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试卷折大方块(试卷怎么折成大方块)

怎么用试卷折大方块(试卷怎么折成大方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10 07:37:44

用一颗真心,传作文真经。

大家好!进入六月中旬,全国各地的中考陆续拉开帷幕,作文考题相继揭晓。去年,我以安徽中考作文题写了一篇下水文,参加由中国文章学研究会、《新作文》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文章杯”中考语文“下水作文”比赛,有幸获得一等奖,作品也被收录在由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获奖文集。

如今,全国第三届“文章杯”中考语文“下水作文”比赛已开赛,我仍将选择安徽省的中考作文题写一篇下水文,以供大家交流,并请初中同行指教。

在写下水文之前,我以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怀旧篇”,回望那段难忘的岁月。之后再发布下水文。


【文题呈现】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入学时,老师一声“同学,你好!”的问候;百米冲刻时,同学们“加油!加油!”的呐喊;餐桌上,饭菜喷香可口;台灯下,纸笔沙沙作声;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间,金黄的麦浪……这些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我们不曾深思,其实往往蕴藏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文题解读】

安徽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都非常接地气,今年更是如此。

很多人觉得今年安徽中考作文“好写”。其实未必。这个题目好写,但是“写好”,写出彩却非易事。因为,要把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写出“不平淡”,往往更难。那么,如何理解这道作文题?如何把自己“体验和发现”到的“美好”写好呢?

首先,把准文体。作文题明确了记叙文这一文体。我们需要在动笔之前确定写哪些事,然后再下笔,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读懂材料。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留意导语中的第一段文字的前半部分,即排比句“入学时,老师一声“同学,你好!”的问候;百米冲刻时,同学们“加油!加油!”的呐喊;餐桌上,饭菜喷香可口;台灯下,纸笔沙沙作声;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间,金黄的麦浪……”。在选取习作素材时,不能只选取初三一年内的素材,而应把握好时间跨度,将选材范围扩大到整个初中三年,精心选材组材。当然了,这三年无需平均笔墨,这样就会不着重点。需要智慧取舍,合理安排段落。还可以对“……”打开思路,广泛选材。

最后,理清要点。在审题时不仅仅要关注“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这个句子,更要聚焦导语中“这些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我们不曾深思,其实往往蕴藏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这句话。两句相比较而言,“生活中的美好”更是题眼所在。我们要在确保审题严密的前提下,文章要有内涵,立意要新颖,要讲好初中美好生活的故事。


【下水示范】

我的初中生活

1988年7月,我从光明小学毕业,因光明村没有初中,需要到离家七八里地的新中村读初中。报名那天,母亲给我换上浆洗干净的竹布白衬衫和蓝布长裤。吃完蛋炒饭,我把军绿色的布包斜挎在肩头,跟着父亲前往新中初中报名,从此开启我的初中生活。(报名当天的着装甚至是早餐都记忆犹新,丝滑切题。)

校园

初中的校园不大,旧校舍呈“L”形,主要用作校长和老师们的办公室兼卧室。记忆中有些老师是住校老师,住得也很简陋,大多是外间办公,里间住宿。烧开水和做饭只能因陋就简,在走廊进行。

和旧校舍隔着操场相望的一排盖着红瓦的教室,比较新,我们的教室就在这一排新教室的一端。所有的校舍都是砖瓦结构的平房,和如今的气派的校园相比,显得寒酸。

初中母校早已撤并,也无影像资料,以此速写作品代替

不仅没有教学楼,教学设施也很是简陋。记忆中带着教具上课的只有几何老师(彼时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门,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带着大三角板或圆规,地理老师带着地球仪,物理、化学老师只是带上一些简陋的实验器材——学校没有实验室。此外,学校没有图书馆、食堂这些基础设施,甚至连最起码的围墙也没有。附近村民会赶着猪和牛,撵着鹅从学校边上走过。那些猪甚至会不知趣地排泄,水牛则在路过校园时引颈哞叫,大白鹅更是傲气十足地追赶路过的同学,胆小的同学赶紧避让,时常会引起一阵骚动。(不惜笔墨写校园的简陋,写出当时学习条件差。)

