解决问题的了。
“写什么报告?”朱明山不满地想着,“要是在军队里发生了紧急情况就这么搞,报告转来转去到指挥员手里,也许早给包围了。我自己到下边去。”……
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旷野里是这样令人迷恋,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时忘记内心的负担和失掉疲倦的感觉,而像一个娇儿一样接受祖国土地上自然母亲的爱抚。在你眼前,辽阔的平原迷迷蒙蒙地展开去,近处村庄淹没在炊烟里,只在炊烟上边露出房顶和树梢。
朱明山和县委副书记赵振国骑上自行车,在旷野上月牙照耀下的公路上飞奔。他们又要往渭河南岸去了。
从1949年酷热的夏天起,农民们迎接过一次比一次使他们满意的帮助他们翻身的工作队。他们给工作队烧水,做饭,腾屋;他们给工作队报告情况,商量办法;胜利以后,他们把工作队送出几里还不舍分手,要求往后还来帮助他们……
可是两年后的这天夜里,由县委书记朱明山指挥的治虫工作队的各工作组到了本县渭河两岸的产棉区,却碰到了令人气恼的冷淡。工作队的干部兴冲冲地下来,听了从睡梦中被叫醒来的当地干部一谈情况,多少人都凉了半截子,干巴巴地瞪起眼来了。
“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都说:‘咳!人还能把那虫给治了?’”
“昨天又有两个村抬万人伞祭虫王爷……”
“翻了棉花地种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
第二天早上,朱明山和很多干部出了渭阳镇,在棉花地边蹲下来,翻起棉叶下面看看:黑森森的棉蚜虫都絮满了一层;有些棉叶因为蚜虫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压得倒吊下去了;有些连棉苗的心尖儿都软了,即便在凉爽的早晨,也是有气无力地弯曲着,令人叹息。
人们顺着田间的小路过去,一段一段棉田都起了蚜虫,工作队看见的只有程度上的差别。他们遇见到地里来看棉花的群众,愁得两道眉都连起来了。可是当朱明山非常同情地试着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好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闷着头就走了。对干部们最好的态度也不过灰心丧气地应付一两句:“日头爷高了,盯一盯回去吧。你们能有啥办法哩嘛……”
朱明山漫无目标地看看土街和两旁土坯墙的瓦房,连一般零散地蹲在土台阶上吃饭的人,见他们过来也躲开了。
“好奇怪的农民,”朱明山沉重地感叹说,“光光这两年几次斗争里建立起来的感情,也不能对我们这么冷淡吧?难道这个地方几次都没有真正发动了群众吗?”
“不是,”旁边陕北青年夹杂着关中口音解释,“他们是嫌看见咱们没啥说。最近干部见了群众就说治虫,却没有效果,说得群众都烦了,所以躲着走。”
朱明山同意:“情况比我们想的更严重。‘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毛主席的话是光在开会的时候讲,还是在实际行动里头遵守?”
回到区上,他把所有留在区上的工作队干部和当地干部召集起来,提出要把县上原先布置的步骤变更一下:两天到三天里头不开群众大会,白天太阳红的时候集中力量,由区乡以上的干部亲自动手,在愿意首先治虫的村干部和群众的棉地里打喷雾器。开始多打药剂,第二天就多打烟叶水,第三天见效的话就全部打烟叶水。每天晚上在群众里活动,只许宣传大家到早上治过虫的棉地里去参观,等到大多数群众转变了态度再说……
“你们看出了没有?现在是讲话最不值钱!谁听咱那一套?那就请事实先发言吧!”
吃过早饭,朱明山就和区委书记崔浩田骑车奔驰在旷野里。到蔡家庄去!那里是渭阳区的重点,有一个植棉能手。
……
“以前的办法不对,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
崔浩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檐的阴影蹲了一圈。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他,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一句陕北口音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际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把嘴里噙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刚才不满地走开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对面的墙根大声说:“开头这么办就畅了!”
