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细则明确规定:缺题目扣2分,题目不当酌情扣分。
表面上看,这2分似乎无关大局,岂不知对阅卷老师判分的影响很大,试想,一个连题目都没有的作文,能好到哪里去?作文又怎么能做到扣题行文?而题目本身就偏题、离题的作文,甚至题目与要求写作的作文风马牛不相及,后面的作文内容又何必多么在意?
这一切都说明,小题目有大文章,轻忽不得。何况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并不给定具体的作文题目,只是提供大致范围而已,而且往往要求在材料(话题)提供的范围内“自拟标题”,所以作文的第一个字就要慎重对待,“一题不慎,满盘皆输”的教训历年都有。
阅卷老师判卷首先看的是作文标题是否符合题意。一个好的题目,往往是内容上的高度概括,它可以总领全文,带动各个部件运转;同时也可以调动阅卷人的接受意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相反,一个糟糕的题目、一个莫名其妙的题目,肯定会让阅卷老师摇头,因为题目而被直接打入三类、四类卷的作文比比皆是。题目是阅卷老师第一眼留意的地方,符合题意的题目同时也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是要具体、简洁、有新意,给文章增添动人的情趣,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第一眼就感到你理解了题意。
另外,我们也要设身处地替阅卷老师着想,尤其是一天上千份试卷批阅下来,人都会疲惫,太长的标题、千篇一律的标题都会令人厌烦,离题万里不知所云的题目会令人头晕……得分自然不会高。
面对作文标题需自拟的命题,考生如果漫不经心地拟一个题目敷衍过去,或者为图省事干脆就用话题词语或材料中的某个词语作为文章的题目,首先就失去了一个使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的机会,获取高分的机会当然大打折扣。
[典例指导]
有人将标题比作文章的眼睛,足见题目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拟写题目,看起来很简单,实则不轻松,容易陷入下面的误区。
[典例1] 题目过大,泛泛而谈
我们根据摄像原理可知,选择的角度越大,照片中人和景的细微处就越不清晰。反之,角度小就可把人、景、物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文拟题同样要从小角度、小切口入手。巧妙选择自己最熟悉、感触最深、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拟题,让读者看到题目,就知道你是从哪个侧面和角度入手写作的。做到“择其一点,不及其余”。
比如下面考试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每个人“各就各位”,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有人“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平民一样生活”;也有人像猪、像猫、像苦行僧一样生活。只是,每个人都需要选择,需要践行。
请以“像________一样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试题,从提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名人可以写,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也可以写,甚至宇宙万物都可以入文。但是从拟题角度来说,切入点越小越容易写出佳作。以《像________一样生活》这一半命题作文来说,《像古人一样生活》《像诗人一样生活》这类范围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显然,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典例2] 拟题俗套,重复雷同
一个好的标题应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激起阅读兴趣。然而不少考生在拟题时往往陷入俗套的境地,拟出的题目重复雷同,难以引发读者的兴趣。这种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比如:
请以“那时,我们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②立意自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真情实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面对这道半命题作文试题,大多数同学的题目拟为《那时,我们哭了》《那时,我们笑了》等,选择的材料也大多雷同重复,让人不忍卒读。不难看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拟题,岂不千篇一律?其实,我们尽可以在题目后半部分填上你感受深的内容,如《那时,我们多么震憾!》《那时,我们泪流满面》《那时,我们与死神在抗争》《那时,我们忘记了天荒地老》《那时,我们的心连在一起》《那时,我们的心近了》,等等。
[典例3] 缺乏文采,味如嚼蜡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色彩浓的文章常被视为精品而受人青睐,文采浓郁的题目更耐人寻味,魅力无穷。然而,不少学生拟题时却忽视了文采,让人读起来味如嚼蜡,苦不堪言。比如下面的题目:
中央电视台国庆节期间有关幸福的调查引发了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密码的热议。有人说,幸福的密码很简单,它就藏在平素点点滴滴的日子里;有人说,幸福的密码是两颗心的互相温暖;也有人说,幸福的密码是健康、付出、舍弃、简单、知足、爱和沟通;还有人认为,幸福的密码是包容的心态、休闲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
上述对幸福密码的解读引发你怎样的思考?青春年少的你对幸福有过怎样的体验?请以“幸福的密码”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感悟与认知,叙写你的体验或表达你的见解。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时,你脑中积累的与“幸福”相关的各类题目,可能会纷至沓来,竞相涌现。面对众多的生活积累,我们选择的题目既要切合主题,又要注重文采,我们可以借用、化用、套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流行歌词等生命力较强、影响力极大的句子,也可以恰当运用修辞,变抽象为具体,使文章闪现出一种生动、形象的光彩。比如,《幸福,心灵的家园》《吾心静处是归乡》,这样文采斐然的题目必定会让人眼睛一亮。
[典例4] 题目含混,不扣文体
现在作文多采用“三自”的原则,特别是不限文体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自选文体,即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爱好、才情选择最佳文体。应从以下方面考虑:1.这一话题最适合写哪种文体。2.自己适合发挥哪种文体。如擅长形象思维可写记叙文,擅长抽象思维可写议论文。感情细腻丰富,可以写散文;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可写童话、寓言或小说。3.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一、连贯、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情感积累和语言积累。文体一旦确定,就应拟一个与之相符的题目。
写记叙文可以用“记、见闻、故事”等字眼构思;写说明文题目中可用“简介、怎样、方法”;写议论文可在题目中用“谈、议、论、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拟定的题目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文体要求,不可含糊不清。
总之,好的标题要通俗易懂而不晦涩难解,简洁流畅而不繁冗板滞,新颖出奇而不平庸俗套。拟题时要精心构思,讲究艺术,切合文意,适合文体,为文章擦亮眼睛,让读者“一见钟情”。
文章的标题,有人称之为“文章的眉目”,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说明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扇窗户,可以透视文章内容的高下优劣。换言之,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定会让阅卷老师对它“一见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标题影响着考生的前途命运,也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