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住在学校附近的同学回家吃饭。而我们这些离家比较远,又是步行上学的同学,吃饭就成了一个问题。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会用保温桶带午饭,到了中午还可以吃上一口热饭菜。因为学校连热饭的地方也没有,只能带干粮。干粮因时而变,红薯熟了的时候带煮红薯、红薯干,寒假结束后带上糯米糖,更多的时候则是农家土灶的锅巴。那个年代,零食除了饼干,方便面都没有普及。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没到吃午饭的时候,肚子就可以“咕咕咕”地抗议。

说来大家或许不相信,学校连热水也没有,老师的喝水许是住校老师的煤球炉上烧的,自然满足不了全校学生。午饭后要喝水的话,需顺着一条弯曲的田埂到田冲里的一口水井去取水,洗净的瓷缸、铝制的饭盒都是盛水的工具,而像我们这些“干粮派”,只能在水井旁边的水坑里先洗净手,再趴在井沿边,用双手掬起水来喝。

农家土灶锅巴

在如此简陋的校园里,我度过了我的初中三年。那是一段肚子里没有油水,只有饥馑的岁月。然而,我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就放弃了学习,而是承载着各自家庭的希冀,奔着跳“农”门的目标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我们学校每年的升学率不输于县城几所初中,这是令家长们称道的。(用平实如话的语言述说初中生活的朴素。)

师者

老师们大多都已记忆模糊,依稀记得校长姓沈,教政治,是出了名的“押题王”。每年中考,除了大题,时事政治更是一押一个准。他用钢板刻蜡纸,再油印复习资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考试“宝典”。此外,教化学的大丁(大名叫丁伯文),教代数的小丁(大名叫丁伯武)。这对双胞胎人如其名,大丁温文尔雅,小丁令人生畏。

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教语文兼班主任的陈老师了。陈老师是邻村的,他惧内在我们附近几个村庄是出了名的,如果哪天他上课时脸上、胳膊上有抓痕,不用说,一定是他老婆的“杰作”。就是这样一个怕老婆的人却是个难得的语文天才,他不仅课上得好,更让人称道的是他可以“背”字典——任你说一个字,只要字典上有的,他可以指出在字典的哪一页。要是放在现在,完全可以参加电视台的“最强大脑”之类的节目。

他对我很关照,时常和我一起上学、放学,他曾推荐我参加学区的语文知识竞赛,我还因此得到人生中第一个“大奖”——一本百科全书,让我在课外读物匮乏年代可以沉浸书本之中;他对我很严格,在初二的第二学期,我一度学习不上心,放学后也不再及时回家,总是喜欢和那些不爱学习的人一起边走边玩,回到家天已擦黑。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现实狠狠地打脸,我的数学居然不及格!我内心陷入惶恐,但年少无知的我不敢面对家人,于是把试卷折成小方块,藏在我们家附近的窑厂的砖坯缝里,准备来个“瞒天过海”。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陈老师来我们家家访了!不用说,我的秘密被无情地戳穿了,被一贯慈爱的父亲用竹枝抽打,最后还得哭哭啼啼地摸着黑到窑厂找到那份给我带来打骂的试卷——我庆幸窑厂的工人没有发现。彼时的我虽然嘴上不敢再说什么,但心里却恨上了陈老师,恨他的“多此一举”,恨他的“借刀杀人”。但自从这次“藏卷”风波之后,我再也不敢懈怠,很快,成绩又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我读初三的时候,陈老师调到学区当教研员了。而我却没有一丝的快慰,尽是满心的愧疚与感激。(着重写语文老师,写他的专长和宽严相济。)

