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香港回归,考试是7月份,好像直到2000年以后才改为六月份的吧。我们走进考场,那时天气炎热,考场有无电风扇已经记不清了(印象中好像没有吧),更别提空调了。
那时,路上没有交通管制,社会也没这么多志愿者服务于高考,似乎高考也就是一场普通的考试,也有同学会忘记带准考证、身份证啥的,真是很奇怪,似乎以后的每年都有这种新闻。
那一年,试题很难,尤其语文,好像一般人考到110分,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750分的总分,文科生一般能考到500多分,就能上本科了,专科好像是470多点吧,不像现在的考生动不动就550以上了,没有600分以上,好像就上不了我们那时500分左右的学校了,比如当年的杭大、浙工大、浙江财经学院等等,也就500—520分左右,现在好像分数高了将近100分,是试题难度降低了,还是学生水平提高了呢,不得而知。
那一年,考完后,就开始对答案,估计分数,然后根据分数填报志愿。有些人实际分数会和估分差距很大,导致志愿填错,错失好大学,不像现在,精准填报,有偿辅导。
那一年,普通高中能上大学的人数屈指可数,也就10个左右吧,不像现在动不动就七八百了,应该是学历贬值了吧。
那一年,大学还没扩招,考大学依然难度很大,能考上的,也算还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