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iki粥(mikizhou99)全文3927字,阅读时长大约12分钟。
你要多努力鸡娃才有可能成功?
从娃还没出生看育儿书必须是英文版,做胎教要听多语种儿歌,为提前做语言启蒙打基础;
一岁送娃上国际早教、两岁启蒙思维数学,三四岁跟着音频课背完100首古诗,五岁可以认识3000字自主阅读,六岁英文达到美国孩子二年级水平;
钢琴芭蕾和声乐、游泳网球橄榄球、围棋编程国际象棋…热门素鸡项目别人学娃必须学,冷门才艺别人家没有的娃还是要学;
学前搞定九宫数独开刷高思导引,鸡兔同笼、层叠消融、华容道、鲁班锁、一笔画,锻炼娃逻辑和智商,各色经典全走一遍;
逛公园对着树上的乌鸦背“枯藤老树昏鸦”,去动物园看老虎对猫科动物家谱了若指掌,逛故宫必须也是对屋脊神兽如自家宠物;
终于,把娃鸡到语数外全能,天文地理略懂,文能演讲绘画英文配音创作儿歌,武能爬高拓展轻松十公里越野…
你以为努力成这样,就能理所当然的成功了吗?
答案是,未必。
01
这两天,看了一个上海妈妈的故事。
这个妈妈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娃两岁的时候,才跟着老公一起从西安搬家到了上海。
因为带娃上兴趣班,偶然闯入了上海教育的隐秘圈,见识到了一群实力鸡娃的中流砥柱,她们的名字叫上海妈妈。
上海妈妈,那绝对是教育界最有实力的一群人。
从空手道、画画、乐器等各种报班选课的门道,到幼升小、小升初和学区房之间存在的唯物主义辨证关系,再到升学辅导和面试技巧…哪个学校牛娃汇聚全市制霸她们知道,哪个辅导机构的哪个校区的哪位老师讲得最好她们还知道…
教育专家未必了解的,上海妈妈都懂;招生老师未必捋清的,上海妈妈门儿清。因为前者大部分是专才,专攻一个方向或一所学校,上海妈妈都是全才,她们对鸡娃的钻研那必须是包罗万象,精益求精。
有一次我参加教育展,找热门学校想咨询。当时正好有位上海妈妈和招生官聊天,我就站在边上等。结果一站就是30分钟。
是这位老母亲问题太多吗?并不是。而是她作为家长的专业性太强!
不仅对学校从全局到细节了若指掌,还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三十分钟里,以流利的语速、超强的教育学知识,以及对择校的洞察力,把学校招生官问得毫无招架之力。
这就是上海妈妈的实力!
请想象一下,常驻在这样一个群里,任谁都很难维持过去“及格万岁”的淡定吧。
上海新入圈的老母亲也不淡定了,各种加鸡妈群,研讨娃的十六年教育大计:小学中学大学各种学校怎么规划,辅导班习题集缺啥补啥,哪个牌子效果最佳。
最终,她心里规划出了一条完美的教育路线,并给娃定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中学进入华育中学,这所号称上海最牛的民办初中。
为了这个目标,她卖掉了老家的房子还找亲戚凑了钱在上海优质小学附近买下了一套31平米的学区房;
为了这个目标,她给娃报了3个数学培训班、2个英语班,还有1个语文班,每天带娃奔波在上培训班的路上;
为了这个目标,她让娃坚持每天写学习情况打分做总结,自己则努力钻研各种升学“窍门”,比如蹲坑名校“小五班”,据说能获得名校垂青的机会,都是博士老公出马为娃做简历,全家面试以示诚心。
在这样重视教育的家庭氛围下,娃也很是争气。
“学而思培训机构的分级班里,他语数英三科均是在高端班;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担任学校里的大队长;是区优秀少先队员;满分900的小托福考了850分。”
就连在小五班这样牛娃荟萃的地方也经得住了奥数的折磨语言的考验,两次考试三科全A通过,最终拿到了优秀学员证书。
名校牛娃,门当户对,奋斗了九年的梦想似乎就要水到渠成。
结果,上海升学摇号了。
摇号充满的不确定性让人焦虑、无奈,但没办法,一切都只能等待。结果等到摇号结束都没有收到学校短信,老母亲知道,自己的华育梦碎了。
过去日以继夜的艰苦努力和一心向上奋斗的决心,并没有给娃带来更多的运气,也没能让他拿到上海Top1学校的通知书,成为“一哥家”幸运的352条锦鲤之一。
尽管那些被命运选定的华育新生里,有的数学才考了10分。
老母亲无处争辩,只能背起了娃多年积攒的一书包各色奖状冲到学校,在门口保安室给招生老师打电话,摆事实讲道理力证自家娃有多优秀,恳求一个入学名额…
结果可想而知,无力的抗争就是飞蛾扑火。
最后换回来招办老师一句扎心的话,“家长你不要太激动,像你们家这么优秀的孩子很多的。”
是谁说努力就注定有回报,付出一定会有结果?