求学路

屈原《离骚》中有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初中三年,每天往返十余里路,宽处是可供小四轮拖拉机行驶的机耕路,窄处是仅够一人行走的田间小径(我们称之为“田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些泥分黑黄两种:黑色的易化,连续雨天就成了泥浆。黄色的有黏性,“热情”地依附于胶鞋或雨靴上,只能拖着很重的步伐走到学校,找一处石头,将鞋上的泥土刮去。我曾在《雨水情》一文中有过描述。

有两块田冲之间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河沟,沟沿长满杂草。这条河沟的源头是一个叫马屋水(音)的地方,灌溉农田。雨季的时候,河沟涨水,甚至漫过沟沿,我生来笨拙,不擅跑跳,数次跨河沟不成功,跌落水中,只能穿着湿哒哒的衣服在学校上一天课。傍晚回到家,母亲一边心疼地给我打洗澡水,一边责备父亲没有送我上学,接我放学。记忆中,后来如果连续下雨,父亲也会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可以做的搓麻绳、打一些农具、小件家具等),送我过河沟。而农村生活的艰难,父亲的勤劳,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写到。(求学的路,实在难行。)

如果说路况给我造成不小的麻烦,那么,光明、新中两村交界处的孙家(一个生产队的名字)则成了我精神上的烦恼。

每次上学、放学,孙家是必经之路,于我而言,有“两怕”,一是凶犬,二是顽童。那些可恶的看门狗看到生人经过(我一周走五天,按理也不算生人),总会狂吠不已,甚至要扑到人身上。好在这些恶犬都拴了绳索,只是在院落里狂吠罢了。说是“顽童”,好多是半大小子,那时候,孙家是出了名的“问题村”,打假是出了名的。而一些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在家的顽劣少年们,见到漂亮女生就吹口哨,看到我呢?往往就会唱他们自创的“歌”,大多是嘲笑我的身形,因为我读初中时,因为饭量渐长,家人也没有引起重视,还误以为“能吃是福”,读初中的我居然还有些婴儿肥。再加上我自小腼腆,甚至有些懦弱,每每路过孙家,总会担心那帮小子的突然现身,再来一番群嘲。(求学的路,还有恶犬和顽童。)

及至中考,记忆中那年中考,我第一次在县城住旅店,闷热的空气中夹杂着霉气的味道甚至到现在想起还是那般浓烈。当时,住在县城东门的一家旅社,我家的一位远房亲戚,我称她为表姑的,还时常对我的父母说:在餐厅吃饭时,别的孩子都抢着夹菜,而你家孩子只是闷着头往嘴里扒饭,真是老实得令人心疼。表姑还特意给我加了一大勺菜。后来,过了几年,表姑遭遇车祸丧生,而我也没有报答这一饭之恩。

小旅社早已拆迁,以此图代替

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中考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地考取了师范学校(那时候师范学校是第一批次录取,挑选的都是高分段的学生),结束了我的初中生活。(求学的路,以考取师范而告一段落。)

母校因师范学校改革,已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迎面建筑为逸夫楼


【写法感悟】

如何准确而巧妙地切题呢?需要在落笔之前有个大致的思路,具体来说:

1.内容上力求“实”:

在我构思时,初中生活随着记忆的洪流汩汩而出,这些融进血液里的记忆恍如昨日。内容上求真务实,对自己的初中生活进行真实记录。

2.结构上力求“巧”:

以“初中生活”为切入点和着墨点。分别以《校园》《师者》《求学路》为小标题串起初中生活中的难忘记忆。这种版块式构篇,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而三个小标题之间也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

3.表达上力求“真”: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校园是简陋的,交通是不便的,老师是清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是艰苦的,然而求知欲是强烈的,承载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人的希望,自觉践行“知识改变命运”。踏入读了三年的校园,虽很简陋,却是自己织梦的起点;那些或严厉或温和的老师是帮助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托举者,采用或详或略的构段方式,详写班主任陈老师和自己的故事,取材真实,情感真挚;求学之路,不仅仅是路况差,更是要经受那些对自己心灵造成伤害的事情,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读来真切。


【原创声明】文章系原创,转载须注明出处。图片源自网络。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