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命题规律及答案(高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考试卷命题规律及答案(高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30 12:58:05

作文是高考关注度最高的题目。一方面是因为分值重,一道题就占到了高考六科总分值的百分之八。二是因为难度大,不但是一个学生精神视野、文化底蕴、思维深度和思想境界的综合体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时代的风向标。那么在当今这个大时代,在高考改革走向深化的大背景下,考生应该如何应对新挑战?语文高考的考场究竟在呼唤什么样的华章?

以上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涉及高考作文的技术层面,一个涉及高考作文的价值层面。接下来先讲讲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

考查基本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卷面书写也是重要因素

高考作文的技术层面,也就是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其实近年来变化不大,一如既往还是分为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基础等级要求符合题意、文体,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无错别字。发展等级又细分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能力要点。合起来看,聚焦的是高考作文怎么写的问题,考查的是学生基本的语言和文学素养。

这其实也是平时训练的重点,也容易找到具体的抓手。如基础等级容易出现的问题“立意不准”“文体杂糅”“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病频发”“错字连篇”,就可以分别通过进行足量的多类型的审题训练,论述、记叙、应用三种文体的专题训练、素材背诵、提纲指导、语病修改、文段抄写等措施对症下药一一解决。

对于发展等级,也不难找到相应的提升策略

如发展等级中的“深刻”,考纲要求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多读一些说理深刻的好文章,探究归纳其说理的角度和方法,甚至可以进行直接的模仿套作,来提升思维的密度和深度。模仿得多了,也就能自然运用了。

“丰富”这个发展等级,考纲要求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明显是对基础等级中“充实”要求的升格。但需要注意的是丰富不但是对数量的要求——可以通过加大素材记诵量来解决——也暗含着对论据质量的关注。所以一定要有区分素材的新旧雅俗的意识,多积累富有人文气质的高端素材,而且要学会灵活贴切的运用。

对于“有文采”,考纲的解释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这一点除了靠背诵措辞典雅文句精美的语段,还可以通过文段改写提升练习来实现不断提升。

“有创新”最宽泛,考纲的解释包括“见解新颖(说理)、材料新鲜(内容)、构思新巧(立意)、推理想象有独特之处(说理和语言)、有个性色彩(语言)”等五个要素。但大体可以归结为一种语言效果。可以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新鲜活泼有特色令人过目难忘的词语短语短句比喻,适时“镶嵌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尤其可以重点做好标题拟写和第一段开头方法的研究。因为“新颖”必须一开篇就能让老师眼前一亮。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等级的四个能力要点不大可能同时具备在一篇文章上,训练也没必要追求“四管齐下”面面俱到。只要文章整体不错,发展等级中的任意一点表现得比较好,就可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拿到高分。面面俱到反而分散精力,往往导致哪一点也没练好,哪一点也获得不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导致文章四平八稳,毫无特色,也就拿不到高分。考生一定要根据个人功底和兴趣偏好,制定明确的训练方向。

技术层面还有一点考纲并未明确涉及,但也极其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卷面书写

高考阅卷任务重时间紧的现实困难,决定了每位阅卷老师在每份试卷上停留的平均时间是比较有限的。如果一份试卷因为书写潦草,在内容识别上先把阅卷老师拒于千里之外,那么是一定无法拿到高分的。所以卷面清楚工整首先是一种自卫措施。

同时,漂亮美观的字迹也在事实上一直是得分利器。有人可能质疑,书写水平与写作能力的高低有关吗?必须承认,在根深蒂固的直觉上,绝大多数人——当然也包括阅卷老师——认为书法水准是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成正比的,而且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够提供大量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所以阅卷者看重书写是有充足的合理依据的。

甚至还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在科举时代,书法直接就是阅卷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很多状元都是大书法家,如清代的翁同龢、刘春霖和明代的董其昌,其中董其昌还是因为早年字丑科场屡屡受挫后,才发奋练字考中状元的。

何况既然考场作文总归要以手写体的形式出现,那么字体作为内容呈现的形式,自然越精美越好。好的形式才能和好的内容相得益彰,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乘法效应”。这一点很多同学意识不到或重视不足,因此重点强调。

