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考前仿真卷一试卷(2024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2024高考考前仿真卷一试卷(2024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31 23:12:02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谬误”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有“阴谋”“欺骗”等意,现发展为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意思。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谬误”一词广泛存在于中外学者的著作中,汉代王充《论衡·答佞》有:“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今以是者为贤,非者为佞,殆不得贤之实乎?”“谬误”一词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出现也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逻辑学著作中便有所提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述谬误的著作,他在《谬误篇》中说道:“谬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赖于语言的谬误,一类是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当代瑞士哲学家波亨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是其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其后亚里士多德又相继提出了其他关于谬误的观点。

“谬误”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被称为“悖”,有“惑、违背道理”的意思,那些有意识地用谬误的推理形式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被叫做诡辩。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诡辩的记载。“诡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慧,争为诡辩。久积而不决,无益于治”。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有“(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诡辩的例子“白马非马”。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的提出者是公孙龙,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食客,此人被称为诡辩之祖。《公孙龙子·白马论》这样记述道:“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大意是说:“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是: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清晰地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诡辩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但实际上是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是一种“逻辑谬误”。

(摘编自明道《什么是逻辑谬误》)

材料二: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题为《夜雪》的短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一首写夜晚下大雪的诗,全诗的每一句都紧紧围绕“夜雪”这一主题。然而,全诗中却没有一句是表明作者亲眼见到夜里在下着大雪的,而只是作者对一系列相关事物情况的感知。这种基于形象思维的联想活动对“夜深知雪重”进行的情境描绘,表现了人类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间接推知的过程主要就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是思维不严密的人,很容易在逻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导致推理和结论站不住脚,逻辑学将这种漏洞称为逻辑谬误。逻辑谬误违背了逻辑思维的法则,会导致我们对客观世界产生错误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会不自觉地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不严格按照三段式的正确形式进行演绎推理,讨论问题时不注意确定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如,在逻辑论证过程中,不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在这些情况下,逻辑谬误就会产生。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一些颇为吸引眼球的奇谈怪论。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引用了很多案例与名人名言当证据。但你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出理由。其实,你的直觉可能没有错,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拆解而已。这些奇谈怪论无论在形式上如何严密,都可能犯了某种逻辑谬误。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知识,才可能见招拆招,揭露“奇谈怪论”中的不合逻辑之处。

谬误的蒙蔽性和复杂性是由它看似合理的表象带来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对逻辑谬误进行分析时将其称作“表象论证”或“假冒论证”。任何具体的正确的谬误分析,都必须将揭开这种伪装或面具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守株待兔的那个人,就犯了“假性因果”的逻辑谬误。一天,他碰巧看到一只兔子撞树而死,以为守在树边便能拣到撞死的兔子。如果将两件事联系起来,那么必须找出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而不能主观臆断,这种揭示谬误的能力在逻辑推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辩论家认为,某种逻辑理论的质量,可以根据它在谬误分析中所能提供的可能性进行区分,而这种分析谬误的能力,正是对正确逻辑规范最直接的检验。因此,检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看人们分析逻辑谬误和消除逻辑谬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英国哲学家西季维克表述的一样:“事实上,逻辑就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

(摘编自金鸿儒《北大逻辑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谬误原有“阴谋”“欺骗”等意,最早出现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之后广泛出现于中外学者的著作当中。

B.亚里士多德将谬误主要分为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和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波亨斯基认为这是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

C.公孙龙被称为诡辩之祖,他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

D.看似头头是道、引经据典的奇谈怪论,只要能在逻辑论证过程中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就不会产生逻辑谬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援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白马非马”的例子,具体清楚地阐释了这一“诡辩”的逻辑谬误所在。

B.诡辩看似运用了正确推理手段,实则违反逻辑规律,材料一引用黑格尔的话明确了诡辩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C.材料二指出,日常生活中逻辑谬误或许不可避免,但如果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相关知识,就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办法予以拆解。

D.逻辑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运用它分析并消除逻辑谬误,是检验正确逻辑规范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

3.根据材料关于“谬误”的论述,不存在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3分)

A.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见是个谬种!”(《祝福》)

B.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D.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4.白居易《夜雪》一诗表现出一种间接推知的推理形式,请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谬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8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

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吸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B.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

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文中多次写到左轮枪的子弹,数量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后文的故事。

7.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在叙事时把过去、现在、梦境交织在一起,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9.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辞言无所击A摩B然后极骋C智辩焉D此道所得E亲近不疑F而得G尽H辞也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疾,憎恨。和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中的“疾”词义相同。

