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高考试卷(最近5年高考试卷)

50年高考试卷(最近5年高考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30 18:20:01

我是1955年考进大学的。但那时读大学并不是我们年青一代的追求,是“不得已而求其次”。这样说,现代人会觉得有些难懂。我可以说,那时我们头脑里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前途,不是为生存而就业,而是要“参加革命”。刚刚解放,解放军、老干部浑身发光。军队是革命第一线。劳动最光荣,工厂又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所在的地方,更好。到行政机关工作也是参加革命。只有读书,是远离了革命,远离了劳动,人们是有些鄙夷的。一言以蔽:“参加革命”才是我们的向往和追求。

1952年开始,我已经走上“革命第一线”——参军了。在空军第七预科总队工作了三年多。但到了1953年,彭德怀任国防部长时,就提出解放军要学习苏联,走向“正规化”。其重大措施之一就是减少部队的女军人。除了医护人员和文工团员以外,女兵都要转到地方。七预校原有女兵几十人,绝大部分前两年已经陆续转业,比如图书馆的李坤玉就去了武汉钢铁厂,和我在一起的杨兰弟也回到河南某单位等等。到1955年,七预校女兵已所剩无几,除了医护人员外,剩下的只有属于司令部的几个文化教员,加上我这个政治部的广播员已经不足十人了。但是据说到地方工作已经不好安排。不能到武汉、郑州这样的大城市了,只有部队所在的河南省信阳市可以考虑。据说可以去信阳市邮局——邮局是当时人人向往的“铁饭碗”。但是离我心目中的工作岗位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对职业,我们大多没有“饭碗”这一概念。

就在为难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消息:大学招生开始面向在职职工、退伍军人等。这在今天,一定会被认为是最好的消息。可是在那个年代并非如此。因为那时在我们心里,走上工作岗位不是“就业”,而是“参加革命”。高学历不仅不必要,甚至带有负面色彩——没有文化的工农兵才是光荣的。所以“要不要考大学?”我很是犹豫。就给在辽宁抚顺工作的大姐彬文写信征求意见。大姐的回信大意是:人应该有些系统知识,所以还是应该求学。大姐这一回答对我一生起了决定性作用。我下决心报了名。

下决心时,距高考已经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从放下工作,复习备考,到参加考试,最后入学,部队有专人组织安排。不过复习功课却是没有人指导和帮助的,也没有中学课本。当时发给了我们一本全国统一使用的《高考复习提纲》。《提纲》包含各门功课,加在一起不过200多页。按提纲复习,根本感觉不到多么紧张和多大压力,与今天的中学生备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复习了一个月左右,高考到来。报了名的6个女同志在部队有关人员带领下,提前一天来到考场所在的郑州市,住进了旅馆。两天半,5门课考完。然后是填报志愿。我的第一志愿填的是天津南开大学新闻系。原因是我在部队几年都在广播站工作,每天都要报告新闻,似乎觉得我应该去当一名记者。第二志愿也是某校新闻系,第三志愿才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过了几天,收到考分通知,我的其他科目分数还可以。地理分数最差——40多分。又过了几天录取通知来了,预校被录取的只有三人,我被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还有一个是文化教员朱慧清,录取到北京师大物理系,另一个数学教员被北京的一所师专数学系录取。

按入学通知的到校报到日期,部队为我们买好火车票,到时部队派人派车,把我们送上了火车。火车开动,我的军旅生涯便正式结束。时间是1955年9月10日。

次日火车到达北京。走出火车站,上了北师大迎接新生的校车,又一会,到达北师大新校区。

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有两个校区,有几个系还留在老校区,那是北京西城区原来的一个豪华的王府——恭王府。随着教育的发展,老校区已经太小,只能留下几个人数较少的系,中文、数学、物理等多数系科已经搬迁到西城区德胜门外的“北城角”新校区。校园很大,校舍都是新建的高层建筑。

我所在的中文系55级新生160余人,分4 个小班,我被分在了4班。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担任了这个年级4班团支部书记一直到毕业。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