但以上所讲的只是技术或者说“战术”层面,这部分能力固然直接决定得分高低,是需要首先关注而且必须脚踏实地练好的,但也是无法脱离“战略”层面独立存在的。犹如陆游曾经讲过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写好高考作文,也必须下足“诗外功夫”,必须要有作文备考“战略”思维,洞察命题变化大势。也就是说,不仅要站在考生角度答出让阅卷老师满意的答卷,还要站到出题者角度,对于命题导向做出积极合理的回应。这是目前很多学生还做不到的,因此堪称高考取胜的“核按钮”。

★价值层面

重教育和引导功能,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引导教学,服务选拔”的中心目标

综观近三年尤其是2017年全国九套高考语文试题的作文题,可以发现无论国家还是地方的出题者都着眼于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考题本身应具备的教育和引导功能,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引导教学,服务选拔”的中心目标,在变化中呈现了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趋向:

一、大胆从时事热点,尤其社会文化热点取材

如2015年全国Ⅰ卷“女儿举报父亲高速开车打电话”,取材于网络热点事件;2016年全国Ⅰ卷“奖励与惩罚之后”漫画,聚焦那一年网上热议的家庭教育问题;2017年全国Ⅰ卷的选材更是直接来自央广新闻编发的一组连续报道,以“向外国青年朋友介绍你所了解的中国”的写作任务回应了中外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宏大时代主题。这就要求考生摒弃只知埋头做题的备考陋习,既要俯身练功夫,也要抬头看世界。对国事家事社会事要做到事事关心,而且能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二、引导学生追溯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在2017年的高考命题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如全国Ⅱ卷摘取六则名句组合命题,其中四句出自古代诗文名篇,全国Ⅰ卷所给十个关键词中,也出现了“长城”“京剧”“中华美食”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概念。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可想而知未来作文命题绝对不会放松对相关题材的考查,这实质上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构成了直接的挑战,腹笥寒俭的学生必然无法写出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考场作文。所以考生增加相关阅读积累已经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何况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中所说的,受过教育的国民,都应对本国历史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并报以一种“温情与敬意”。

三、在命题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引导

如2015年的材料呈现了情与法的冲突,向学生重申了基本的法治观念。这要求考生必须牢记国家政策中对公众价值引领层面的一些重要提法,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以及这些关键词各自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考生要具备端正的“三观”,并能运用正确的价值标尺去衡量身边发生的以及社会上热议的典型事件,还要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带着积极的态度去评判趋势走向,善于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弘扬“正能量”。

四、越来越看重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摈弃那种单向度的辞藻堆砌

连续三年,全国Ⅰ卷的高考命题都明显属于“议论文导向型”的,也就是说写成议论文才能更符合题意。议论文比记叙文难度更大,最难的地方在于,要想真正写出富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必须具备一种善于穿过表象把握事物本质的犀利目光,而这种古人称为“见识”今人称为“格局”的观察视角却很难训练。当然,如果能在大量阅读高质量时评文的基础上多进行一些时评片段的训练,总是有帮助的。

五、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在命题方面设置情境,安排任务,以避免宿构和套作,以及“假大空”的弊病

语言的最高境界是得体。2017年的语文试卷不但加入了得体题的考查,事实上也在作文命题中融入了表达得体的要求。比如全国Ⅰ卷的任务就要求学生写成的文章必须具备一种“朋友对话”的口吻,不然肯定得不了高分。这是同学们在作文训练中必须注意的。近几年的作文题基本都可以归为广义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始终是审题立意的第一要务和获得高分的前提。

综上,新时代的高考语文考场在呼唤什么样的华章?概括说来,就是既符合题意规范,又顺应价值导向,既体现思维严密,又彰显人文素养。再从具体得分点上说,就是必须同时做到:字体精致,标题精巧,首段精美,说理辩证,引用纷呈,词采飞扬

也许你感觉以上目标离你的写作实际还存在不小的距离,没关系,就从精读善用你手中的这本书开始吧!一步一步,把自己的作文变成新时代的考场最期待的那类华章!

节选自《衡中教你高考作文怎么写?》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