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傅,麻烦开一下会议室的门!”“李师傅,我要印的资料放在你桌子上了,麻烦你帮我印一下嘛!”“李师傅,底楼跳闸了,麻烦你去看看哈!”“李师傅,你又在浇花呀?”在成都市双流区胜利中学校园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被老师们称为李师傅的这个人名叫李焕光,今年58岁,是胜利中学后勤处的一名职工。
为何一字不识,仍能顶替父亲到学校上班?
尽管身在校园,但李焕光和我们想象中的老师完全不同,因为他几乎一字不识。教师黄胜告诉记者,李师傅的父亲原来是老师,但由于历史原因,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读书,所以李师傅当年就没有上成学,到现在还一字不识。
改革开放之后,李焕光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已经20岁的他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好时光,依然一字不识。于是,为了弥补自己当年的错误决定,李焕光的父亲向学校争取,让李焕光顶替他政策性招工录用。黄胜说:“就是我们过去说的顶班,儿子顶替父亲上班,但李师傅不识字,肯定不能像他父亲一样教书育人,于是就到了学校后勤处当了一名工人。”
30多年兢兢业业……
李师傅这一干就是30多年,从最初学校食堂的厨师,到学校的门卫,再到如今的学校誊印员。李焕光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努力付出,他说:“我没有文化,得到这份工作完全是沾政策的光,所以我一定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学校。”
2009年,由于学校的需要,李焕光的工作岗位从保安科调整到文印室,主要负责全校各类资料、试卷的印制。刚开始,他心里还有一丝顾虑:自己不识字,印资料、试卷都是事关学校教育教学的大事,生怕做不好。
但很快他就转变了想法:既然学校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他就必须要干好。教务处主任朱福桥说:“尽管李师傅不识字,但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我记得当时只花了几天时间,他就把学校的油墨速印机的操作完全掌握了。”
尴尬!刚学会的技能却面临淘汰……
就在李焕光为很快适应新工作开心的时候,油墨速印机却被淘汰了,学校配置了速印一体机,新的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朱福桥说:“这个机器上面的按键很多,而且有很多还是英文,李师傅一个字不识,当时的年龄也比较大了,五十多岁了,所以我们都非常担心,他能不能学会?!”
就在大家都为李焕光捏着一把汗的时候,他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德育处主任何成龙说:“当时他不但一遍又一遍地向安装师傅请教操作方法,一有空还把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喊到誊印室,让老师们教他。他不认识字,就把字母和按键标上他自己能够理解的符号,然后一遍遍地熟悉,直到全部记住为止。”
教务处主任朱福桥说:“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全掌握了使用方法和简单的维修技能,而且从事这项工作8年多来,他誊印的东西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敬业、热情、不计报酬,这就是李焕光……
让同事们感慨的不仅是李焕光的勤奋,他处处为大家着想的精神尤其让人感动。这些年来,每次印完资料,他都会按班级人数分得整整齐齐,再亲自送到老师们的办公桌上。教师彭华兰说:“李师傅经常都说,他把卷子和资料整好了,就可以帮我们节约时间,这样呢,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教学生。”
在胜利中学,李焕光是出了名的勤快、质朴,敬业、热情是他最本真的品质。学校水龙头漏水,他担心浪费水,就去换龙头;办公室里灯不亮,他就去换灯管;为了给学校节约资金,他自己动手更换排水管道;下水道堵了他去疏通;洗漱台的水盆烂了他去修补;校园里的花草从修枝、施肥到病虫防治都是他主动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打理。朱福桥说:“不管分内分外的事情,李师傅只要看到了,能做的他就会主动去做,而且他从来不计报酬。”
就这样,李焕光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以校为家,用自己平凡的工作塑造了基层普通劳动者的高大形象。李焕光说:“人一定要知道感恩,是学校给了我这份工作,所以学校就像我的家一样,学校的事只要我能做,就该去做,并且把它做好。”朱福桥说:“不管哪个岗位他都是尽心尽力,干得十分出色,真正为学校的教职工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来源:双流电视台全媒体记者 曾兢、唐瑞奇 编辑:罗斯 审核:孙建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