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批改作业卷子二年级下册(老师批改试卷期末考二年级下册)

老师批改作业卷子二年级下册(老师批改试卷期末考二年级下册)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01 20:25:59

曾老师给我改作业

——桂子山语丝之七十六

最近翻检地下室,找出三十年多前读硕士时留存的部分手稿,觉得还有些意思。那时候,没有电脑打字,都是手写稿。老师批改过的作业也没有像今天这样非得“雁过留痕”,“痕迹管理”,放到院系存档等待各种检查,各种评估。作业一般是将成绩由教学秘书登记后,原件就还给学生自己保存了。手头有多份课程作业的稿子,还有老师另外布置或自己主动写的小文章,上面都有导师曾祖荫老师给的分数,写的批语,重读旧文残稿有如故友相逢,倍感亲切;老师的关爱、教诲,仿佛就在昨天。

1986年7月,曾老师的专著《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由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湖北大学《中学语文》主编是曾师好友,说是可以在杂志上介绍一下这本新作。曾老师就嘱我写点简短的评介文字。我很快写成《艺术欣赏的窗口——评介<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大约一千六七百字。写作时,我感到意犹未尽,就另写一篇更长一点的正规书评《吹尽狂沙始到金——读<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这篇自然深入一些,字数则有将近四千字。两篇文章交给曾老师后,老师在11月4日作了批阅:

两篇评介文章很好,各有特色。我只是去掉了一些对本书的形容词,其它一依原作。请抄正。《艺术欣赏的窗口》一文,拟投《中学语文》,抄正后请交我转该(刊)主编。《吹尽狂沙始到金》一文,很有理论深度,可投理论性较强的刊物,但必须指出本书不足之处,如《读书》、《文史知识》等等。投何刊物?请酌定。

《艺术欣赏的窗口》一文,可稍快一点弄好。

这段批语曾老师是专门写在一张纸上的。在《吹尽狂沙始到金》一文手稿上方(首页天头),曾老师专门另加了批语:“此文站得很高,表现了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新颖见解,虽系评论,但有理论深度。作为评论发表,还必须指出本书的不足之处。”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曾祖荫著

曾老师“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教学生向来以鼓励为主,无论见面谈话,还是文字批阅,总是对学生勖勉有加,从不疾言厉色地批评训斥。他那带着浓厚湘音的普通话(俗称“地普”),不急不徐,总是略带幽默,要言不烦,点到为止。上述两文中“简介”那篇,发表在《中学语文》1987年第4期。而《吹尽狂沙始到金》一文则刊发于内部刊物《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1987年第1期。我校研究生学报当时虽是内部发行,但质量和影响都很不错。书评刊出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1987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了。这一方面反映了曾师的学术眼光,同时也可看出那时候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认文不认人、认文不认刊的难能可贵。这是我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首秀”,当时着实高兴了好几天。

曾老师批改作业,有时候除了给分数,另外还写两句评语。如1987年5月8日在我交的作业《通变范畴的萌芽和形成》一文上,评语是“有事实,有分析,线索分明”,成绩是92分。而在同年9月我交的另一篇课程论文《关于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思考》上,曾师只是给了95分的成绩,未下批语。此文后来也公开发表了,教授现代文学的黄曼君老师有一次找我要这篇文章看看,说是他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他是从曾老师那里知道我写过这篇文章的。

八十年代读研,并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似乎发表文章也不像今天这样困难,整体上也不这样“内卷”。曾老师看到我作业中有他比较满意的,还是鼓励我积极投稿。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课的作业《文质论的历史演变》(没有标注写作和批阅时间),曾老师也给了95分的高分,同时给了批语:

作为文章:

第一二部分很好。

第三部分是否再一分为二,因为王夫之的文质观已有了新的特色!

全文应尽量围绕对艺术的特征的认识而展开,这样所有的材料就活了。

精炼为9千字左右,投稿!

