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装订完整规范(怎样在电子版试卷上插入装订线)

试卷装订完整规范(怎样在电子版试卷上插入装订线)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30 07:50:40

作者:义县媳妇

以前,总觉得郑和下西洋距离我们很遥远,只不过是一段历史,写在了教科书里,出现在试卷中,匿迹于电视剧中,亦或是存在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里。

直到那一天,我收到立春姐姐发来的文章链接,向我询问那张《天房国志》的主人邵恩库老爷子。就像一件毛衣扯开了一个线头,一边跟老爷子约了周日在北关旧市碰面,一边恶补了一下郑和下西洋与义县的丝丝缕缕的联系。就像推开了历史的一扇门,在里面信步徜徉,才明白,浩瀚的知识海洋,真的是毫无止境。

邵老爷子是义县的民间学者,兴趣使然,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义县文史的研究,蹒跚的脚步踏遍了义县的山山水水;著书立说数十部(篇),四季交替,寒来暑往,他会在原来旧市的小桥上,在新华路口的中国移动大厅外面台阶上,乃至现在北关旧市宜州小酒馆跟前的大树下,执着地摆着地摊,他的很多书,因为微薄的退休金经不起他这样的折腾,都是用手写的,然后复印装订的,有路人感兴趣蹲下来,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说到兴头上,唾沫星子四溅,嘴角带着白沫。有好多次,我有点担心他,提醒他喝口水,歇会再说。我总想这么大年纪了,对义县历史和文化所投注的心血,真的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汗颜的。

我和他无亲无故,只不过是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而成了忘年交,耄耋之年,为了带着我考察敖家沟遗址和颛顼之墟,烈日酷暑之下,他可以拄着拐棍跟着我和祥水大哥翻山越岭,根本不用搀扶,也和我一样像个壁虎似的,在遗址的断面上攀援,从土层里用手抠拾那些玉化的贝壳,古人类的骨骼化石,那些灰头土脸的砖头瓦块,用嘴吹去尘土,用手抹去砂砾,给你细致地讲解着。

其实,看着他的略有点佝偻的背影,我总想起来“老骥伏枥,壮志不已”这句话,他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在这条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他还能坚持多少年?几十年的苦心研究,他又能获利嘛,卖一本书而得来的一两百块钱,真的能抵得过他伏在案头奋笔疾书,一遍遍扶着老花镜防止滑落的那份辛苦嘛,真的能够经得起他因此而积劳成疾,需要打针吃药的花费嘛。可是,在我看来,他却甘之如饴。

他是一个草根,名不见经传,没有任何的光环和头衔,但是,我觉得,他应该无愧于义县文史“大儒”的称号,他没有多么高的学历,没有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但是在义县文史的研究上,他的研究历程,研究成果,对义县乃至辽宁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上贡献斐然。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很多事情上,名声,利益,地位是息息相关的,但目前来看,他是一无所有的,但是,他没有因此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

我写他,是因为他做的是我感兴趣的事,也是因为他做的,是我认为有意义的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我和立春姐姐跟边上的回族老大爷借了小板凳,就在大树下,听邵老爷子讲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瞬间。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本老义县志,泛黄了,毛边了,甚至埋汰了。但是,就是因为这样才更有味道,不是嘛,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无法参与,只能从这些古老的东西上面去印证岁月的峥嵘了。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

今天我们要追溯的历史是关于天方的,又作天房,原指伊斯兰教发源地麦加,后泛指阿拉伯。《明史·西域传四·天方》有载:" 天方,古筠冲地,一名天堂,又曰默伽 。"

为了更深入系统地研究义县的历史文化,邵老爷子另一个业余爱好是收集文史古集,话说他的书橱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作为一枚书虫子,而且对古籍毫无抵抗力的那种,我坦白地承认,曾经在他的书架前流过口水。但是,我的要求很简单,哈哈,把原版借给我复印一下,我只要能够获得古籍上面的知识就够了。

2005年,机缘使然,邵老入手了一本老旧医书,同时幸运地收获了满文的《天房国志并图》》。经过研究和考察,他得知此图原属于义县东北街的一个韩姓中医世家。其先祖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的随团医生,医术高明,与郑和熟识。此人生前,常将郑和下西洋的所见所闻讲给儿孙听,后人口耳相传,最终誊抄传世,于是便在此纸中留下这样一段话:大清康熙三十七年五月十一日晨,泊浒清真学人沧海训蒙述著于博济堂,宋四阿訇印版纸一张,留在丁醇一手,后经李正一腾录,传于一世。

此图后经资深考古学家冯永谦鉴定,是目前国内相当少见的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文字史料,能保存到今天殊为不易,若放到博物馆内,定为“二级文物”也不为过。

 这件《天房国志并图》,左下方有一枚朱文印章篆书,印“赵镜轩书记”五字,该史料长59厘米、宽49厘米,全文用毛笔正楷书写,右起竖列,字迹工整清晰刚劲有力,全篇28行,每行满字为55个,共1402字。其中,留下了关于天房圣殿及西亚地域风情的记录。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记录、收集的航海档案数量可观,但令人不解的是,相关的原始文字资料而今却难得一觅,这件《天房国志并图》,可以说是东北地区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份郑和远航的文字史料了。

聊了半天,我才想起来问立春姐姐,为何会对郑和那么感兴趣呢?原来郑和是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而这样的文物对于锦州伊斯兰教协会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而且,立春姐姐还是一名颇受教徒尊敬的“哈吉”,曾经参加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的赴沙特麦加朝觐。

作为一名教外之人,我对这件事很感兴趣,是因为我学到了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对任何宗教信仰,我都是持一种尊重的态度的。我觉得任何正宗的信仰其教义上都是倡导人们向真善美发展的,这也是和我在做的事情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的。

很多人问我,网名“一言羑梦”的意思。第三个字,YOU,三声,出自《礼记》,含义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文字引导别人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弃医从文,为什么我会从业15年记者大江南北的奔波,为什么我会行走义县寒暑不辍。

我们看《士兵突击》,很多人会觉得许三多很傻,其实我只是一个文化领域的许三多罢了,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我认为,人活着,就得做点有意义的事,而我在做的,就是有意义的事,足矣。

来源:行走义县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