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张试卷的说说(人生就像做卷子的句子)

人生就是一张试卷的说说(人生就像做卷子的句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28 14:15:37

纵观70、80、90成长的一代,鲜少有一本杂志可以关照青少年课外知识、心理健康与阅读需求。仍记得,那时的我们的整个青春期只有《青年文摘》《读者》《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杂志报纸阅读。

也因此,当我收到这本为专为9-16岁青少年设计的人文思维启蒙、三联书店编辑出版的《少年》时,欣喜与感激溢于言表。

《少年》

三联书店编辑 出版

陈赛主编

适龄:9-16岁

回首自我与周遭,我们有多少人的童年被简单地标以“好孩子”或“坏孩子”?

好孩子后来都有好品德吗?坏孩子除了坏,是不是创造力更强?

读完河合隼雄的《孩子与恶》《孩子与学校》,或许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并不能简单用一摞子标签评判。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面对想拥有、却因为课业无可企及的散漫自由时,他们可能就只有选择逃学、逃课、熬夜打电玩、撒谎等行为来为自己争取自由。

所谓“青春期叛逆”是什么?

很多家长都曾误以为,青春期是孩子们常有的叛逆阶段,是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象征,实际上,青春期叛逆大多来自:

一、童年期的被压制

如果一个孩子有一个被一味压制、剥夺自我权利的童年,如果一个孩子的每一句“不”都不被听见,那么就会演化成,当他拥有与父母相当的身高与力量时,他就会选择站在青春期叛逆的制高点来挑战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不断地体验着难以估量的急剧变化,其中有些时候他们也会莫名其妙地选择破坏性爆发。

这时,大人坚定不移的态度,能够防止他们自我的崩溃。

二、 真相无法与心灵暗合

十三四岁,是一个奇妙的年纪,他们逐渐开始发现这个世界有着许多不那么让人愉快的真相,甚至,成年人说话常常言不由衷,万事并非只有顺遂,不再像童年期所能拥有的那般自由与畅快,必须实打实地面对课业、学习、人生,不得不像成年人一般接受着许多不容易:

要实现梦想并不是那么容易

要考好成绩并不是那么容易

要得到认同与鼓励并不是那么容易

身体与心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三、人生的迷茫与无力

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人生目标感脉络清晰,其实比课业学习更重要。

课业学习无非是帮助他们掌握一种学习新事物的方法,帮助他们打造基础知识、梳理逻辑、建造思维。

最终生活所遇的一切命题都要回到人生里——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想拥有怎样的人生?

曾经,在我短暂的交换生生涯里,新学校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明晰自我成长目标,都有老师一对一进行心理引导、问题解答。目前这一板块,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由初高中的班主任、大学的辅导员以“一对多”的形式担任,这势必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迷茫无力时,不知问谁?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带有使命感,知道自己想成为、能成为怎样的人,在这期间,除了父母以“导师”的角色领路,提供丰富的体验环境,关照孩子成长的读物也很重要。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接受的教育模式与现今情况已然是天壤之别,如何扮演好助力孩子成长的合作者,帮助孩子适应高压学习环境,适应周遭日日翻新的现代生活,学会利用社会力量、教育力量,找到解决自己面对的冲突与矛盾。

这就要求,父母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内在——真正成为一个不被考试所狭隘的少年。

《少年》第一期杂志的目录

01 关于友谊

好朋友,真正关心彼此的悲伤和麻烦

也不畏惧展示自己的脆弱

好的友谊不代表两个人在一起只有快乐,没有悲伤与麻烦。恰恰相反,一段友谊能否深入,取决于你是否愿意与朋友分享你的秘密,你的尴尬,你的悲伤,你的羞耻,你的不安全感,你的脆弱之处。

这是朋友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自我认知的起点——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疯狂的一面。

02 关于职业

从一份职业了解,人生的多样与责任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通常都会有自己的策展人。他们的工作往往包括收购和丰富馆藏、研究藏品、策划展览等。

03 关于艺术

驻立于各大博物馆,了解艺术的广博与深渊

美的魔法之一,是让人产生创造的冲动。如果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当眼睛看到美的东西,手就想把它画下来。美像一个自我驱动的复制机,不断进行自身的“复制”,有时候完全相同,有时候无可辨识。

04 关于当下

融合生活,了解时情

新冠疫苗为什么还不来?

