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伟
曾经听文友说,一位生活在黑龙江的知名作家刚开始写作时用红墨水。原因是这位作家原来是一家杂志社的司机,开车是他的本职工作。在编辑部待时间长了,耳濡目染间,文学勾起了他埋藏多年的写作欲望,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编辑部的老师们改稿通常用红墨水,很多的红墨水,他便拿了几瓶回家,用红墨水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几年后,作品接二连三在各大文学期刊发表,并屡获大奖,拨云见日,成为著名作家。
我想,一个普通读者成为一个作家也许要经历很多,与用不用红笔也没太大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说心理的暗示,我觉得用红笔写作确实能够让人提神醒脑,红色的笔迹似乎有光线缠绕、有利剑穿射、有鲜血从指尖渗出……
2021年我去湖南乡村支教,为学生批改作业都是用红色中性笔。各级组织为乡村学校捐献电脑、书桌、书包、文具、作业本的同时,也送来了整箱的红笔。支教结束后,我肯定要带走一点东西留作纪念。由于行李过于沉重,我选择了几支铅笔和红笔。由此,我的笔筒除了钢笔、圆珠笔、中性笔……又多出了几支红笔。有一天,我心血来潮:何不用红笔写一写支教的经过和感受呢?于是我抽出红笔,历时一个星期,写出一万多字的《白兔村支教散记》。修改了几次,打印出来,邮到天津的某杂志,没想到几个月后编辑来电话,说我的作品将在当年的第八期发表。欣喜之余,一直盼着八月份早点到来。八月末,我收到了两本“崭新”的样刊……我一边“捧读”散发着清香的杂志,一边回过头看我用红笔写成的乱糟糟的初稿,一丝温暖和亲切竟在眼前交汇,我爱上了红笔。
为此,我特意网购了100支红色中性笔。这100支红笔给了我底气,像建造房屋的基石,相信在此基础上会垒起一座“高楼”。从此以后,或长或短的文字,都用红笔书写,慢慢渐入佳境。家里书桌、餐桌、床头、厕所等都放几支红笔。
立冬之后,东北昼短夜长。吃过晚饭,看一会儿手机,便开始了我的阅读时间。国庆节后,地暖供热充足,穿着睡衣坐床上,类似于“围炉夜读”。读书时间,我床头的红笔派上了用场。读到精彩的段落或词句,我会画下来,也写上注解和疑问。于是那小说或散文上便有了或笔直或弯曲的红色印迹。
漫长的冬夜我读了多少书,不记得了。我喜欢的作品可能会读好几遍。几遍之后,那作品上的红道道和字迹就更多一些,更乱一些。而有时候当我捧起一本杂志,翻到有作品篇名和作者的那一页,眼睛沿着文字的走向流淌。读着读着,忽然发现了红色的划线和字迹。哦,原来这作品我是读过的!
2024年春天,我应邀参加省里组织的林区采风活动,近距离地见到了那位用“红笔”写作的作家。他年近七旬,身体康健,为人亲和。但从他走路的姿势和端起酒杯的手势上,还能领略到他曾经从事体力劳动、开过卡车的影子。我与他单独交流时,在表达了对他的崇拜后,我问他现在还用红笔写作吗?他似乎停顿了一下,转而放声大笑……说他现在用电脑写作。但又沉稳而坚定地说,虽然用电脑写作,但每写完一个中篇或短篇,都会打印出来,在A4纸上至少修改六遍,每一次修改还是用红笔。
哦,我终于明白了,在很多人用电脑写作的今天,老师还没有抛弃红笔。六次修改,即便在某页纸上只改动了几个词语和句子,那也是为了使词语和句子更加直抵人心,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此说来,六次修改就是六次创作,红笔以无可抗拒的力量一次次向打印出来的文稿发起挑战,并逐渐使A4纸上的铅字变得更加精准和牢靠。
今天,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手中有一支红笔还是占优的。它在表现形式上或与众不同,但手握红笔,我想,在那一片红色的丛林中,也隐隐约约地透露着朝霞和夕阳的颜色。面对夕阳和黄昏,每个人都有一些搁浅、犹疑、徘徊、停滞不前的思绪,那么红笔也正表达了写作者苦闷或欢笑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