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隐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根据考试成绩,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管理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弊端
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大多是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绝对标准,如规定考试分数达到80分及以上为优秀,达到70分及以上为良好,达到60分及以上为及格,达不到60分为不及格。把平均得分作为评价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再如高考成绩如何,往往是看班级学生达到重点大学或者一般本科投档分数线的绝对人数有多少。
这种绝对的评价方法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首先是忽视了各班学生的基础,其次忽视了各次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其三对教师不公平。这种评价的结果挫伤了部分教师特别是担任所谓普通班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比值评估法
比值评估法是通过计算比值,并对比值进行跟踪,对比值的变化进行量度,给出定量的分值来评价教学实绩的方法。
三、采用比值评估的优越性
如果试题的难度小,各班的平均分上升,年级的平均分也上升,因此各班的比值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试题的难度大,各班的平均分下降,年级的平均分也下降,各班的比值仍然是相对稳定的。因此采用比值评估法可以克服因试题难易程度的变化,造成各班成绩的变化对评估的影响。
根据比值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出班级在全年级中相对位置的变化,如果比值有增长,说明该班在全年级中的相对位置有进步,说明教学有成效,反之,比值下降说明这个班在全级中的相对位置在下降,教学上可能存在问题,因此跟踪分析比值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进退,教师教学成绩的高低。
四、比值评估法的具体操作
1.比值可计算单科总比值、单科优等生比值、单科中等生比值和单科差生比值。
2.以年级单科前10%学生平均分作为优等生的参考值,50%的平均成绩作为中等生的平均成绩(不含前10%学生成绩),年级后10%学生平均成绩,以及年级单科平均成绩作为分母。
以班级单科前10%学生平均分作为优等生的参考值,50%的平均成绩作为中等生的平均成绩(不含前10%学生成绩),班级后10%学生平均成绩,以及班级单科平均成绩作为分子,计算比值。
3.计算公式:
单科总比值=班级单科平均成绩÷年级单科平均成绩
单科优等生比值=班级单科前10%学生平均成绩÷年级单科前10%学生平均成绩
单科中等生比值=班级单科前50%学生平均成绩÷年级单科前50%学生平均成绩
单科差生比值=班级单科后10%学生平均成绩÷年级单科后10%学生平均成绩
4.比值变化比较方法:
⑴计算全班比值的变化(ΔB1)
假定变化的比值为ΔB1,上学年期末各班单科的成绩的起始比值为B1,新学年(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值为B2,那么比值的计算公式为:ΔB1=B2-B1。
⑵计算优等生比值的变化(ΔB2)
全班新学年(期)考试成绩的前10%为优等生,这些优等生在上学年期末单科成绩的起始比值为B1,新学年(期)考试成绩的比值为B2,则ΔB2=B2-B1。
⑶计算中等生比值的变化(ΔB3)
全班新学年(期)期末考试成绩的前50%为中等生,这些中等生在上学年期末单科成绩的起始比值为B1,新学年(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值为B2,则ΔB3=B2-B1。
⑷计算差等生比值的变化(ΔB4)
全班新学年(期)期末考试成绩的前10%为中等生,这些中等生在上学年期末单科成绩的起始比值为B1,新学年(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值为B2,则ΔB4=B2-B1。
⑸计算教师教绩 ΔB=ΔB1×25%+ΔB2×25%+ΔB3×25%+ΔB4×25%
5.对比值的一些说明:
⑴没有底分的插读生、转学生、复读学生不参加评估。
⑵做好考试成绩的登记工作,各科均以考试成绩作为基础,计算出单科比值,分别作为B1。以后以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单科比值作为B2,进行计算。
⑶各教师所任班级的ΔB值的平均分为该教师的成绩分值。
⑷一学年评估二次,二次均于上学年末的成绩为底分。
⑸运算过程中ΔB值保留至小数点后四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