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古代科举制是普通人进入上层的最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发明。尽管科举制有很多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让很多普通人改变了自身的命运。科举考试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过独木桥,能成为状元更是凤毛麟角。
据史书记载,在科举制的1300多年中,目前可以查阅得到文武状元共有770多人。然而,目前大陆能看到的状元殿试答卷只有一份,它就是收藏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明朝万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要知道古代状元殿试答卷是国家机密,根本不可能会流落民间,这份状元答卷是怎样从宫内流出来的,已经成为一个难解之谜。赵秉忠,字季卿,号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赵秉忠天资聪慧,从小就相邻视为神童,24岁中了举人,25岁时进京参加殿试,一举成为状元,这年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这份殿试答卷于1983年在青州市被发现,当时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彬无偿捐献国家的。这份状元殿试答卷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且不说它是大陆唯一一份(台北故宫有几份清朝状元答卷),无论从书法水平、行文特点,都是顶尖水平。
正如很多网友评价的那样,“这份状元答卷,会令如今的书法家、高考状元们都会汗颜,字迹比印刷体还要漂亮”、“状元字迹看着真舒服”、“状元果然名不虚传。”
大家要注意,这份殿试状元答卷是在限定时间里写出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份保存完好的状元卷为19折页,全部摊开后长共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
卷首顶天朱写着“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下侧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之后为答卷正文,共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有 2460字。这份答卷是赵秉忠按照当时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要求考生一天时间内交卷。显然,这份答卷是希望考生能对皇帝执政和国家重大政策给出自己的看法,可理解为时事评论。
有人表示,赵秉忠殿试状元答卷“真迹”并不是他自己写的,因为从宋朝开始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就实行了糊名誊录制度。通俗就说,就说考生上交答卷后,会有誊录人员重新誊写一遍。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是,殿试答卷是不需要这样的。
赵秉忠在答卷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能否强盛,君王应带头克服懒惰作风,振奋精神,奋发努力,为臣民树立榜样,再补以法治,整顿吏治,严惩腐败,管理人民,使天下安居乐业。”
最后插一句,青州博物馆在山东以及全国享受盛名,它是中国县级博物馆中规模最大、收藏文物最多、门类最全。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收藏了大陆唯一的状元殿试答卷真迹。
参考资料:《赵秉忠殿试状元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