2020年3月16日,一位名叫詹妮弗·海勒的美国西雅图居民在左臂上接受一针注射,正式开启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人体试验。紧接着,一批来自武汉的自愿者也接种了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

当社会生病的时候

小小的冠状病毒,让整个地球陷入困顿,人类社会进入一种例外状态,因为担心病毒的第二波来袭,各地的例外状态悄悄变身为惯常。很多国家的中小学生们都听课在家,这个时代对于你们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直面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与似是而非的意见相比,“不知道”有时是最贴切的“回答”。不仅如此,我们甚至还要让自己的“不知道”保持得长些。小心那些结论完美,满纸形容词,情绪喷张的报道。

“正确”的思想不可能让人思考,思考只有在穷追不舍的角力中才能碰撞出发光的东西。在被证明为错误之前,“真理”知识被暂时冠名为“真理”的假设。

这就意味着,我们很快就能用上新冠疫苗了吗?其实也不见得。疫苗毕竟不是真正的感染,即使人体对疫苗产生了免疫反应,生成了相应的抗体,也不一定能起保护作用,甚至可能有害。如果临床试验成功,新冠疫苗被批准了,就万事大吉了吗?如何保证所有人都能用得上疫苗?如果到时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了,人们是否还愿意(花钱)打疫苗?这些都是未知数,需要每个人去思考。

一个孩子怎样才能称之为完整、全面的发展?

无非是智力上得到提升——能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这是一种穿透力和锐利,是渐渐地拥有一眼能把一件事物刺穿的洞察力;情感上更有丰厚——审美和情商得到双重发展,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被感性的烦恼所挟持。

如果没有智商光有丰富的情感,容易被上当受骗,如果光有智商没有情感,岂不是枯燥且单薄。

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年代,教学知识终究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社会规则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如果当考试成为孩子的唯一驱动力时,不难发现,孩子就会成为“考试机器”,且在未来以一切结果为导向,而非享受过程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把信仰、理想、道德视为空物。

善于考试的孩子是聪明的,但是明晰自我成长目标,懂得享受困难的孩子更是出彩的。

这期《少年》杂志打破学科边界,给孩子哲学思想、丰富知识、课外阅读、职业启蒙、历史地理、了解时情的支撑,帮助孩子深化知识,拓展人生选择,从情感上变得丰富而多元。

人生,才是最大试卷。

我想给孩子一个宽阔的,而非依靠考试建立自我认同的狭隘认知——

我们总想着,在一个人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个顿悟的特殊时刻,从无忧无虑的时光中醒来,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是艰辛、复杂、令人难以忍受的。然后,怎么办?对于成人世界,他会选择顺从、逃避、拒绝,还是反抗?他会就此陷入倦怠、虚无、冷漠的旁观,还是会警醒,会沉思,会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生命?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哲学家苏珊·奈曼的说法:

长大成人的根本,不是妥协,而是智慧与平衡:既接纳人生不可避免的艰难,又不放弃把它变得更好的努力

生命永恒命题,永远逃不出时间的一致性,比如青春期的青少年,直面的便是憧憬与迷惘并存。

而《少年》刊物的编辑团队有儿童文学作家,哲学、心理学、科学界博士、研究者,甚至还有文章摘自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可谓百家争鸣之象——让各界意见领袖站在自己的视角与高度,分享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打开青少年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小到把一颗不起眼的青春痘谈比喻成成长必经的变丑的风险,大到影响全球的疫情问题应该如何分析与看待,在这期杂志都有。

在这个惊涛骇浪的时代,在一个周末惬意的晚上,安静地看完一本杂志,想着仍有人坚守纸媒,坚守传播,静下心来为青少年做一期杂志,凭此就觉得心安,就觉得应当为它站台。

勇读者·舒芙蕾推荐

主创团队

创刊初衷

关于发货

一、快递

默认“中通快递”,除偏远地区(新疆、青海、西藏)之外均包邮。

二、期数及发货时间

2020年创刊杂志为4期,预计发货时间为6、8、10、12月份中旬。

三、关于退货

因产品质量问题换货,请您保留快件外包装,及时向客服提供商品损坏的清晰照片,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并承担换货往返运费,不支持非质量问题换货。

暗号:读书

已添加后

无需重复添加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