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诱人的灵宝羊肉汤
作者:孟长泽
1977年金秋的一天,班主任老师派我和另一位同学——我的堂叔,去十几里外的公社废品站卖废纸。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差事完毕,走在街上,忽听有人喊,回头一看,是我五爷——堂叔的父亲。他是大队支书,来公社办事,他说领我俩喝羊肉汤去。
坡头公社人少街小,唯一的一条街上只有一家国营食堂。两间房子里摆放着四张桌子,算是营业厅了,隔壁是操作间,仅一间房子,两者有小窗口相通。
“一份羊肉汤,分两个碗盛。”五爷通过小窗口向内喊道。落座片刻,“端汤!”一声吆喝从小窗口传出。我俩小跑过去,双手捧着粗瓷大碗,只见碗里的羊肉汤热气腾腾,红红的羊油辣子浮在汤面,夹杂着切碎的葱花,诱人的香气沁人心脾,让人顿感饥肠辘辘,腹饥难耐。
我俩赶快取出提兜里的黄馍——那时出远门必带干粮,掰上半个泡在碗里,然后用筷子一捣,便狼吞虎咽般地吃将起来。“慢点吃!”五爷在一旁提醒着。辣子杠杠的,我俩眼里噙着泪花,嘴巴“唏唏”着,低头享用不肯离碗。额头上汗珠子冒出来了,衣袖一擦;鼻涕流了下来,用手一擤甩在地上,分秒必争,生怕耽搁好事。只觉得肉香汤酽,吃得过瘾。后又添汤泡馍,直到挺腰伸脖,连打几个饱嗝方休。
这是我与灵宝羊肉汤的初恋。对它的赞叹,对它的好感和对它的向往,从此便深深地定植在脑海里,终生抹之不去。
在那个年代,能吃上羊肉汤已算是很奢侈了。其实也不过两毛五分钱一碗,可是因为没钱,大家都舍不得吃,即或有人去吃,也多是两人买一份,泡上自带的馍馍,二次三次地添汤泡馍,也算是过了一回羊肉汤瘾。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与灵宝羊肉汤还颇感生疏。一是碰面甚少,初中、高中生活在校园,上大学又离开家乡。二是囊中羞涩,偶有相遇,不肯光顾,总觉得那是贵族食品,稀罕之物。高中时,一位同学干事的爸爸来校看望他,中午领他去街上喝羊肉汤。当他返回教室时,羊肉汤的芳香便在教室里荡漾开来,同学们都投去羡慕的目光,毕竟中午饭我们吃的是五分钱一份的萝卜菜。
九十年代,我又回到家乡,这回与灵宝羊肉汤亲密无比了。同学来了,享用它;单位加班享用它;换换口味享用它。灵宝羊肉汤一下子平民化了。羊肉汤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城里多,集镇多,就连较大的村庄里也有。乡下人进城光顾它,农民赶集光顾它,婚丧嫁娶也有它,它成了百姓饭、工作餐。其实真正原因是人们不再穷了,花上几元钱喝上一碗羊肉汤,丝毫不觉破费。
“老公社羊肉,汤子滋润,辣子涩板。”这是那时有名的老公社羊肉汤店的广告词。老板是我的同学,起初他雇一个师傅和两个服务员开店,没有想到生意火爆,店里增至十几个人也应付不过来,只得接二连三的开分店。他讲,我们灵宝羊肉汤属于烩汤,汤是一碗一碗用小炒锅烩出来的,做法独特。每天早起先用大锅熬制骨汤,以备当天烩用。客人来了,舀一瓢奶白色的骨汤倒入火苗上的小炒锅中,依次放入熟羊肉片、羊血条和粉条等食材,最后放入盐、姜末、味精、鸡精、花椒、羊油、辣子等调料,用勺轻轻搅动,汤沸即起锅。盛入碗中后,再放一撮香菜或葱花,因有食材与调料回锅轻烩这一特有步骤,故汤热味浓,芳香四溢。
有汤还得有饼,缺少烧饼难成大观。烧饼,俗称死面烧饼。死面剂子擀成半尺宽两尺长的薄片,一头用薄铁片划成若连若断的细条。师傅从另一头卷起,末端细条在外,出炉成焦脆的饼花,热吃香脆,泡汤筋道。烧饼凉透,切丝焖成糊卜,饼汤融融,糯香浑厚。曾经西半县是起面饼子,表面光滑,粘少许芝麻,刚出鏊时,麦香浓郁,适合热吃,但泡汤即刻模糊,口感欠佳。东兴西衰,最终死面烧饼一统灵宝。也有店家备有饼丝或黄馍,但都讲究泡汤不脓,入口劲道。
灵宝羊肉汤不但灵宝人喜爱,外地朋友也同样喜爱。一个秋季的傍晚,在义马工作的一位驻马店籍同学打来电话:“今日来灵登娘娘山,下山晚了,心中想念灵宝羊肉汤,请帮忙!”于是我就领他来到迎宾羊肉馆,他边吃边啧啧称赞:“真带劲!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他讲每有机会,绝不放过灵宝羊肉汤。从此以后,外地朋友来灵,我会骄傲地用灵宝羊肉汤来招待他们。
进入新世纪,灵宝人对羊肉汤的厚爱更是有增无减,当然我也不例外。农民采收葡萄要喝羊肉汤,卖了苹果要喝羊肉汤,请人帮工要喝羊肉汤,农忙顾不上做饭就喝羊肉汤…….。看来,灵宝人已离不开羊肉汤,羊肉汤已融入灵宝人民生活,正如歌词所唱:“大碗羊肉,烧饼馍,黄河的汉子围一桌,吃得咱头上汗珠子冒呀,辣得咱两眼泪花乐呵呵。谝得咱热乎称兄道弟呀,美得咱蹦起来想唱歌。逢会赶集就这么过呀,咱百姓日子真红火!……”
诱人的灵宝羊肉汤见证了灵宝的过去,也必将见证灵宝人民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