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与马厚宁教授的交谈,总是那么轻松愉快。他将顺其自然的处世之道藏在娓娓道来的经历中:不必预设固定的轨道,我们总可以在前行中不断探索新的岔路口。
谈及学术,他旁征博引,结合物理与历史来诠释经济学背后的逻辑;专业之外,他亦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深刻的思想体系;他兴致盎然,踏遍千山万水,更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积淀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本期,让我们一起跟随马厚宁教授亲和温暖的讲述,走进他的多元探索之路。
马厚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
公司金融、劳动与金融、创新与研发、信息披露、薪酬政策、税收
马厚宁教授出生于书香门第,身边有许多长辈在学校工作,受家庭影响,他很早便萌生了进行学术研究的意愿。在马厚宁教授看来,人对自己的认知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变化。成长,正是一个人慢慢发现自己的过程。在时间的推移中,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
高中时,他是一个“非典型”学生,难以在传统的文理分科组合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最喜欢和最擅长的两门学科是历史和物理。这两个科目看似相去甚远,却都与经济学研究有交会之处。经济学在假设与理论框架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物理学为榜样,与此同时,实证经济学研究常常需要基于过去发生的事件与政策进行探讨分析。于是,马教授在本科学习时,便顺理成章选择了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在新加坡管理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他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项目。专业转变是种种机缘巧合下的结果:经济学中的细分研究领域甚多,其中一些子领域对数学要求较高,与教授本科阶段学校课程的设置不匹配。在所有合适的项目中,教授最钟情于金融学。因为在接触商科世界后,他逐渐发现自己对资本市场和公司行为很有兴趣,更兼金融学算是经济学下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新加坡管理大学的经济系以计量经济学闻名,当时,教授修习了多门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的课程,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走实证金融学研究的工具箱。
对于攻读金融学博士这个原本不在计划内的选择,马厚宁教授从未感到后悔。他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在做选择的时候确定大方向,最后的结果也不一定能完全满足预期。在教授看来,兴趣是成长路上做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他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做到工作恰巧也是自己的爱好,学术研究就满足了这一条件。
即使有机会再做一次选择,教授说,他还会选择金融学。毕竟,人生有许多分岔路口,每条路都有独特的美景,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荆棘。与其羡艳那条未选择的路,不如坚定前行,着眼于此刻的风景。
在博士阶段,除专业知识外,马厚宁教授最重要的收获,要数经济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这帮助他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也更坦然地接受挫折。
获得博士项目录取并不代表一劳永逸,还要经历多轮筛选:修读的前两年,只能被称为博士学生(Ph.D. student),两年后通过资格考试才会变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做研究,写论文,投期刊,找教职……每一步都像一个过滤器,有人坚持从事研究,在学界深耕;也有人中途转舵,转而到业界开拓。
教授个人在博士阶段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一段人际交流上的 “封闭期”。2019年10月,马教授通过了资格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博士候选人。就在从修读课程的学生到作为一个独立研究者的关键转变阶段,遇上了疫情。在类学徒制的学习制度下,与导师和同学们在学术上密切交流尤为重要,然而疫情的突然发生,减少了大量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这也成了这一批博士生共同的痛点。
自从通过了资格考试后,马教授周末和周中的界限就逐渐模糊了,他引用之前学者的话说:“在学术届,每天都可以是星期六,但是你要在星期六工作 。(In academia, every day is Saturday, but you work on Saturday).”每天,马教授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但与此同时,也会缺少具体的指引和反馈。哪怕有时候难以确认研究方向是否正确,手头的课题是否值得深入研究,也只能在一个人的艰难跋涉中检验。生活与工作的分界线变得模糊。
这段旅程孤独而艰涩,有时甚至带来自我怀疑和内耗,偶尔还会陷入瓶颈。幸而,在求学路上,马教授极其幸运的遇到了许多真心诚意帮助自己的老师与长辈。教授充满感情地说道,自己的学术起点和资质都甚为平庸,一路走来,如果没有师长与贵人以身作则的教导、帮助和开解,是不太可能完成博士学位,并且坚持留在学术圈的。
马教授回忆道,本科时,他正是因为修习了余俊老师、何显德 (Hian Teck Hoon)老师,Li Jing老师和杜强(John Donaldson)老师这些既有人格魅力,又充满学术热情的老师的课程,才坚定的选择了读博的道路。而在整个博士学习期间,所受到的帮助更是难以在有限的篇幅中穷举。
博一刚开始,马教授就遇到了刚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并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Ben Charoenwong老师,成为了他的研究助理。“Charoenwong老师事无巨细的以自己的学习之路为例,培养我成为一名懂研究的人,带我跨过了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他回忆道。
