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历史试题
2024.0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所示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方钵。该器物的简介为:“这是一只鬃毛倒竖的野猪,身上填满雨丝、水滴和植物纹。猪为水畜,此钵很可能是一件用于稻作祈雨巫术仪式的祭器。”据此可知,河姆渡遗址的先民
A.已经大量饲养了猪 B.以种植稻和麦为生
C.定居生活得到发展 D.借助陶器进行灌溉
2.汉承秦制,但汉代丞相一职的名称和职权却发生过多次变动(见表1)据表可知,汉代
表1
汉惠帝时期 | 不再设相国,改置左右丞相,名次以右丞相为先 |
汉武帝时期 | 增加大批侍从和随员,将听事地点从外朝迁移到内廷,内廷确定之事交与丞相去办 |
汉昭帝时期 | 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此时大将军权越丞相之上 |
汉光武帝时期 | 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丞相改称司徒,掌民政、考课、建议、制度等事 |
A.集权体制影响中枢职务调整 B.中央机构形成制衡机制
C.中央决策主体不断发生变动 D.相权日益加强威胁皇权
3.(隋朝)官员高题建议说,租调虽是固定的,但逐年征纳,有些户被除去了,加上吏员作弊,户籍依据不准确,于是将体貌与户籍比对,“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依样定户上下”。该建议要求
A.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 B.借助黄籍登记户口
C.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 D.实施白籍土断制度
4.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进行增订,促进了乡约的流传。明代皇帝要求在全国大力提倡和实施乡约,以微州为例,明代前期乡里纠纷以里老调解为主,到明代中后期乡约对诉讼前的调解乃至族内纠纷的裁判作用越来越大。这反映出
A.法治和德治观念的争鸣 B.乡约与法律的合流趋势
C.儒学法律化的程度提高 D.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控制
5.表2所示是明初官营手工业工匠的服役规定(部分)这些规定
表2
时段 | 政府的服役规定 | |
明大祖时期 | 轮班匠人以三年为限,轮番到京城“(听工部安排)输作三月” | 除服役三个月外,其余时间不再服役,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劳动 |
明成祖时期 | 住坐匠人就地服役,每月为官府服务十天 | 外地匠人不必长途跋涉来京;每月服役外的时间,可自由生产手工业品出售 |
A.保证了工匠技艺传承 B.体现了劳动方式的改进
C.适应了商品经济要求 D.弘扬了勤劳致富的理念
6.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前,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结果顺天籍张廷泰中选。但在乾隆帝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便下旨对张廷泰漠视回避制严厉批判,并将其降职调往福建,还将审查御史等人一同论处。乾隆帝强调回避制旨在
A.规范官员选拔 B.学习明朝制度 C.维护君主专制 D.加强官员管理
7.据统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关税收额日益增长,从1855年的186万两增至1864年的787万两,占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的12%。到1894年,海关税入增至22528605两,30年间增长近3倍。这表明
A.海关税收已成为清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
C.外国资本刺激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D.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8.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孙文学说”,突出了考试院在文官制度中的地位,1921年,强调“君主时代可以不用考试,在共和时代考试则不可少”。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规定“凡候选及任命官员,无论中央与地方,皆须经中央考试、钦定资格者乃可”。这反映出
A.近代文官制度构想的完善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科举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D.考试制度得到广泛支持
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体上同苏联1936年宪法接近,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A.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体现人民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凸显民主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10.《四川省县域商业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明确提出,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陆续推进“村村通”的过程中,进一步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村村通”工程的建设
A.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B.凸显我国融入世界市场的决心
C.表明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推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11.古风时期(公元前15世纪初至前8世纪),希腊城市的基本轮廓已具雏形,随着城市防御工事的扩展,一度作为居民最后避难所的山巅城区成为祭祀中心;广场成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地区,公共建筑物环绕其四周,居民区和商业活动区则位于其附近地区。这说明古希腊
A.城市功能具有多样性 B.公民主张抑制工商业经济
C.城市结构缺乏整体性 D.城市发展受地理环境限制
12.某作物在世界的传播路径: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国家(6世纪)——欧洲(15世纪后)——锡兰岛(1658年)——爪哇(1690—1696年)——拉美(18世纪初)该作物的传播
A.对拉美和亚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催生了18世纪欧美社会生活的新习惯
D.是借助新航路探险传入了西亚
13.从格劳秀斯开始,几乎所有的国际法学者都把国际法主体锁定在欧洲国家这个范围——当时的国际法学术界普遍认为欧洲以外的民族和国家尚处在“野蛮状态”或“半野蛮状态”中。而1856年的巴黎会议却将土耳其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此举使得
A.国际法迈出了其走向世界性的第一步 B.土耳其成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C.国际法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手段 D.欧洲国家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14.表3所示为1811—1871年英国人口的职业分布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表3
农业 | 工商业 | 其他 | |
1811年 | 35% | 45% | 20% |
1841年 | 20% | 43% | 37% |
1871年 | 14% | 55% | 31% |
A.手工工场的兴盛 B.人们择业观的转变
C.农业经济的衰退 D.工业革命的影响
15.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参考中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想兑换黄金,必须先换成美元,再以固定价格35美元去兑换1盎司黄金。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变革
A.加速了世界贸易体系的瓦解 B.体现了美国经济优势的相对削弱
C.导致了美国金本位制的破产 D.宣告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彻底丧失
16.20世纪80年代初,荷兰的失业工人在两年内可以得到相当于工资的80%的津贴,以后还可以获得较低比率的福利支持费用。英国伦敦一家医院的32岁看守阿兰·马尔在失业的11个月里,每周所得的津贴比他的薪金还多8美元。这些福利政策
A.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B.反映了欧洲就业率的下降
C.说明英国经济发展优于荷兰 D.纵容了公民对国家的依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居住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土内的居民,凡年满16岁,不分男女、宗教、民族的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体规定如表4所示:
表4