现实打脸,这是对命运的力量一无所知啊。
02
运气是个好东西,很多时候会逆转人生。
这两年很火的新生代明星杨超越,当年因为演艺公司给几千块劳务费还包吃包住入的行,舞蹈唱歌都不会,只靠在节目里哭和低姿态人设,就赢得了一大票粉丝的支持成团出道,还成了101女团中笑到最后的人。
她努力吗?如果说走上舞台也算努力的话她是有的。但除此之外,她的实力是天生丽质,她的成功大多要归功于自己无与伦比的运气。
很多明星大器晚成,至少奋斗个十年才得到的成绩,她一夜碾压过去,毫无压力。
更无情的是,这朵后浪并没有成功之后需加倍努力的觉悟。入圈都两年了,唱歌依然没调,舞蹈还不如广场上摇曳的大妈。但这却完全没有影响她在综艺里刷脸轻松年入千万,毕竟早有一个叫anglababy的前辈做出了表率:只要运气足够好,演戏靠抠图都不怕。
有些人命好可以躺赢人生,有些人运气差只能与成功失之交臂。
这句话今年搁在升学的娃身上也毫无违和感,毕竟碰运气这事儿也没有什么门槛:不摇白不摇,白摇谁不摇;反正都要摇,摇好不摇差。
在这种心态的刺激下,连往日高不可攀的上实今年摇号池都爆了仓,要知道,他每年可是只有60个小学录取名额啊。
先简单科普下这所和帝都人大附中齐名的学校有多牛吧。
它全市海选牛娃,十年(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条龙升学服务,免小升初免中考。16岁读大学的娃大有人在,每年高中毕业生100%本科,半数学生被世界TOP、清北复交等名校录取。
就是这么一所学校,在2020年的仓促摇号之下,不走网筛简历也没有了机考,报名即可摇号,摇中直接拿面试资格。这样的机会百年难得一遇啊。所以,为啥不试试看呢,万一不小心摇中面单又一不小心面试通过,被录取了呢?
好吧,今年抱着这样的心态去摇号的家长大有人在。他们一边摇一边恐惧,很想走狗屎运,又怕真踩中了之后对结果无力处理。
为啥呢?因为这个参与碰运气的队伍里,有的成绩在菜小都拿不出手,有的成绩常年稳定中不溜,有的数学才考10分啊!就算命中有签,家长也心里明白,娃这样到名校那是妥妥垫底。我们只是想碰碰运气,可没真想把娃逼得怀疑人生啊。
所以,现在刷题还来得及吗?现在背诗背古文还记得住吗?现在提升单词量谁家有秘技啊?!
最近,上海妈妈连推娃的口头禅都变成了:
毕竟升学可以凭运气,读书可不是靠命的事。
常年不热爱读书的娃,不会因为中签就被激活从此走上发奋读书的道路;
一写作业就浑身不适的娃,也不会因为升名校就自觉主动刷题不知疲倦;
毕竟对家长来说,名校是光环闪闪发光,对娃来说,那就是个烦人的紧箍咒啊。
运气可能会让你走上人生巅峰,也可能成为你一生最高峰。运气可以改变人生路径,却未必真能改变人生结局。
如果想读书也靠命,那有一天别人问娃学业最高成就是啥,得到的回答大概率就是“我当年摇中过华育”啊!
老母亲也完全意识到了这一点,请客吃饭发红包的喜悦分享完之后,立刻狂下单买习题试卷和在线课,打算用未来三个月,把娃推上一个成绩的新高度。
03
对于摇号上学这件事,我和法国老母亲产生了一些分歧。
她觉得摇号可以改变一些孩子的教育环境,让一些菜小学弱进名校,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浓厚学习氛围”,继而被感化带动,获得人生路上成长的机会。
因为我们小时候哪里有什么名校,都是普校里一路拔尖,然后985读出来的啊。
我不否认这种机率是存在的,但却不能用当年的角度看待今天的问题。
当年家长对娃基本都是放养,升学考试全靠娃自身功夫硬。少数被鸡的娃,天天谢客读书的熬到今天都是博士后了;
今天家长对娃都是全程上规划,升学考试课外素鸡一路打点强化。傲人的成绩那是怎么来的?都是一个家庭苦心经营的成果啊。
而且上海是一线城市国际大都市,又不是城乡结合处或偏僻小山村,完全不能辅导娃读书的家庭几乎不存在,所以,成绩比较真实地体现了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度。
数学考10分的娃,肯定不会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妈,对不对?
此外,虽说凭摇号定输赢不以成绩录取,这给了成绩差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也是占用了一个努力学习的牛娃的机会啊。
一个日以继夜努力学习不敢懈怠的娃,败给了一个平时不好读书作业基本完成的娃,这能叫公平吗?
成人的世界,锦鲤的人生,对小朋友们来说挺残酷的。
真怕这波摇号风大,未来的娃都不学人工智能和金融经济了,直接奔着风水周易专业而去,励志学一套改天逆命的本事都说不定。
好在,人生还长着呢。
小升初之后是中考,中考时候是高考,只要以后大学录取不抽签,留给牛娃实力翻身的机会还有很多很多。
而且,话说回来,牛娃就算身在普校也不会埋没光华,反而因为太努力而鹤立鸡群,得到更多教育的资源和发展的机会。
之前讲过,有个在清华附属分校读书的娃,读书挺牛的,年级从未掉出前五。
那他在学校的日子真的是一路开挂,跟着院士做项目,代表学校到处比赛,美国做交换生优先,市级三好年年有。升高中的时候,碰到“校额到校”均衡录取,被请回海淀本部读,他都果断拒了。
为啥呢?教育竞争激烈的地方,那资源人均下来多匮乏啊。
这娃在自鸡的道路上想得多通透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所以,该鸡娃鸡娃,该摇号摇号,心情放宽,中与不中但凭天意,都有路都能走得下去,不会辜负了你的一番努力。
那位冲刺华育败给摇号的虎妈,此刻也已擦干眼泪,她拿着娃最新的英文成绩单,一脸的骄傲。
参考资料:《每日人物》民办中学摇号之后,上海虎妈经历了什么?
配图来源:电视剧《小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