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手上拿着一张试卷,快速地跑到妈妈身边,高兴地说:“妈妈,我数学考了100分。”女孩的妈妈快速地扫过试卷,说道:“这次考试题目简单吧?要不你能考100分,估计是撞大运了。”女孩神采奕奕的脸上立马布满了阴云,悻悻地跟在妈妈身后离开了。
望着女孩的背影,我有些心疼她,或许这位妈妈这样说是怕女儿骄傲,故意给他一点压力,却不知这样做会让孩子丢掉一样最高贵的东西——自信。
孩子自信与否,取决于你对他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他是不是自信的,主要取决于父母、老师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他,如果父母、老师经常用积极地态度对待他,他就是自信的,相反,他就会变得自卑。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心理学实验相佐证的。
美国一个教育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级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的学生班级当作成绩较差的班级来教。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原来成绩相差很远的两个班级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得很少。
其原因就在于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专家告诉教差班学生的老师这是一个优秀的班级,所以,老师对这些学生持鼓励的态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优秀班级的老师以为这是个差班,导致老师对学生持有怀疑的态度,从而使学生的信心受挫,从而转变了学习态度,影响了学习成绩。
中国有一句古话“相由心生,相随心灭”,这并不是封建迷信,心理学家指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带来的感受会成为一种主观体验,而每一种主观体验都与情绪息息相关,并通过面部表情呈现出内心的真实状态,比如内心喜乐的人一定会喜上眉梢,内心苦闷的人会眉头紧锁,内心充满仇恨的人,其面目一定会狰狞可怕。
对于孩子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如果父母都能用一种积极地、平静地心态来对待,那么,父母在面对孩子时,表情一定是温柔可亲的,而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久而久之,我们看待问题的积极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能够以一种平和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得失,他们的脸上也会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提高孩子的自信,就是培养一种习得性行为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想一想你的这个习惯保持了多少年了?你有没有觉得累呢?当然不会,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同样的道理,培养孩子的自信,我们也要让他把自信当成一种习惯。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术语——习得性,习得性就是人或者生物在后天生活中由学习获得的心理特性,比如获得新知识,掌握驾车的技巧、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孩子的习得性行为往往与父母的言行有关。
我们回过头来,说一说女孩考试考100分这件事,妈妈看到试卷后,马上认为女儿考100分,是因为试卷太简单了,孩子才走运考满分。这种说法忽视了女孩的努力,也就是忽视了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内在原因,而是把它归结于外界因素——试卷太简单了。
当孩子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她便会认为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不在于我是否努力,而是要看试卷是不是太简单了,或者别人都发挥失常等外界因素,这种思维模式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命运是不可控的,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那么,下一次她在取得成功时,就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跟自己能力没有关系。
我们再来想一想,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你又是怎么训斥孩子的呢?“谁让你平时不好好学习啊?”“你又笨又懒,能取得好成绩吗”“让你好好复习,你就是不复习,你的成绩都让人无法直视!”孩子成绩不好,我们就把原因归结于孩子自己,而不考虑外部因素,比如考题是不是太难了。
看来,孩子要取悦家长也是蛮难的一件事,考好了是因为题目简单,考砸了是因为孩子又懒又笨。当一个人无法掌控自己,看不到自身的价值时,他的自信又从哪里来呢?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做事畏手畏脚时,就会对孩子说:“你能行的,你试试呗,不试试怎么行啊?”可孩子就是无动于衷,这是因为他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了——我很笨的,我没有好运气,所以才会你怎么鼓励他都不会有用,导致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者动物连续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信心,陷入到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这一点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因此,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认真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得失。比如,当孩子把试卷拿回家之后,我们不要贸然地去评论孩子的分数,而是应该认真分析试卷,了解孩子成绩好或者不好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用积极地、鼓励的心态和孩子去交流。
那么,长此以往,我们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就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当我们变得积极乐观起来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自信满满了,而这个过程就是习得性行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