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者(符合一项即可) | 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者 (符合一项即无) |
◎工农商及其他企业机关和组织的雇佣者、独立劳动 者和一切不剥削他人的劳 动者及他们的家属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海军、陆军、空军中服役的军人 ◎以上两种人民中现时不能工作或失业的人 | ◎剥削他人的劳动力者(包括富农在内) ◎靠土地、资本的盈利为生,而自己不劳动者 ◎商人资本家的代理人、中间人及买办 ◎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牧师、僧侣、道士、地理阴阳先生及一切以传教为职业的人 ◎国民党及其他反动政府下的警察、侦探、宪兵、官僚、军阀及参加反对工农利益的反动派 ◎神景病患者及经法庭判决有罪,而在犯罪期间者 |
——摘编自张秀芬、徐秀春、陈安丽《中国共产党建政史》
材料二
第四条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十六岁的,无男女、宗教、民
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犯下列各条之一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有卖国行为经法庭判决者。
◎经法庭判决有罪剥夺公权期限未满者。
◎犯神经病者,
◎一项人的家属。但其家属如系革命者不在此列。
——摘编自《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两者不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5:1936年不同经营面积的农户纯收入数据表(以四地177家农户为调查数据来源)
经营面积 | 户均纯收入/元 | 亩均纯收入/元 | 每劳动单位纯收入/元 |
5亩未满 | 122.659 | 30.912 | 50.051 |
5—10亩 | 174.243 | 23.551 | 66.691 |
10—15亩 | 251.573 | 21.065 | 77.407 |
15—20亩 | 372.934 | 22.269 | 87.680 |
20—25亩 | 397.193 | 17.596 | 103.880 |
25—30亩 | 563.780 | 21.240 | 129.562 |
30—35亩 | 535.235 | 16.264 | 125.446 |
35—40亩 | 517.680 | 13.916 | 97.089 |
40亩以上 | 736.175 | 13.007 | 120.290 |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中国逐渐形成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当时,大、中、小型机械已经进入农户家,农户主要经营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也开始进入农户的经营领域。从1979年以后,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人均占有土地状况大大改善;农户拥有先进机械的比例大大提高,传统生产工具占比不断降低。2009年至今,家庭经营性收入异军突起,进城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农户生产或经营方式都高度市场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余勇亮《农户经营方式转型研究——三大历史时点的比较与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36年农户经营面积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农户采用的主要耕作模式。(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后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早期的股份公司是今天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新组织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菜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那的地主,均将他们的储蓄投入股份公司。于是,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50年,美国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00家,占公司总数的0.1%,其资产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50.8%。到1968年,这样规模的大公司增加到2300家,占公司总数的0.2%,其资产竟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63.9%。1960年,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6家,到1971年就增加到289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公司有6家,到1970年增至15家,1971年又增至20家。
——摘编自任廷祚、王光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股份公司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大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中原与周边各民族之间形成了长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些交流和交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源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民族的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河南省新乡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A | C | B | C | C | D | A | B | D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答案 | A | C | A | D | B | D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相同:参选主体明确;选举具有民主性;选举服务于政权建设。(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前者具有显著的工农民主专政色彩,后者则体现了统一战线思想的影响。(2分)
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探索的需要。(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简评:顺应了时代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动员了广大的力量,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落实了人民民主,丰富了政权建设经验。(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答案】
(1)关系:随着经营面积的增加,户均纯收入和每劳动单位纯收入呈现增加趋势(户均纯收入与经营面积总体上呈正比),但亩均纯收入呈现递减趋势;小土地所有者单位面积收入更高;经营面积为25—35亩的农户单位劳动力经济效益较高。(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主要耕作模式:精耕细作。(2分)
(2)变化趋势:市场化、科技化程度逐渐提高。(2分)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发了农户生产积极性;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答案】
(1)特点:投资主体广泛;政府主导;借助殖民掠夺垄断对外贸易。(6分)
(2)原因:美国在二战中积累了大量资本;现代科技的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世界市场的拓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0.【答案】
示例
观点:古代西域地区各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与交融。(2分)
阐述: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一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中原的养蚕缫丝技术和冶铁技术等传入西域,西域的汗血宝马葡萄、苜蓿、胡桃、胡瓜、胡椒、胡萝卜等传入内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隋唐统治者注意保持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特别是唐朝建立后,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与交流,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胡人的服饰、饮食、歌舞等对唐代社会也影响很大。清代前期在西域设置伊犁将军,注意对西域的开发和管理,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与交融。(10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