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大概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经历过油印各类试卷或者小报的事,至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很多的印刷品还都是用蜡纸制版印刷的。我因为家庭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关系,可以说亲身经历了我国印刷从最原始的手工刻蜡板直到激光照排的全过程。
在我上小学之前,就开始接触到手工刻蜡板。那时候妈妈当老师,做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要写一笔漂亮的仿宋体字,以便给学生们印试卷或者各类练习题。妈妈那时下班回家时经常会在包里带着刻蜡板的全部工具,晚上自己趴在桌上刻蜡板的时候我就会静静地在旁边看着,时间长了以后,我对这些东西自然就变得相当熟悉了。有时候我会跟妈妈到学校里玩,也会站在办公室里看着妈妈和同事们一起用油印机印卷子,这时候我还会跟在旁边打个下手。文革时期,一般的单位里的油印设备还只是上面这种普通的手工油印机,要印刷各种材料都要手工刻蜡板。那个时候要比今天更注重宣传,所以各单位里的宣传材料格外多,这些材料都是靠手工印刷机一张一张印出来的,这个活又细致又辛苦,不过那时的人们乐此不疲。
还是说说刻蜡板、印材料的具体过程吧。先说刻蜡板的材料,这里主要有三种东西,即蜡纸、钢板和铁笔。先说蜡纸,这是一种很薄的纸,薄得几乎透明,上面印满了小方格,正面均匀地涂着一层蜡。这种纸非常脆弱,以至于我总担心会不小心就把纸弄破。钢板是一块大约长有三十厘米左右,宽有七八厘米左右的一块钢板,钢板上刻有浅浅密密的斜纹,外面有一个宽边的木框。至于铁笔就比较简单了,其实就是把一根钢针装在木制的笔杆里,用以取代正常钢笔尖的“笔”。
刻蜡板的时候要全神贯注,而且要事先对整体布局有一个大致的估算,也就是在一张卷子上要写多少字,间距大小如何,等等。因为蜡纸上有小方格,所以有助于刻蜡板的人把字写得整齐。刻蜡板在我看来绝对是一项技术活,铁笔在蜡纸上刻字的时候,蜡纸要与钢板上的斜纹恰到好处地对准,书写的时候力道要拿捏得非常准确,太轻了刻不透蜡纸,太重了又容易把蜡纸刻破了。随着铁笔在蜡纸上的划动,蜡纸上会出现白色的蜡屑,需要一边刻一边轻轻吹去。而且,对于刻蜡板的人来说,必须要自始至终全神贯注,越是到后面越要小心谨慎,否则一旦前功尽弃那可是欲哭无泪。有的时候一旦出现一处错漏,就需要划一根火柴点着后吹灭,然后趁着火柴头上的热气,把刻错了的地方的蜡纸重新熔化后盖住,待蜡干了之后重写。不过这时候的重写更要加倍小心,因为这一块地方的蜡纸已经变得更薄更脆弱了,稍不留神就会彻底把纸弄破了。
妈妈是刻蜡板的高手,这里主要还是当了多年教师的经验使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妈妈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正楷字,一点不夸张地说,每个字几乎都是可以媲美正式印刷品的精品,既工整又漂亮。而且,妈妈刻蜡板可能是经验丰富的原因,每次都是胸有成竹,基本上一气呵成,字距行距都算得非常准,会让整个卷面看上去非常舒展,而且中间极少出现错漏。
这种刻好的蜡板就是后面印刷的底板,印刷机其实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子,盒子的一侧里装着印刷机的边框和一个可以固定蜡板的丝网框子,这个丝网框子与印刷机边框用一个合叶铰接在一起,盒子的另一侧是盖子,这个盖子同时也兼做油墨滚筒调制油墨的地方。要印刷的时候一般是两个人配合,一个人负责推油墨滚筒,另一个人负责在印刷机里放进和取出纸张。我小的时候跟着大人印学校里的习题和试卷时,主要就是帮着取纸张。使用这种印刷机之所以需要两个人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操作的话,这个人的右手要拿着油墨滚筒调制油墨,然后把油墨在右手边的盒盖里均匀地沾到滚筒上,左手要抬起和放下装着蜡板的丝网框,这样以来两只手上都有可能沾上油墨,所以必须找一个手上不沾油墨的人负责送纸取纸。
用油墨滚筒印卷子同样也是一个技术活。头一条就是右手的油墨滚筒上沾的油墨是否能够做到均匀,如果沾得不均匀,印出来的东西肯定会“花”了。第二条就是左手抬放丝网框的力度和速度要恰到好处,如果抬放得过急的话,很容易导致固定在丝网上的蜡板出现褶皱,这样一来,一张蜡板印不了几张就会废掉。第三条是右手的油墨滚筒在丝网框上滚动时的力度和速度,这会决定两个内容,一是如果弄不好会由于力度太大导致蜡板位移,把底下的纸印得字迹模糊,二是如果力度和速度掌握不好,同样也会让蜡板褶皱。我跟着妈妈去学校里在印卷子时打下手,妈妈从来都是让我帮助取纸,我出于好奇,多次想直接动手用一下油墨滚筒,但妈妈始终不让,估计也是怕我把辛辛苦苦刻出来的蜡板弄坏了。不过,哥哥去学校的时候妈妈就让他直接上手用油墨滚筒印刷,所以我只有羡慕的份,这一生也没有用过这种油墨滚筒。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隔壁的邻居,也是我的小学同学的父亲成为了最早的一批个体工商业户,他们家里开办了一个小印刷所,也就是在他的家里,我第一次见到那种带有上千个汉字字盘的中文打字机和标准的英文打字机,以及手摇式印刷机。到了我在八十年代工作后,开始接触到铅字印刷以及四通打字机,到了1990年我正式“换笔”,开始使用“286”电脑,以后又见识到激光照排机,这样一步步看着我们的印刷技术从原始走向了现代。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