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参加工作第一年,孙光映老师交给了一个布包袋。
打开一看,是一块长方形木板中间镂空镶嵌着一块有着规则条纹钢板,一支塑料笔杆钉尖的铁笔,一卷很薄但柔韧透光很强的方格腊纸。
孙老师说,这是老师刻试卷的行头装备,也是他作为送给我结对拜师的礼物。
钢板
铁笔
腊纸
在那个刀耕火种的教育年代,给学生制卷,批量练习,就靠这一套装备了。
孙老师的字很有特点,有着老一辈人打小功力深厚的练字功底,受他的影响,也在他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将腊纸铺在钢板上,用铁笔力道适中,剔除腊纸上的油腊层,实现了刻字。
垫着钢板刻腊纸是一个技术活,力用大了,腊纸会被戳破; 劲小了,剔除不了腊层,又没法刻出字迹。而这一切就都会影响最终油印的效果。
油印机
等到腊纸刻好后,就要上油印机了。我们从战/争年代就看到了油印的操作。在九十年代的学校,仍然有着推拉式油印机印制试卷。将腊纸装在油印机上,正面刷上油墨,空白纸在下方,用压轴来回推拉一次,油墨透过腊纸剔除油腊的间隙,印在纸上,就成了一份墨香扑鼻的试卷。
掀起印好的试卷,周而复始,直到最终的大功告成。王洪国老师是一位油印高手,操作行云流水,试卷印完后,手上没有沾一点油墨,不像我们这些粗手,一套下来,早已污迹遍身。
后来推拉式油印机升级为摇式滚筒印刷,操作起来也更加轻松,王老师左手食指戴着橡胶指套熟练翻页送纸,右手握住摇把,机器匀速转动,一张张试卷轻轻铺陈,从空白到字迹生动其上。
手摇式油印机
从最初的单薄腊纸,后来有了打字腊纸的出现。相比前者,后者在刻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上圆珠笔,也不用垫在钢板上,操作性也更简单。出现刻破或不显字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
时代发展很快,电脑进入校园,辅以针式打印机进入校园,我们从铁笔刻印,发展到了电脑排版的打字腊纸。蓝色的打字腊纸,加上电脑打字,再用手摇油印机印刷,一切都变得轻松许多。
油印的试卷
油印试卷是很多人的青春回忆。当还飘着墨香的试卷发到手上的时候,往往会在我们的手上,衣服上留下太多的印迹。所以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会提前把试卷印好,等到油墨干后,整个试卷也就格外地干净整洁。
我的老师,孙光映因劳累,还未到退休年龄,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音容笑貌,以及教会刻钢板的那一幕一幕,时常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如今,王洪国老师也已经退休两年了,学校早已没有油印工种了,全部换成了激光打印机,一体化印刷机连上电脑,每分钟40份的印刷,也标明这个时代,教育发展的速度。
自动化印刷一体机
技术更先进,印刷也更快。而现在想想,刻腊纸油印试卷的技能,其实是我们从一名教坛新人慢慢成长的宝贵经历。当年为了刻好一份腊纸,没有现在的删除功能,也没有改正液,于是在铁笔下笔之前,不仅仅要提前酝酿好力度,还要看准每一个位置,想好每一个即将成型的字符。每一道题都是精挑细选,每一笔都是浸入心血,每一套试题都是教师匠心之作。
快速打印的时代,我们制卷更方便,也更快捷了。在剪切和粘贴之间,你只需要多动几次鼠标右键,试卷就会很快成型。于是制卷也变得更加随意化,反正不需要像我们当年那样刻一张腊纸需要大半天的功夫,这也是“题海战术”的根源之一,是否更少了一些用心?
当年,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试卷字迹,是老师的手迹,因此我们在刻腊纸的时候,分外认真仔细。过了这么多年,我一直珍藏着蔡德连老师那一手魏碑字体的试卷精品。当年捧着这样的试卷,有一种赏心悦目,也有一种崇敬之情。
于是我想到了,当年读广水师范,老师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三笔字”的训练,强调“字如其人”,那不正是师者在学生面前的第一印象吗?不正是师者的学识、底蕴的生动示范吗?老一辈教育人,他们用简陋的教学设备,看似笨拙的操作,却在传承着千百年来,教育者所应该坚守的操守。
如今,我们感叹,一手好字让电脑废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不会让你不好意思亮相的粉笔字出丑,键盘敲击下的教案、试卷甚至学生操作评说,到处都是印刷体,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又何不是某种精神的遗忘与缺失,那就是静心、修心。
2022年中考成绩出炉后,安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请书法功底好的老师们,来书写学生的录取通知书。这不仅仅缘于某种情怀,更是对于师者、学生最好的示范。很多家长和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录取通知书如同一份精美的艺术品,可以看到老师们的高素质,高水平,也对学校充满着希望,对自己有着更大的信心。
电子白板
教育信息化潮流不可阻挡,我们有了更为先进的教育装备和教育教学手段,我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坚定拥趸,积极学习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但自春秋战国之时传承下来的教之道、学之道,其实永远不会过时,真正的教育应该关注价值、精神、人性,更应该坚守。怀念过往,其实并不是要开历史的倒车,而是当年垫着钢板用铁笔刻腊纸,油印试卷的那种情怀和精神,需要我们在浮躁的教育环境下,去深思。
钢板铁笔
我有一个梦想,寻找老式的油印机,钢板、铁笔,以及老式的光学投影机、投影片等那些陪伴我们教育青春的老式装备,在某一所乡村学校,开辟一间教室陈列室。不仅仅是一种怀念和记录,更是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之中,让我们不忘教育的初心,不忘亘古不变的师者之道,这些,永远也不会过时,更需要一代一代,接力传承。
,怀念孙光映老师、肖大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