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3 1 2”新高考模式的推行更是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曾经只在部分省份试点的新高考模式,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面对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改革,无论是学霸、家长还是学校,似乎都难以给出积极的评价,这不禁让人思考:新高考真的适合所有地区吗?
“简单”试卷背后的不公平新高考改革后,不少地区的学生反映试题难度降低,甚至有学霸直言“后悔三年白学”,试卷“简单”了,为何反而引发了更大的争议?这其中,赋分制扮演了关键角色
对于学霸而言,简单的试卷意味着区分度降低,原本可以通过难度拉开差距的考试,在赋分制下却可能出现“低分高赋、高分低赋”的现象,尤其是在“3 1 2”模式下,部分学生选择以三门选考科目作为突破口,拉开与其他考生差距的策略,在赋分制下也难以奏效
以某地高考为例,考生A原始总分496分,赋分后为537分;考生B原始总分506.5分,赋分后为534.5分,B考生原始总分高出A考生10分,赋分后反而低了3分,进一步分析A、B两名考生化学生物两门科目的成绩,A考生原始分为114分,B考生原始分为152分,两者相差38分;而赋分后,两者差距缩小至25分
赋分制的存在,使得原本在原始分上拥有较大优势的B考生,优势被削弱,这对于将选考科目作为拉分项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更重要的是,赋分制的存在,使得高考成绩不再单纯取决于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与考试难度、考生群体等因素息息相关,这无疑增加了高考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新高考改革的另一大特点是“走班制”的推行,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选科需求,学校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班级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走班制”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走班制”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所有学校都具备开设所有课程组合的条件,尤其是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走班制”的推行更是难上加难
以一所拥有200名高三学生的乡镇中学为例,在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下,学校只需将学生分为文科班和理科班,每个年级设置4个班级即可满足教学需求,而在新高考模式下,面对多达12种的课程组合,如果每个组合都有学生选择,学校将不得不面临班级数量增加、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走班制”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固定班级模式下,学生拥有固定的教室和同学,学习氛围相对稳定,而在“走班制”下,学生需要 更换教室,与不同的同学一起上课,这对于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效率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高考公平的另一重挑战除了赋分制和走班制带来的挑战外,新高考改革也暴露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深层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地区发展水平、政策倾斜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着显著差异
以北京为例,其拥有的高校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远超其他省份,其本科录取率也远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教育资源的失衡,使得高考的公平性在地区之间也难以得到保障
路在何方?新高考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改变传统高考模式下“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新高考改革在带来积极变化的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如何完善赋分制,确保高考成绩的公平公正?如何破解“走班制”难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如何平衡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这些都是新高考改革需要直面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新高考能够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每个孩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