那以后的学习旅途中,马教授又遇到了对他倾注大量心血的恩师David Reeb教授,与同样用心的Johan Sulaeman教授, 他们以身作则,教会他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研究者。慢慢的,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马教授又得到了数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德州大学老师们的无私帮助。很多德高望重的教授,即使在百忙之中,也愿意抽出时间来倾听年轻学者和博士生的想法,并给出诚恳的意见与建议。
彼时,马教授常听到教授们提到的一句话是:Do not pay it back, pay it forward.(不必回报所受到的善意,而应该将它们播撒出去。)恩师们的教诲指引着马教授,使他常怀感恩,对自己的学生尽所能的提供帮助和指导。
(马厚宁教授在博士期间和博士导师)
基于自身经历,教授建议同学们在选定职业或决心投身科研前,先进行多维度考量。尽可以找到相关业内人士、或学术导师(Academic Advisor)多多交流,不要怕问题尖锐。毕竟,没有人能尝试每一种职业,吸取他人的经验也是获得信息的一大有效途径。然而,同学们也应该结合自身情况考虑他人经验是否适用,毕竟每个人的自律程度、适应能力、性格等都有所不同,要想做到深入了解,就像“小马过河”,最终还是需要自己亲身体验方知深浅。
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任职后,马厚宁教授开始了研究与授课并行的新工作状态,研究方面仍如博士高年级阶段的状态,而授课则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激情。
马教授很高兴能教自己喜欢的课程——高级公司金融(FIN4220)。学生们能在这门课掌握建立一个评估企业价值的系统性框架的方法,将企业财务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并应用估值技术来评估并购、资本预算等。从自己学习,到传授知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而同学们对课堂的热情和课程项目的投入,也让马教授格外欣慰,动力十足地开启每一天。
(马厚宁教授在云南昭通鲁甸支教)
年少时,马厚宁教授曾跟随家人旅居多国,浸染在各异文化中的他,认为不必太刻意强调与家乡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毕竟人人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他笑着道,“只要保持开放平和的心态,多换位思考,总能顺利适应环境。”
在马教授看来,无论身处何处,总能遇到好人、坏人、不好不坏的人,各种类别的人都服从正态分布存在。哪怕在异国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必过度上升,因为哪里都可能有类似的遭遇,因地制宜、就事论事,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刚到新加坡留学时,马教授就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新加坡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他尤其乐意与本地人交流,研究和学习他们的文化,历史和语言,以期尽快融入当地生活。
在新加坡五百余万的总人口中,华人群体占据了74%的份额。马厚宁教授曾参观过先辈们下南洋时遗留的文物旧址。在南天大饭店,陈嘉庚给南侨机工践行;华人在海外第一次尝试创办高等教育,就排除万难建立了闻名遐迩的南洋大学;最早移居的闽南人,在其他同乡初到时默默资助一笔安身钱;为保持滇缅公路通车运行,三千余名南侨机工舍己赴义……华人,在新加坡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并不与先辈们处在同一时代,但身在同一空间,也让教授深深为华人在新加坡的奋斗历史感动。
既要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马教授认为,多读书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令读者接收到不同的观点。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是中国历代学人的持续追求。在他看来,观点不分优劣高下,仅有逻辑清晰与否,通过史书、传记,多阅读不同观点,可以明辨是非。人只能活一次,但却可以在书中领略不一样的人生。
马厚宁教授坦言,于众多喜爱的传记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本,分别是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黄仁宇的《黄河青山》与陈祖德的《超越自我》。他还非常喜爱纪传体史书——《史记》,四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跟随他从家乡到新加坡,又来到深圳,书页已经泛白,但仍是他时常翻阅的枕边书。
谈及如何平衡爱好与工作,教授表示,可以参考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当已经为工作和学习“投资”了很多时间后,继续增加时间投入,也不一定能有很好的回报。与其执着于提高0.01的GPA,不如把时间分一些给个人爱好,让人生更加丰富、充实,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对于教授而言,能提高个人幸福感的事很多,在旅行、读书、打篮球等活动以外,他还热心公益,在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的同时,也通过努力回馈社会,让社会更美好。
在本科时,马教授经常趁着假期,到湖北,云南和贵州进行乡村义教。在为当地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授个人也因为与当地同学和老师们的相处,而体会到生活的另一面。“不敢说我们为学生带去了多少正面的影响,但这些经历或许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收获。”教授感慨。
种种体验,让马教授常怀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可能的选择,他谈道,人生和做题最大的不同,是题目给出了条件。
“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题干都摆在那里,你总能根据条件得出正确答案。但在生活中,哪怕每个选择的优劣都被摆上台面,你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用怎样的评判标准选择,不知道哪条路更合适自己,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探索、体验。”
(马厚宁教授骑行在落基山脉北美大陆分水岭)
读到过不同的故事,见识过多样的风景,马教授已能更温和包容地待人,更平和全面地看待问题。他在书海中探寻世界,在实践中寻找自我,在独属于他的旷野不断前行。
采编 | 苏晓萌
编辑 | 缪欣怡
美编 | 毛宇腾
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推广及传讯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