这篇文章按老师要求做了修改,后来得以公开发表。仔细盘点一下,读研期间的课程论文,还有平时练笔写的一些小文章,当时或毕业后大都陆续发表了。这与曾老师的指导有方大有关系。

硕士期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业”自然是学位论文。我当时选择王夫之美学思想为题时,曾老师说是“啃硬骨头”。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就没有太多顾虑地去“啃”了。记得论文初稿写了5万多字,最后定稿压缩到3万多字。手头的第二稿比较完整,标明有41700字,装订为好几本;上面倒是保留有曾老师或详或略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论文第一本为“引言”,曾老师批了两个字:可以。第二本是论文的第一部分“对立统一的矛盾学说及其美学意义”,老师的批语强调了结构调整等问题:

此篇结构似应调整:

1. 言、象、意、道似应放在(二)内论述,以说明矛盾方法与唯物主义之关系。

2. 第(三)讲王氏艺术辩证法的美学意义,似应概括为:(1)艺术与生活的辩证法(己与物),感兴。(2)艺术范畴的辩证法,如文与质。不是专论文与质,而是概括他的范畴的辩证法特色。要概括。

这里,说是篇章结构,其实曾老师对内容方面的修改提出的意见比较具体、深入而中肯。但说得简单明了,表达时又很谦虚,总是用“似应”之类的词汇,建议常以商量的口吻说出来。对论文第二部分“有机整体的运思方式及其美学意义”,曾老师给了总的评价:“有创见,条理亦大体清楚。后部略偏。”同时,又给了更细致的分析和建议:

此篇甚好。请注意:

1. 气,既是指艺术反映的现实(王夫之对气的理解,从哲学上说是物质的),又是指艺术美的标志(生气)。作为艺术美的生气,与作为物质的气已有所不同,在论述中不可混淆。

2. 顿悟是一种直觉,但一般的直觉又不能简单等同于佛家的顿悟。顿悟强调完整地把握“真实”是对的。

作为“因明论”的“现量”在排斥理性上与顿悟相似,但如要与顿悟等同,仍缺乏根据。

这几个概念关系请再考虑一下。再查一下王氏原著:(1)看王氏是否继承了顿悟说。(2)看王氏对“现量”的理解是侧重在哪方面。

王夫之美学思想涉及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多个方面,比较复杂和艰涩。曾老师出版《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之后,正在研究佛教与美学之关系,写作《中国佛教与美学》书稿。因此,对我论文中涉及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十分精到的意见和建议。

曾老师改作业重在整体评价,宏观引导,但对学位论文也偶用夹批,随文写出点滴意见。比如在我谈王夫之“顿悟”说一节,老师批语:“顿悟要证明一下,不然太突然,后文无据。”在论文“崇尚自然天成”小节旁,曾师留有“即全与粹是有机的”字样。在“标举‘一笔说’”小节,曾老师旁批:“一笔与全粹的关系,是对有机体论述的深化。”在谈及“追求含蓄蕴籍”部分,老师写了如下批语:“含蓄实际上是全与粹的特殊表现形式,特殊的辩证统一——通过艺术形式。”诸如此类的简短评语,往往一语中的,常给我点铁成金之感。对论文第三部分“‘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模式及其美学意义”,曾师基本认可,但提出“(一)题对历史的叙述应简要”。

对我学位论文的批改,曾师应该还有一些文字;我的其他文章,老师也另有过点拨,这里就不再赘述。

曾老师“怎样做导师”,给了我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但比起当年业师对我的悉心指导,我常常对研究生们抱有愧疚之感。虽然一直努力在做一个好导师,但由于能力、学识、水平所限,也由于研究生培养数量的急剧扩大,个人所带硕士博士较多,在具体指导上常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转眼,将近40年过去了,曾师也从盛年进入耄耋之年。过不多久,老师就要满91岁了,祝愿既是仁者、又是智者的我导健康长寿。

曾祖荫

2024年7月5日

书籍推荐

范军,湖北省荆门市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传播学博士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商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社长、董事长,华大鸿图文化事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等。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会副会长,韬奋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小学学校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北省编辑学会副会长等。

出版个人论著有《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中国出版文化史论稿》《出版文化散论》《中国古代诗歌编辑专题研究》《中国共产党出版史研究综论》《文化软实力“力”从何来》《中国现代书业广告二十家》《岁月书痕》《苏东坡的人生哲学》等;合著有《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专题研究》《历代笔记小品》;主编有《中外大学出版史论》《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研究》《崇文书局及晚清官书局研究论集》;另有散文随笔集《桂子山语丝》《桂子山夜话》《桂子山随笔》行世。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论文5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二次文献转载、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武汉市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论文奖等。个人获得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首届湖北出版政府(人物)奖、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大学出版社首届高校出版人物奖等荣誉,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五个一批”人才、第二届“湖北文化名家”、国家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

【责任编辑:秦雅婕】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众号的所有内容,均为原创。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