注:作者柳青,该小说创作于1953年,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1期,选编有删改。
2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故事发生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陕西渭河平原某县,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
B. 群众对工作队的态度热情到冷淡,这引发了朱明山的深刻反思并促使其及时调整工作,体现了他务实的工作作风。
C. 只为深入了解灾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朱明山先后与领导干部崔浩田、赵振国骑车奔向灾区,彰显了勤政为民的公仆本色。
D. 文章结尾“开头这么办就畅了”,既照应前期人们对治虫工作队工作的不满,又写出了朱明山变更工作步骤后成效初显。
2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带领干部群众治理虫灾这一核心事件展开情节,在他与形式主义和各种复杂关系的博弈中,塑造其典型形象。
B. 小说对陕西方言的适量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如文中穿插使用“光光”“一疙瘩一疙瘩”“日头爷”等俚语,使作品富有乡土气息。
C.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画波浪线的句子转换为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与《风景谈》中变换第二人称的艺术效果相同。
D. 小说灵活运用修辞增强表现力,如画横线句子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受灾群众的愁之深重,运用比喻手法描摹人物情态,生动传神。
23. 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说:“柳青要在自己的这部长篇小说里,塑造一个精神发光的人物。”
请简析本文是如何塑造这样“一个精神发光的人物”的。
24. 作为柳青小说佚作,原手稿没有书名。“柳青小说”读书小组拟定了两个题目,甲组是“县委书记”,乙组是“在旷野里”。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阐述拟题的理由。
【答案】21. C 22. D
23. ①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刻画出一个务实勤勉、勇于实践、贴近群众的县委书记形象。
②通过对比塑造人物。将群众最初对工作队的热情和后来的冷淡进行对比,突出朱明山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以及他能够及时调整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侧面描写塑造人物。通过其他干部和群众的反应,来侧面衬托朱明山的实干家的形象。
24.
选择甲组“县委书记”:
突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朱明山作为县委书记是故事的核心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强调了人物的身份和职责,能更好地展现其在工作中的担当和作为。
使读者的关注点集中在朱明山这一领导角色的工作方式和精神品质上。
选择乙组“在旷野里”:
“在旷野里”营造了一种广阔的空间背景,与渭河平原的地域特色相契合。
象征着朱明山等干部深入基层、面对广阔天地开展工作的情境。
给人以开阔、充满希望的感觉,暗示着干部们在广阔天地中为人民服务、追求美好未来的决心和努力。
六、作文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推动我们向前的力量,常常来自不自量力。——哈萨克谚语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大树对于弱小的蚍蜉,无疑是一座万仞天涯。而蚍蜉明知大树不可撼动而撼之,看似可笑,实则可敬。因为蚍蜉有着一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不拔之心,推动我们向前,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之歌。认为蚍蜉“可笑”,或许缘于功利的考量和世俗的观念,他们看不到蚍蜉迎难而上全力相抗的可敬之处。
当一座万仞高山横亘于我们眼前,我们或停滞不前,或绕道而行,或打退堂鼓,而蚍蜉却选择以微渺的躯撼苍天大树,实在可敬。巍峨万丈,看似不可逾越,只要敢为,便尚存一丝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蚍蜉”撼动过大树?昔有陈胜吴广以区区数百人之力,撼动不可一世的秦朝统治的根基;后有鲁迅单枪匹马呐喊,试图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今有徐梦桃直面伤病和年龄的层层束缚,奋力一搏打破“收银员”魔咒……他们虽不是蚍蜉,可横亘于他们面前的艰险却不亚于“蚍蜉”撼大树。怀揣着如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使无法成功,我也要看看我能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倒下。”这是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写下的悲壮之词。也许弱小的燕国甚至无力撼动秦国的一根手指,太子丹仍要拼死一搏,至少留下了尊严;北京奥运会面对无可匹敌的美国男篮,孤勇者姚明倾尽所有,虽未挽回败局,却赢得了尊重。纵使命运的终章早已被定下,他们也要在失败来临之前放手一搏。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撼动眼前高耸如云的大树。不畏结果,只要尽力而为,蚍蜉也能在大树的躯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诚然,一只微不足道的蚍蜉或不足以撼动大树一分一毫,然而当千千万万的蚍蜉前赴后继,大树终将轰然倒地。通往和平之道荆棘密布,充满艰难险阻,面对傲慢侵入的美国高空侦察机,很多国家束手无策,沈忠芳院士率领团队白手起家,研制导弹,如出鞘利刃,直刺长空守卫领空。当今时代,疫情阴云未散尽,俄乌鏖兵,两级冰川消融至海平面上升,日本排核废水……太多的艰难险阻横亘于我们面前,一个人的行为或如蚍蜉,无法改变什么,可如果千万人戮力同心,则大树可摧。
新时代的青年,更不应自诩“蚍蜉”而裹足不前,更不应该去嘲笑那些奋力撼动大树的“蚍蜉”们。时代的命运,民族的复兴,已到达万里征途的决胜时刻,而我们都是时代洪流的“蚍蜉”。纵使犹如蚍蜉撼大树,奇迹有时也会发生,只要千千万万的“蚍蜉”汇聚力量。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