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阜阳东关,宝马街,遇见一道美食,跟我们家乡一道——沫糊,很像。
想吃这一碗饭,得提前等。不是在某个饭店等,因为它是一个流动的早餐摊,一个大爷骑着三轮车来卖。基本上走不到固定的点,就会被一群人“拦截”,摊主也是个上了年纪的大叔,不停地给前来等着喝“麻糊”的人盛,很是忙碌。
阜阳咸麻糊
最为显眼的,是大叔三轮车上的一个条幅,一行字“大家不要排队”。没错,提醒大家不要排队。但人多的时候,还是很多人自觉排起了队伍。而且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这点是不是很神奇。如此特色的一个流动早点摊,究竟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
网络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钱搁这儿了啊”地地道道的当地安徽方言,跟河南话、山东话都有些类似。
“我刚搁前边儿来,钱搁这上面了。我都等一二十分钟了。”
“我把一大碗一小碗带走,我都好长时间没来了。”
……
一句句像是顾客又像是熟人的“打招呼”式买饭,让人倍感亲切。卖麻糊的大叔看起来不善言辞,因为生意忙碌,偶尔抬头一看,其余时间都在埋头接碗、盛饭、递碗……一直不停。
网络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少顾客都是自带碗来,大叔一个人也忙不过来。不接钱,不数钱,你问他多少钱一碗,小碗两块,大碗三块。食客们熙熙攘攘地排队,聊天,一片热闹景象。
起初还是一堆人围了上来,但不一会儿,长长的队伍就排了起来。买了一碗,坐在旁边的空地儿吃。没有固定的位置,食客们完全是自己找附近的店去吃饭,喜欢吃包子的去包子铺,喜欢吃油条的去油条店。实在没有带碗的,可以用大叔带的碗,吃完之后不用管,放在两旁的店里,大叔卖完会自己去收碗。
网络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麻糊就是糊状的食物,跟我们那里的沫糊很像。(我们那里的沫糊,我曾拍摄过视频,有兴趣的可以去看。链接:)
这里的麻糊,喝起来是五香的咸味,里面有花生、豆腐皮、葱姜末、芝麻盐、芝麻,差不多就这么多了,比我们那里加的食材要少一些。喝起来能喝到芝麻的颗粒感,跟煮熟的花生一起咀嚼。再加上葱姜末的冲击,喝完下肚,不仅香味充满五脏六腑,而且还会有微微的发热感,让人感觉活力四射,早上来一碗很舒服。
跟旁边一起吃麻糊的大哥聊起来:“大哥,这个麻糊卖多久卖完啊?”
“一个多小时,就卖完了。”
“这个大叔在这卖多久了?”
“他搁这儿干久了,估计有二十来年了吧。俺母亲、俺父亲都八十多了,还天天骑着三轮车过来喝。”
旁边另外的一位大哥这时候也插话过来:“这麻糊,钱随便给,自己给多少钱,自己拿。老板不用问,零钱也自己找,如果没有零钱,扫微信支付宝。他没收过钱,都是大家靠自觉。”
“我在这儿喝好多年了。这好喝,喝起来纯啊,它不用油,就是熬出来的,香。不用油,芝麻榨出来的,健康。我自己得喝两碗,其余啥都不用吃。”
写在最后
这样的早点摊,还是头一次见。旁边喝麻糊的大哥,说这是独一份。他没有门面,但是顾客们买完麻糊可以去两边的任何店里去喝,喝完后,大叔卖完后再去收碗。不碰钱,随便给,买完自己找地方去喝,多年来,这成了食客和大叔之间约定俗成的默契。
在这里,喝麻糊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八十多的也不少。有的坐在路两边喝,有的自己带着碗来喝,还有的端着锅来买,然后回家喝的。时光在这里也变得温婉,食客们也好像都更加相互理解和包容了。这种和老朋友之间的信任默契就存在于食客与卖麻糊的大叔之间。
大叔之前麻糊摊
一起喝麻糊的大哥最后告诉我说,卖麻糊的大叔有生病的家人需要照顾,所以这儿的居民对大叔的生意很照顾。当然,他做的麻糊也很符合当地人的胃口,食客们也都相信他做的麻糊真材实料,非常健康。
这样真好。
,