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优质教育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落脚点,每到招考季,一批好口碑的优质学校总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热捧。
去年以来,南方日报、南方 客户端推出“带你上名校”全媒体报道,先后走访11所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优质学校,对话校长、采访师生,破译学校发展“密码”。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出“带你上名校”第二季,立体地展现广东各地优质学校的教育亮点和特色。敬请垂注。
珠江畔,沙洲上,红墙碧瓦,书声琅琅。在广东华侨中学(以下简称“侨中”)独具岭南特色的建筑群里,通过设计精巧的连廊就能直达教室和图书馆,不论风吹雨打,都能“片雨不沾身”。
侨中由广东五邑地区的爱国华侨集资创立,这昭示着,从诞生之始,侨中就根植岭南文化,但也同样与世界和未来紧密相连。
如今,1930年创办的华侨中学已走过88载风雨,根深叶茂。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积极实践教育改革,系列校本课程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科创教育如火如荼开展,深受学生好评。
面向世界▶▷
课堂开在校园内外
“Bonjour. Je suis content de vous voir!”
侨中的第二外语课堂上,几位学生正在用流利的法语对话。在侨中开设的60多门特色选修课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第二外语课程,尤其受到学生的欢迎,选课时常常被学生“秒杀”。
侨中校长李子良表示,开设特色选修课,是为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拓宽其视野、促进其潜能和个性特长的更好发展,课程涉及艺术类、运动技能类、拓展知识类、趣味类、发明创造类等多种领域。
2017年5月,广东华侨中学确定培养创新人才发展思路。7月,面向2017级高一新生开设“华菁班”和“创新班”(统称为“创新班”)。创新班强调知识和能力、实践与创新并重,努力培养基础厚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面向创新班,学校重点开设了《发明制作》《智能机器人》《数学思维方法》《新概念英语》和《纳米实验》等课程。
“在侨中,我有机会到华南理工大学的机械与汽车工程实验室,拜大学教授为师。”走出校园,2017级创新班学生辛泳竣跟随大学导师展开了自主合作学习,自主设计制作出了一台简单的机器人,这令他兴奋不已。
这样的体验,对于侨中的同学来说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学校先后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作,由大学派出专家担任特色课程主讲教师或担任创新班导师。高等院校组成的导师团队,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创新探究能力指导和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特别邀请了英籍教师为学生开设《国际艺术》,美籍教师为学生开设《英语口语》,让有潜质的专才、偏才脱颖而出,主动成长。
课堂开在校园内外,侨中学生的足迹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曾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品尝太空美食、到广州动车段听工程师揭秘动车组的精密操作流程、到北大清华中科院开展研学旅行,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品牌,在全市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除了面向世界的体验,学生还回望过去,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能量。在4月举行的侨中首届诗会上,学生、老师纷纷着汉服或穿长袍,以诗词诵读的形式抒发情感,给传统经典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李子良说,读书节是侨中传统节日,可以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激发投入的兴趣,而诗歌又是最能抒发青春的表现形式。未来,诗会将成为学校每年充满诗香的“固定节目”。
面向未来▶▷
20年坚持开展科创活动
“倒计时3,2,1。好的,请张佳珣同学回答。”在侨中的创新班课堂上,老师正在熟练使用智慧课堂的随机点名功能。随机点到的学生上台答题,其他学生通过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线上答题。答题完毕后,老师的平板电脑屏幕上便可以显示全班学生的答题状况,全做对的题老师就可以选择不讲,学生出错多的地方就可以重点讲解。
这样基于大数据分析、颠覆传统的翻转智慧课堂,已经在侨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利用大数据即时反馈的功能,当堂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学生学业指导。
走出课堂外,侨中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侨中科技节是一项有20多年历史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和体验活动。“科技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自我才华和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空间与平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科技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李子良说。
在高二创新班学生梁乐彬的摊位前,聚集了不少好奇的家长和学生。梁乐彬设计的“一种外置型蓝牙智能门锁”能够通过自主设计的应用程序实现蓝牙开锁,以后出门再也不用担心没带钥匙了。而且这款智能门锁还能实现远程更换密码、锁死门锁等功能,保证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比起市面上千元以上的指纹锁、密码锁,这款门锁的造价只需要两百元左右。目前,该发明已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学校开设了许多科技创新的社团和平台,对于我们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的资源,学校都会给我们无条件的支持和充分的指导。”梁乐彬表示,在学校科创教育的氛围中,他得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这样活跃的科创氛围下,侨中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全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陈多发、香港“桥王”青马大桥总工程师刘正光、广州市菁英计划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全宇辉等。学校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活动示范学校”“广东省科技活动十佳优秀组织单位”“穗港澳STEM课程实验试点学校”等称号。
■专访
三个维度落实学生发展指导
为学生适应“新高考”
保驾护航
南方日报:目前,全国共有13所顶尖学校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霍益萍的“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题项目”,侨中是其中之一。侨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何创新举措?
李子良:侨中主要从课程建设和开发上满足其人才培养目标。在满足学生必修课程的前提下,侨中开发更丰富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这个空间非常大。同时,新课改也鼓励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大展拳脚,那么我们究竟能够做什么?我觉得,要培养学生,就要培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学生。所以设计的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的识辨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
为了建设侨中创新人才体系,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工程技术实验室,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木工、五金机械和3D打印,通过工程技术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练就面向未来的本领。同时,我们也在对图书馆进行改造,让每一个书架下都有沙发,学生坐着、躺着都能看书,真正让图书馆成为学生喜欢去的地方,成就一个有品质的阅读空间。
南方日报:面对“新课改”“新高考”,侨中做了哪些准备?
李子良:“新高考”“新课改”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在这个假期里面,我们和团队会一起将新高一的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细则制定出来,侨中希望能够往学生的科技素养方面重点发力。
面对“新高考”,我们着重将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学生发展指导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是学业指导,第二是心理辅导,第三是生涯规划,有些学生高考放榜以后才开始考虑专业选择,大学发现并不是适合和喜欢的专业,就会很痛苦。特别是今年“新高一”学生将面临选科,所以生涯规划课程尤其关键。对此,侨中用好三个资源,第一校内导师制,让老师为学生引路;第二校外家长导师制,让各行各业的家长为学生做指导;第三学长引路制,学长学姐能够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这三方面能比较有效地指导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
【记者】陈芳庭
【通讯员】梁彩匀
【原标题】实践科技创新教育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