B.说,指谏说,游说。《说难》意在指出向君主进谏的困难所在。

C.见,指看到。和 “秦王必说见臣”中的“见”二者词义相同。

D.干,意为求取。和成语“大干物议”中的“干”意思不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患有口吃,不擅长演讲,喜欢研究“刑”与“名”的学问,他学术的根基在于黄帝与老子的学说。

B.韩非认为受到国家供养的士人,危难时往往不足用;危难之时所倚仗的士兵,平时却并不能享受俸禄。

C.韩非认为所劝说的君主若内心贪利却表面上标榜美名,就应该用名声的高尚去劝说他,使其摒弃私利。

D.韩非感叹即使是伊尹和百里奚这样的圣人,也得通过让自己供人役使来获得晋身之阶,实在是卑下。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材料二中体现出的君臣之间的理想关系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①

殷尧藩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注】①公元805年,刘禹锡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远州(今湖南常德),公元815年受征召回京,次年再次被贬同属南方的连州(今广东连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连州路途遥远艰难开篇,“归兴”一词点明朋友此次前往南方如同归乡,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用“山路”“瘴烟”等典型环境渲染了沿途的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烘托了朋友接连被贬的苦闷。

C.以“梅花”入梦,既写出南行路上令人期待的景致,同时也以梅花清雅的形象烘托友人高洁的品质。

D.“此去定知”是对刘禹锡到连州后的生活场景的一种想象,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内容与意蕴。

15.本诗开宗明义打消朋友的“客里情”,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意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书中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语句,是用“行路”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饮酒乐极,扣舷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的情绪由此句转入悲凉。

(3)“猿啼”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如郦道元《三峡》中引自渔歌的“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俗话说“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如何掌握好度?一起来看古人能控制酒量的“智能杯”——公道杯。

公道杯整体釉色青翠,由杯和托两部分组成,杯与杯托的外腹部均刻有划花菊瓣纹,鸡笼式杯座凸印缠枝莲纹,寓意“清廉”。

这只杯子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杯中有一位老人(即“公道佬”),这也是公道杯得名的原因。与其他杯子能倒满不同,:当向杯中注酒时,如果只有八分满,即可品尝到美酒;但若酒高过“公道佬”的胸部,杯中之酒则迅速从杯内泄光,流到下面承接的杯托之中。

原来,“公道佬”体内有一根倒U形管,。低的一端是出水口,穿过杯底与杯外的大气连通;高的一端是进水口,通过暗口与杯中的美酒相连。当公道杯内液体高过倒U形管的顶端时,容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倒U形管,从充满液体的高的进水口一端向低的出水口流出。蕴含物理原理的公道杯也就因此被用来讲述“( )”的道理。

,酒里彰显中庸。小小的杯子,集科学、哲理与情趣于一身,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17.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若无,实若虚

B.其进也锐,其退也速

C.满招损,谦受益

D.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小题。

随着“网红”审美的流行,原本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不断缩小为对“网红”范本的模仿,社会审美标准逐渐变得整齐划一。审美标准的单一,一方面会扭曲大众审美,让一些人放弃对美的独立思考,导致审美肤浅化。比如一些并无多少审美价值的“网红”品牌不过是跟风模仿之作,一些没有多少营养价值的“网红”奶茶不过是商家精心营销的结果,一些年轻人仅仅因为看到别人“喜欢”,就跟着追捧起来。另一方面,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产品生产,为了迎合所谓的大众审美,都会进一步强化作品和产品在审美上的“标准化”,久而久之,创作者会落入模式化的窠臼,丧失创新活力。

审美是一个主观而多元化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网红”审美,最多只能算是审美的一种,可为何有那么多人追捧它?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极端轻信之外再无别的可能。”群体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蛊惑力,就在于个体只有在融入群体后,才会获得与周围世界达成一致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一旦个体无法融入群体,就某种意义上脱离了稳固的阵营,不得不在心理、舆论和行动上承担未知的恐惧。

19. 下列句子中的“不过”和文中加点的“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了起来。

B.我的不远千里,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D.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请简述文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ChatGPT横空出世,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接踵而至,很多文字从业者受到冲击,但是那些优质的原创作者依旧无法被取代;Sora即便威胁影视工作者,但是无法淘汰那些有无限创意的人。所以,与一般人和智能机器人相比,未来你最大的优势应在于:如果你是编剧,要能写出构思更为巧妙的剧本;如果你是模特,要有和他人截然不同的气质;如果你是医生,除了医术精湛还要更有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保姆,要更有情趣更懂生活……

AI时代,我们当何去何从,值得每一位新青年去思考。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