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试卷分析命题建议和意见(一年级数学试卷意见和建议怎么写)

一年级试卷分析命题建议和意见(一年级数学试卷意见和建议怎么写)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04 05:33:55

//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11分钟。您的关注与评论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修订原则的三个“导向”是什么?

1.坚持目标导向。

2.坚持问题导向。

3.坚持创新导向。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

1.完善了培养目标。

2.优化了课程设置。

3.细化了实施要求。

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课程标准的变化体现在哪五个方面?

一是强化了育人导向。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部结构。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四、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哪些方面打下基础?

1.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3.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包括哪几条?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六、核心素养的定义是什么?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七、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哪四个方面?

1.文化自信;

2.语言运用;

3.思维能力;

4.审美创造。

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什么?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3.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4.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课程目标的学段要求中每个学段分为哪几个部分?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与鉴赏;

3.表达与交流;

4.梳理与探究。

十、在落实学段要求的四项基本要求时,还要注重和体会什么?

1.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

3.体会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

十一、课程内容的主题有哪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革命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

十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哪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

1.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2.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3.第三层:“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十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主要载体有哪些?

1.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

2.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

3.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

4.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十四、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内容有哪些?

1.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

2.阅读、朗诵优秀的儿歌集,感受儿歌的韵味和童趣;

3.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

十五、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要旨是什么?

1.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2.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

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十六、什么是学业质量?

答,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十七、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什么?

1.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2.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十八、思辩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旨是什么?

1.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2.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3.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十九、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要旨是什么?

1.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

2.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二十、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分别指什么?

1.日常生活;

2.文学体验:

3.跨学科学习。

二十一、教学建议具体是指哪四点?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二十二、学业质量内涵表述中对哪些语文实践活动整合?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与鉴赏;

3.表达与交流;

4.梳理与探究。

二十三、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

1.过程性评价原则;

2.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3.作业评价建议;

4.阶段性评价建议。

二十四、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1.通过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检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2.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依据。

3.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二十五、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包括哪几个部分?

1.命题原则;

2.命题规划;

3.命题要求。

二十六、如何依据课改理念,实施培训内容?

1.教师培训要从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总体方向和要求出发,明晰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价值;

2.要强调语文课程的素养导向和育人价值,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业质量等部分的内在联系;

3.要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以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态的变革推动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

4.要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知识和新业态,增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

二十七、教师如何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1.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2.要积极参加培训和研修活动,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3.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提高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4.要主动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十八、学会汉语拼音,具体指学会什么?

1.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二十九、关于写字,四个学段哪一个方面要求是一样的?毛笔是从哪个学段开始学习的?哪个学段开始学习行楷?

1. 要求一样的是: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当然表述方面体现了一个由学习到掌握的过程,所以表述上还是由细微差别的。

2. 毛笔是从第二学段开始学习的。

3. 行楷是从第四学段开始学写的。

三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包括哪几条?

1.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 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 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十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注意什么?

1.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

2. 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

3. 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4. 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

5. 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三十二、跨学科学习如何进行评价?

1. 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

2. 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

3. 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 评价以鼓励为主,既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三十三、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如何设计作业?

1. 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

2. 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除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外,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3. 随着学段升高,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

4. 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三十四、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1. 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

2. 过程性评价应统筹安排评价内容。

3. 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

4. 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

5. 过程性评价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

三十五、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命题情境可以从哪些角度设置?

1. 日常生活角度;

2. 文学体验角度;

3. 跨学科学习角度;

4. 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

三十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哪些资源?

1. 纸质资源;

2. 数字资源;

3. 日常生活资源;

4.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5. 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重要问题、学业成果等显性资源;

6. 师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隐性资源。

来源∣编审∣师道研习

声明∣本文章内容为取材于网络。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