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查目标】
综合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试题分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自古有之。渴望时间永驻,毕竟只是幻想,面向现实生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惜时的传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是时间的价值:“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说的是对时间的规划:“有花堪折直须折”,则是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努力让生命更绚烂。
然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无法让时间停止,也不能让时光逆转。“时间”作为这道写作试题的关键词,并不只是因为它在材料中出现了两次,更是因为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人们做不到绝对掌控时间,只能尽可能把时间单位细化以利用得更为有效,或在有限时间里获得独特体验以提升生命的价值。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去安排时间、驾驭时间,也是自我意识的彰显。我们常说要有“时间观念”,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是考生写作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最直接的切人点。
“技术”作为材料里的又一个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就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学习资源”《调查的技术》,谈的是人做调查研究可以遵循一些办法,搞调研没这个“技术”是不行的。同样,人要想掌控时间,没点儿“技术”也不行。这种探索在农业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春耕秋收、寒来暑往是人类最原初的时间观念,人们从观天象、察物候,到发明月历、日晷、计时器·技术的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这是写作时要讨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胸有成竹地提升效率;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成果,如火车、飞机,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享受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人所经历的时间也变得更有质量。
但还是有人“成了时间的仆人”。材料中的这个比喻指向是明确的,即在时间面前人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安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因为过度依赖技术,生活会变得机械,刻板,例如拘泥于时间计划表,忽略灵活性、自主性;被日程支配,疲于赶进度,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这的确是不少高中生的备考学习状态,在高中的最后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待时间的态度。“一张一弛”“博观约取”并不是奢侈的想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适度“放空”,在沉潜思考中去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学习的要义。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时间因为技术被刻度化、网格化,导致我们忘记了忙碌的初衷,每天都在细碎而又标准化的时间安排中去完成一项项任务。技术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唾手可得,却让人难以深入专注,看似节省时间,实则浪费时间。例如上网查找材料,却陷入信息泥沼:短视频、在线购物、电子游戏则容易让一些人迷失自我,忘记时间的流逝,虚度光阴。我们在利用技术这一工具、方法、手段时,不要忘记人为万物之灵长,利用技术优势把握“快”与“慢”之间的平衡,实现人生价值,方为真正掌控时间。最近,ChatGPT等新一代技术出现,有人认为这类技术会重新定义劳动的意义与时间的价值,把人从机械、重复、无创造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更有创造性、更富闲适意义的劳动,闲暇时间的利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高中生的生活接触面与成人不太一样,上述情形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感受到的。如果我们不把“技术”窄化为现代技术,而是从词典意义上去把握,“技术”在生活中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作为一种“操作方面的技巧”,每个人都有掌控时间的技术路径、方法策略,也都有各自的得与失,从中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记叙文,或者考生能围绕“技术、时间与人”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都在这个题目的立意范围之内。
因为考场作文时间紧,本题目可延展的信息又多,如果是写议论文,很可能大部分考生会列举前述各类不同的现象谈技术的两面性,这类写作是常见的行文思路,但如果缺乏明确的观点及围绕观点层层深人的论证分析,只是泛泛罗列现象,最后再来所谓的升华,恐难进人一类文的档次。本道写作题目在近十年来的高考写作题中,除去漫画作文,应该是字数最少的一次。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并未限定任务情境,让写作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但主题只是内容领域,是要讨论问题的范围,不等于要讨论的问题。考生要做的是围绕这个问题范围或内容领域,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的现象,并凝练成一个明确要讨论的问题,经思考分析,形成认识,把这个认识抽象出来,就形成了“命题”。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命题”是表达判断的一种语言形式,这个“命题”可以是真命题去论证,可以是伪命题去批驳,也可以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认识与判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在论述时就要点出什么情况下“是”及什么情况下“非”。写作就是以文字来还原“命题”形成的认知过程,以及对“命题”的体会与辨析。
结合材料主题,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一些短视频产品会以“高效利用空闲时间”的说辞让人去观看。围绕这个现象,我们可以联想到更多同类现象,形成“无处不在的技术让人丧失“闲暇””这一“命题”,再进一步把思考过程以文字呈现出来,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即在其中,这就比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写作要深入。
再比如,视频的倍速播放功能看起来节省了观看的时间,却让观众难以体会角色细微的情感变化:一些读物将名著改编成梗概式的介绍,却使读者难以找回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多技术都在“加速”生活节奏,同时将便捷、效率塑造为价值准则。结合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写出很有意思的记叙文章。
这道文字简洁的作文题,结合情境,包含的“命题”是丰富的。它不同于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简洁的导引文字推动考生去想象生活中的“材料”,去形成“命题”。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些高度综合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考查。“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考试与教学也就这样统一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